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7-03-20陈尾娘
陈尾娘
【摘要】本论阐述了阅读的涵义和作用。根据同学们在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和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在阅读时应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特点、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和运用教材。
【关键词】引导 阅读 练习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测重培养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阅读呢?阅读理解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是头脑经过对信息的加工,整合,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阅读过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阅读欣赏。扩大输入,这类阅读以读为主,再配以少量的练习以检查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另一种阅读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阅读速度。这一活动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引导学生,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的细节、推测文章的大意,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
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内外的阅读既可培养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一、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培养兴趣,引发阅读欲望。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以最简捷的方法获取知识。而这种兴趣的提高正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源动力。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基础知识是决定阅读能力高低的关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把知识形成结构之后才易于提取。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结构,只有掌握基本结构才能产生大量迁移,而这种迁移正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知识传授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使知识网络化。如学习时态时将教材中表达概念的知识点做适当调整,按照时间轴将各种时态串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法的主脉,而这种整体把握也正符合对阅读的基本要求
3.注意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阅读是能力,是一种接受信息的活动。能直接阅读英语书刊杂志才能从中获取必要信息,而且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讲授阅读材料时,精心设计积累有关的学科知识,针对学生的爱好加以扩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布置圣诞节图片展,了解异国风俗人情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为阅读做好铺垫。
二、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发展状况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在学习英语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的认知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略读时却逐字逐句的阅读。这种逐字逐句的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The light goes out.\ He goes out 在这两个句子中同样的词组go out 前者是熄灭的意思,而后者是出去的意思。必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果只知道go out是外出的意思,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
2.过份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
4.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
三、在阅读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1. Presentation——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導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如教师在教“My Birthday”时,教师可画一个插着蜡烛的生日蛋糕,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What is this?
When is your birthday?
What present do you like?
When is Joans birthday?
What presents did she receive from her parents?
以上是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2. Reading——理解教材。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
3. Practice——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1982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