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与民族认同浅议

2017-03-20陈新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宗教关系

民族认同关系到是否能够全面理解民族内聚现象,是否能够正确解决族际关系诸问题。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涉及到能否全面认识中国,同时,它也是一个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宗教;民族认同;关系

1 关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

“认同”一词最开始来源于哲学、逻辑学中的“同一律”,它对内有“求同”的意思,对外有“识别”的涵义,概括来说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同一”,即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二是“归属”和“确认、确定”,一个群体的成员可以区分共有特点而确定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三是“赞同之意”(国内学者王希恩认为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属于某群体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那宗教认同就可以说是具有相同信仰的社会成员对宗教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民族认同则是有相同民族特征的社会成员对某一民族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这一定义从上述含义中演进而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具有“认知”、“情感”成分,它们既联系又有区别。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都是一个人多重认同中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体关系。

2 宗教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2.1 宗教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宗教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征。国内外的大部分著作认为宗教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民族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这样叙述:“有那么一种现象,一个民族具有其特有的服装、工具和武器,特有的婚姻法和财产法,特有的道德学说和宗教教义。这种现象是显著的事实,而我们对这种事实之所以很少注意,只是我们在这种环境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所谓特有的宗教教义,是说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特征具有自己的特色,是跟其他民族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民族信仰的宗教以及遵守的道德规范,就像他们的服饰、生产用具和婚姻财产制度一样不可缺少。宗教作为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信奉共同的宗教。

民族是个相对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但也是动态的,总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构成民族的要素逐渐丧失,直至最后连民族的自我意识都没有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处在形成时期和稳定时期的民族,民族最基本的特征必不可少,比如民族认同意识和文化特征,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民族。而处在变动状态的民族群体,民族认同意识可能是最后才消失。群体成员之间能够产生认同的情感依附,是因为共同的文化以及其他特征的凝聚。形成和稳定时期的民族,在其群体特征中宗教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特有现象,每一个人类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念以及信仰,只是宗教信仰特点不同而已,不同的信仰特点促成了迥异的宗教。直至今日,还不存在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群体。

2.2 宗教是影响民族分合的特定因素

宗教是民族的基本特性,一定的民族就有一定的宗教,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宗教。宗教是与民族相应的。当打破了民族与宗教的原生状态,他们的内在关系会失衡,就会造成民族的分化或者聚合。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如果一个民族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宗教如果没有分化民族,那么宗教自身也會发生变异。宗教的聚合功能,是通过新的文化环境将不同民族的成员聚合为新的民族,因此,宗教对民族的分化与聚合有特定的因素的影响。

2.3 宗教是构建族源认同的重要成分

宗教对民族的族源认同有着重要作用,许多民族内部都盛行关于本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族源认同的宗教性神话,其实就是宗教创造了民族之类的传说,这通常来源于原始民族的神话和宗教赋予民族的某种观念。宗教构造民族起源神话是根据信奉宗教的民族及其文化背景予以加工重新构建民族起源说。

宗教能够对民族的族源认同产生作用,是因为民族的观念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宗教对于重构民族记忆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强烈的宗教观念以及宗教的神圣性与民族的英雄主义、自尊自豪心理遥相呼应,使宗教在族源重构中发挥极致效用。

2.4 正确处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族群凝聚力,推动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民族文化生活和宗教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交融,宗教就会变成民族文化传播的手段。宗教与民族的多重关系既可能催化矛盾、又可能促进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宗教的积极作用推进中华民族认同的实现,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宗教社会化。构建全面体现公民国家特征的信仰文化,使信徒的宗教觉悟与认知得到真正的社会性落实,不断提高公民的认同意识,通过社会化重新整合民族认同资源,遵从社会秩序。

(2)吸收宗教中的积极教义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与弘扬,强化民族认同的观念,克服外来宗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借鉴二者关系和谐的模板,根据各民族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采纳。

(3)以宗教为契合点,通过运用宗教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加大文化传播,推动文化多元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认同。

参考文献

[1]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2]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06).

[3]爱德华·泰勒,连树生,重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朱芸芸,郑慧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以延边朝鲜族基督信仰为例[J].学理论,2013.

作者简介

陈新(1989-),女,山东省聊城市人。现为北方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民族关系。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21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宗教关系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