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哲学角度看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前景

2017-03-20卜鲁燕査晓虎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

卜鲁燕++査晓虎

【摘要】教育哲学的正确运用直接决定了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及发展方向。本文将就目前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阐述何为通识教育,引申出如何将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探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将更多元化和全面化,高校教师的教授方法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改善。

【关键词】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教育哲学

通识教育是高校学府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教育学者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识教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等,促进学生全面的、综合的发展。中国的大学英语课程从改革开放至今,也经历了数次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当前国内要加大大学英语教育的实施力度,还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现在国内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问题。

一、国内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缺失

大学英语课程是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语言类基础课程,但不少高校,特别是中西部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纯应试型教学等问题,甚至以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为教学重点,课程受制于教学手段、考核方法、教学内容的限制,使其所教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忽略了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人文知识和文化教育。

在教材方面,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常常以背诵单词为核心,运用纯逻辑推理的方式规定英语教学内容,忽略了语言文化的现实积累,甚至脱离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必要的西方文化介绍严重缺失,经常玩一些单纯的“文字游戏”,大学生学习以后也无法将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考核的形式也是简单化的死记硬背和无限重复活动。

在教与学常规方法方面,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看重“方法决定论”,首先是过分重视大学英语阅读,忽略了听、说、写的基础培养。另外,考试决定论也几乎贯穿了整个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英语好与否的重要评价工具。取得了相应的证书、通过了考试合格的分数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哲学一般原理

哲学认识论认为,任何现实性的存在都是事物一定内在本质的显现方式,本质性的存在是稳定不变的,而外在的显现方式则是长期变动的、不拘一格的,外在的设计和变动是无法根本左右或控制内在本质的,甚至本质性的存在的深层次理由已经超过了人类可认知的范围。哲学论认为,人类要把握本质性存在的合理途径的方法包括,一是努力专研和探索食物的根本;二是承认本质性的存在和第一性,并致力于寻找本质性存在的合理显现方式,通过显现的方式实现对本质性存在的新的理解、感触和实践。

大学英语作为一种民族性语言文化,其本身具有自身内在的合理统一性,也就是内在一体化,不论其外在表现形态的变化,如語法、读法、字形、引申义、俚语等,英语作为由盎格鲁·萨克森民族发源并在近代以来逐渐被推广到全世界的一种拼音语言,已经由一种相对单一的民族语转化为在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多领域适用的语种,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地方性英语,比如澳大利亚式英语及美国式英语等。

三、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在教育哲学中的内涵分析

1.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东西方文化演化的产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它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包含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好的通识教育应该是认同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其目的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人格独立、具有足够自由权、主体权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其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智方面等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通识教育应该反应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当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应该去体会西方文化的语境,能在真实的交流环境中去感受语言的运用和体验,培养大学生英语思维方法。应该注意的是,所谓的通识教育并非我们通俗意义上的通选课。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除了在课堂上传授英语相关知识,还应该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如跨文化交流、外企参观观摩等。

2.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学界就开始反思大学英语教育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的弊端,希望大学英语教育能够超脱本身的专业教育,而引入人文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习得英语语言技能的必备课程,是大学中举足轻重的基础课程之一。可以看到,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已经逐渐进入通识教育课程教改的视野。一般来讲,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走过了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转变这一过程,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英语课程不再是简单地传递英语语言知识,而更多的包含了世界多元社会、历史与文化、倡导人类和平与文明等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历史转型期,大学英语教育也是这样,越来越成熟的大学英语教育走向了通识教育的大殿。所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育在大学阶段就一定要包含一定的西方文化在其中,主要的呈现方式包括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以及学习西方的经典,这就是我们所推崇的人文通识课和博雅教育课。语言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还兼具丰富的人文性。所以,所谓大学英语与通识课程的融合,其实就是将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素质养成及国际文化传授相融合,在语言技巧习得和文化获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我们通俗意义上认为“英语好”的学生,应该是不仅可以流利地掌握英语的表达,还能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的世界文化,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时深度和内容应该是国际的、有人文关怀的。这就是转变为以内容为主导形式的英语教育教学,用英语来交流文化和表达观点,用英语来交流,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的“文化失语症”。

四、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前文笔者已经介绍了教育哲学的一般原理。前文提到,哲学认识论认为,任何现实性的存在都是事物一定内在本质的显现方式,本质性的存在是稳定不变的,而外在的显现方式则是长期变动的、不拘一格的,外在的设计和变动是无法根本左右或控制内在本质的。大学英语作为一种民族性语言文化,其本身具有自身内在的合理统一性,如果用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该能够发现,英语不是单纯的一门语言,其内在本质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个单词都渗透了大量的、全方位地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的信息。英语的语法构成、发音方式、句式排列、单词拼写、表达逻辑等都应该透露了丰富的知识内涵,而非仅仅是24个字母的简单罗列,包括从古至今留存的大量的英文文学作品、科技类著作、社会生活类著作等,都是人类千古文明的载体。英语是和其历史文化紧紧依存的,如果离开了文化底蕴,英语也失去了去血肉,应该可以看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具备文化属性。

五、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前景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更多的倾向于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且教学课堂大多是大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更多的只是听课,课堂互动较少,留给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广泛涉猎空间也有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除此之外,正如开篇所说,当前的大學英语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纯应试型教学等问题,甚至以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为教学重点,课程受制于教学手段、考核方法、教学内容的限制,使其所教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忽略了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人文知识和文化教育。

笔者认为,未来高等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转变学生英语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英语的学习应该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和语言基础之上,其课程设置应该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是重实践的,而非应试的。笔者认为,未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该更多元化和全面化,除了语言学习,还应该包含对英语国家经典文化、道德思维和历史、文学与艺术等英文课程的配套学习和了解。其中有两门核心课程应该是西方人文经典和西方文明史,由此可看出,大学英语课程将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更精细化,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深入学习西方文明,并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来形成自己独有的判断力。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不要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或一些固定的知识点,而应该扩大学生的事业,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在此笔者多年观察所得,在课堂教学方面,国内的高校任重而道远,不能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述,还应该适当的添加小组讨论、独立研究、课外实践等,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学习英语,认识西方文化。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