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境 移情 会悟

2017-03-20沈海军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移情体验入境

沈海军

摘 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入境(触景生情的体验),让学生移情(物我同一的体验),让学生会悟(心有所悟的体验)。

关键词:体验;入境;移情;会悟

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及其教学中,“体验”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又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搭石》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怎样通过学生知、情、意、行的亲历,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美,从而生成情感反应,得到深刻的体验呢?我们试着让学生入境、移情、会悟。

一、入境——触景生情的体验

入境,需要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识。

新课导入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同时,教师深情地引入:“这个小山村就是刘章的家乡,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作者难忘的还是家乡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家乡人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之后,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内心的感受,有的说:“我很想去这样的乡村,去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有的说:“我想去看看、走走那里的搭石。”有的说:“我更想和那里的人交朋友,一起跟他们在河边玩。”……

师随后板书课题,并在黑板上简笔画搭石。

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之间,为整堂课奠定了“美”的基调,图片和黑板上的简笔画,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这时的学生心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有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并有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

二、移情——物我同一的体验

移情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切己体察,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物。阅读课必须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的: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对于“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孩子,单靠读文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走一走”,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老师这儿也有一排搭石,谁敢来走一走?(学生一个个争相上来走搭石,师随机抽几个上台走搭石。)

A.(一个人走)师: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

B.(两个人走)师:你想办法超过他?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抢路。

C.(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师:他突然上步会造成什么情况?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突然止步。

D.三人依次走。师:这就叫……生齐:协调有序。

无需教师讲解,看到眼前的情景学生自然对“紧走搭石慢过桥”有了较深的体验。

学生与文本的移情,往往不自觉地以书中的主人公欢乐而欢乐,以主人公的痛苦而痛苦,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学生进入作品所塑造的艺术世界里,暂时忘掉了自我的现实存在。学生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他所感觉到的对象之中,直观这一对象而确证了自己的感情。

三、会悟——心有所悟的体验

会悟是指主体在与文本世界相遇、对话时心领神会,心有所悟。在阅读文章时,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课文是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写的,所要表现的人文情怀是课文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验各种美的过程中的几个环节:

生: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风景美)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谦让,十分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至此,板书如下:

学生有这样的会悟,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课文从众多方面着笔,但异曲同工,最终可凝聚到一个闪光点上,这个“点”,是照亮全文的中心,是贯串全文的红线。抓住它的特点,借“散”,最后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

语文教学,请把体验还给学生。因为体验更加关注主体生活经验、情感色彩和生命领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体验到“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样才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英.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2(3).

[2]黄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3]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M].岳簏书社,2003-03.

猜你喜欢

移情体验入境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品读入境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