APP下载

繁华曼谷中,潮剧与孔剧的寂寞相照

2017-03-20钟哲平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潮剧泰语剧种

□ 文/ 钟哲平

繁华曼谷中,潮剧与孔剧的寂寞相照

□ 文/ 钟哲平

潮剧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

作为潮剧在海外传播最早的区域,泰国曼谷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潮剧红极一时的痕迹。正当潮剧在唐人社区的节假日不时上演之时,泰国的传统戏剧孔剧(Khon),每周也都在古老的王室剧院上演。

然而两者的观众都不多,潮剧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昔日车水马龙的剧院已经变成破败的杂货店;孔剧的观众也少本地人,多是一些对戏剧有兴趣的西方游客。然而这些看戏的游客对于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泰国来说,实在是凤毛麟角都谈不上。在我观看的一场孔剧表演中,有两层楼观众席的剧院里,大概只有百余人。

在娱乐业极为发达的泰国,传统戏剧就如潮剧《苏六娘》里的唱词——“寂寂梨花春带雨,年年芳草为销魂”。他们越来越寂寞,然而一直在绽放。春意越浓,寂寞越深。这大概也是全世界传统戏剧共同的寂寞与清高。

昔日繁华地,唐人街戏院今成杂货铺

在泰国曼谷,不会讲英语没关系,会讲潮州话几乎就能自由行走。曼谷华人多,尤以潮州人最多。

广东人到了哪里,都要煲汤、喝茶、吃粤菜。潮州人还多了一样:咸菜。老华侨把潮州酸菜、橄榄菜、浸过盐水拧干的麻叶……总之是各种咸菜摁到玻璃瓶里塞满,一罐罐地带出国。一旦断粮,魂不守舍。

海外潮汕人的精神粮食,就是潮剧了。

潮剧传播到泰国已有三四百年历史。18世纪开始有初具规模的潮剧组织,19世纪中叶已成为泰国人所共知的娱乐。到了20世纪30年代,潮剧在泰国达到全盛时期。在唐人街,每天都有多个戏班打擂台。其中一枝香、老怡梨、老梅正、中正顺和老宝兴五大潮剧戏班最为风光。耀华力路天外天街一带,地方窄小,却日夜有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场场爆满。此外,曼谷的茶楼、酒馆,也有驻场唱戏的,被称为“走唱班”,鼎盛时上百个班在献唱。

潮剧的兴盛,随着上一辈老华侨的离去,未能持续更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于20世纪70年代中泰建交后掀起一轮小高潮。广东潮剧表演团体纷纷到泰国演出,正宗的乡音,慰藉了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

然而,在传统戏剧戏曲全面式微的大环境下,漂洋过海的潮剧再也辉煌难继。年轻一辈华侨不爱看戏,对他们来说,喝功夫茶的传统,比看潮剧更容易、也更乐意继承。

我问曼谷一位潮裔朋友看不看潮剧,他说,家中老人逢年过节会看,7岁的儿子也会跟着爷爷看。因为演员衣服漂亮,有打功夫,但是看不懂,因为小朋友已经不会说潮州话了。

语言的隔断,对于地方戏的持续是最大的障碍。20世纪80年代,泰国著名潮剧艺术家庄美隆全力推动泰语潮剧,希望把潮剧移植成泰国的一个新剧种。

此时,泰国的潮剧正面临华人演员流失的问题。由于潮剧演员收入低,而华人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比较好,于是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演戏。剧团聘请了很多泰国东北山区的佬族人来当演员,所演的戏主要有酬神潮剧和泰语潮剧两种。酬神戏因为是演给祖宗看到,当然要说家乡话,于是泰国演员就以泰语来注音潮语剧本,把台词背下来演戏。所演的多是《宝莲灯》、《红鬃烈马》、《陈三五娘》等传统剧目。另一种是泰语潮剧,有一些新编剧目,配乐加入泰国木琴,有时也加入一些中国的流行音乐。这些泰语潮剧常常在电台、电视台播放,传播较广。

可喜的是,不管是酬神潮剧还是泰语潮剧,潮调、潮乐都基本没有破坏,表演程式、舞台服饰、锣鼓等关键的戏剧元素,仍是以潮剧为本。

泰语潮剧近年来越来越受官方重视,泰国诗琳通公主多次观看,很是喜爱。它已成为泰国的国家艺术,华人演员也通过饰演泰语潮剧来提升政治地位。

虽然潮剧在泰国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但在现代娱乐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整体萧条是不可避免的。昔日繁华之至的唐人街戏院,现已分拆成不同的杂货铺。老楼的外墙上依然挂着巨大的广告幕布,是昔日挂剧团海报的地方,如今已斑驳凋落。我上网搜了一下资料,找到了一家名为“河西剧院”昔日繁华的图片。这是泰国当地媒体的报道,他们也在感叹传统戏剧的“物是人非”。

孔剧,四百年演着同一个故事

同样如期上演、也并不热闹的还有泰国的传统国剧孔剧。

孔剧有400多年历史,演了400年都是同一个故事。情节很简单,大概就是讲古代国王的妻子被十面魔王抢走了,猴王帮助国王战胜魔王,救回皇后。这个猴王的人物形象和中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很相似,也有大闹天宫、闯龙宫等情节,疑似孙悟空的表亲。他们把这神猴叫great monkey,与中国神猴的机灵不一样的是,孔剧中扮演神猴的演员敦厚朴拙。角色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如有神助。他们的创作,给神力留有余地。

孔剧的舞蹈很华丽,没有对白,只有两个解说员在场边念白,配以说唱艺术。可能全世界的说唱艺术都是忧伤的,字幕频频出现 leave away(离开)、fly away(飞走)、stay alone(独处)这些词语,国王和王后抒情时,旁边就开始说唱,“我宁愿死去也不愿离开你。你不在我身边,我忍受着多么巨大的忧伤和痛苦。”这些清扬的句子,被木琴的音符,滚动成圆润的忧伤。

上演孔剧的剧场建于1932年,于1968年重修。剧场门口挂大幅泰国公主的画像,开场前先奏皇家音乐,全场起立。

朋友很奇怪我怎么知道这种古老剧种的。朋友一家也是第一次走进剧场看khon,他们说小孩学校和社区有剧团演过,但当地人很少花1000泰铢(约200元人民币)买票来看的。

这种情形和中国比较相似,传统戏剧有政府采购、送戏下乡或进校园,但真正的市场化生存不容易。

孔剧也好,泰国潮剧也好,依赖于民俗、文化、乡愁,所产生的生命力比市场本身更为顽强。这对全世界的“濒危剧种”传承都是一样的。广州大学教授刘晓明在《岭南濒危剧种研究丛书》的序言中写道:“对濒危剧种的研究使我们发现,‘濒危’其实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某种文化生态的脆弱,而且显示了某种文化存在的顽强性。这种顽强性表现在大多数类似的文化都已消逝,而处在‘濒危’状态者却依然硕果仅存……事实上,当人们确立‘濒危’之际就已经先在地肯定了它们的当下性。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曾存在过的事物在悄然地远离我们。为何我们不认为它们在‘濒危’呢?这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毫无意义。换言之,只有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的将逝才会让我们感到其‘濒危’。”

·来源:新快报

猜你喜欢

潮剧泰语剧种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潮剧戏曲在潮州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说一说汉语的“亲戚”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现状与思考——写在江西剧种普查之后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