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在槟城的历史足迹

2017-03-20张淼赵胜玉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槟城光华南洋

□ 文/张淼 赵胜玉

孙中山在槟城的历史足迹

□ 文/张淼 赵胜玉

1905年的某一天,当疲惫的孙中山顶着赤道的骄阳,第一次踏上马来西亚槟城这块炙热的土地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弹丸之地会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下,在风姿绰约的槟城乔治市的西南方,中路65号门牌内坐落着一个静美的南洋小院。院外车水马龙,院内却别有洞天——一座风格独特的欧式二层小楼静静伫立,白色外墙,红色屋顶,在明亮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这里是小兰亭俱乐部的前身,也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槟城阅书报社原址。

据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名誉顾问林玉裳介绍,当年孙中山先生甫抵槟城,就在小兰亭作首次演讲,慷慨激昂地提出“满清不去,中国必亡”的口号,激励了在场的华人,随后成立的槟榔屿同盟会,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南洋基地。

1910年11月13日,著名的“庇能会议”在槟城柑仔园404号的南洋旧屋内召开(“庇能”是槟城PINANG的旧称)。会议上,11位代表共同决议发动广州革命。次日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以槟城为起点,向全世界华侨展开募捐,准备第二次广州起义。

林玉裳称,如果没有“庇能会议”,中国近代史有可能要重写。

“庇能会议”举行前夕,同盟会已先后在国内发动9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革命士气严重受挫。根据《辛亥革命史料选集》记载,在“庇能会议”上,孙中山慷概陈词:“吾曩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则已甚盛。一败何足馁!”

“庇能会议”对接下来的起义做了深谋远虑的筹划,这也是武昌首义前夕的一次决定性的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起义中英勇捐躯的烈士,于1918年合葬广州北郊的黄花岗,并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自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家喻户晓。孙中山评价是役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908年12月19日,孙中山亲手创办了槟城阅书报社,用以启迪民智,宣传革命。同年,同盟会的南洋总会机关由新加坡迁至槟城,总部办公室设在阅书报社中。

槟城阅书报社孙中山纪念馆馆长庄耿康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海外政治思想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思潮;另一派则是康有为的保皇党。由于保皇党在新加坡诋毁孙中山滥用公款,导致革命活动备受牵制,唯有槟城华人仍然坚决拥护革命,因此,孙中山将革命基地转移至槟城。

林玉裳认为,槟城成为海外革命基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几位关键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受到槟城富豪的大力支持,当时实力雄厚的吴世荣、黄金庆与陈新政都曾提供资金,其中以吴世荣贡献最大,他曾出任“南洋同盟会”主席,为了革命几乎倾家荡产。

另一经营橡胶、地产的富豪邱明昶亦慷慨解囊。邱明昶的孙子邱鼎爵目前还生活在槟城。他告诉记者,“祖父极为钦佩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虽与中山先生交往不多,却是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据我父亲讲,每次见到中山先生,祖父至少要捐出几万块钱。”

南洋华侨不但在经济上资助革命,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其中。庄耿康说,黄花岗72位烈士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侨华人占了近30位,其中多位烈士来自槟城。

1910年12月20日,孙中山在槟城创设槟城第一份华文报纸《光华日报》,取名“光华”,意为光复中华。

《光华日报》董事骆南辉指出,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光华日报》,主要为号召海外华人团结一致,对抗并推翻满清的帝王制度。《光华日报》称职地宣扬了孙中山先生的理念,并为其领导的革命活动奠定了稳固的舆论基础。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40载,一半的岁月奔走海外。1905年到1911年,他数次下南洋,有“九次革命、五过槟城”之说。

林玉裳说,辛亥革命后的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先生从美国返回中国候选临时大总统途中,特地在槟城做数小时短暂的停留,与家人重逢及与支持者商讨国策。由此可见,槟城曾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16年10月16日,中国驻槟城总领馆举行了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驻槟城总领事吴骏在致辞时表示,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是因为这里曾留下了中山先生的光辉足迹,是其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追古抚今,中山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更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来源:中国新闻网

猜你喜欢

槟城光华南洋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点亮生命的光华
题蓝花楹
杜鹃
珠翠光华
槟城:时光滋味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
浙江南洋集团有限公司
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