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趣·想象·朗读·拓展

2017-03-20李淑茵

新一代 2017年1期
关键词:激趣拓展朗读

李淑茵

摘 要:我国古诗词流传千年,学习古诗词对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地授课。并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以情激趣,激发热情,展开想象,入境悟情,反复朗读,读中悟意,文本拓展,升华情感四个方面对古诗词教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激趣;想象;朗读;拓展

我国古诗词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对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目标,由此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古诗词显现的生活,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灵活有效地授课。

一、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入感受。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我经常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可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又如教学古词《长相思》时,教师先用凝炼而有诗意的导语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将《长相思》读得有板有眼后,再引导学生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身在何方?学生:身在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巧妙地将站着的学生连成作者经过的地点,从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后,再次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学生:心系故园。接着,教师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带着这样的感受、心情朗读《长相思》。最后,教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二、展开想象,入境悟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诗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寻隐者来去过程,与童子会晤时的问话一字末提,童子答问很少,诗人仅摘三句,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弄清大概意思和人物,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语言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从而领悟到诗的意境。又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先理解“绿”的本义是“绿色”。在此诗句中“绿”是“春天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用吹、到、入、满等词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绿”字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引领学生欣赏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三、反复朗读,读中悟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读培养语感,深解诗意,进而领悟诗情。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恰当的诵读方式,合理地引导学生读诗。可先读通、读懂,再读出形、读出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语言积累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并有所感悟。

如在教学《绝句》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出诗的停顿,再到初步读出诗的韵味,就在这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使诗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印象。然后我又让学生默读古诗,标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对诗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调动学生们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色彩、味道、姿态等。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和铺垫,教师配着优美的音乐解读诗句的意思,在学生的头脑中将所有意象汇成一幅画,再让学生想象着画面品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人情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四、文本拓展,升华情感

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古诗产生的年代较久远,加之学生的阅历浅薄,仅仅拘泥于文本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文本外得到升华。

如讲授《村居》后,教师可组织一次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在学习《乡村四月》之类的田园诗后,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次乡间行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风貌,体验一下乡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乐趣,提高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再如教学古诗《示儿》,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继而从“九州同”一词引申开去,围绕“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这一话题写一个片段或整篇文章。这种开放性的教学,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更能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古诗方法多样,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课堂上要紧扣课程标准理念,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融合到古诗的意境里,让他们沐浴经典成长!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这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溶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猜你喜欢

激趣拓展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激趣 导思 引探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