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发展

2017-03-20刁学亮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保护

刁学亮

摘要:随着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的需求越发重视,如何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类型加以区分,针对不同的城市形成别具特色的旅游开发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西历史文化名城为例,探索了名城保护和旅游规划及发展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规划及发展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概述

在旅游发展中,重视古城古镇开发比较早的是江苏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庄、同里和甪直三个古镇。这三个古镇经过科学详尽的规划,进行了具有保护性的开发,立刻在旅游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些成功的典型示范下,全国各地一批各具特色的古镇成为旅游热点,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就是典型案例。与此同时,古镇古城的开发,也带动了一些小城市旅游的升温,如桂林的阳朔西街、丽江的大研古城和湖南的凤凰古城等,都迅速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开发,只有在做了科学规划后,才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国旅游业的进步。历史文化名城很快成为区域性旅游的热点,使原本日渐衰落的古城(镇)保留了下来,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開发的关系辨析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空间环境效益。遗址地的空间环境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只有完整无损地保护好遗址地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及其周边的环境,才能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游览。

其二、社会发展效益。旅游的社会意义在于欣赏其它地方或者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以及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人们交往和双方的文化交流。

其三、经济发展效益。发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称旅游业为“朝阳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本世纪旅游业还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旅游目的地国,接待外国游客可望达到2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有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旅游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措施——以山西为例

从山西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实践看,坚持不懈的贯彻这种设计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为了更加科学的保护古城,开发古城,造福古城,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完善法制

第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强制保护。针对职能型历史文化名城,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保护好现存的历史遗产,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山西省首部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已颁布施行,该条例明确规定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应当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为辅的方针编制。

第二,建立文物保护程序及责任追究制度。各地在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时,应该进一步确立起“谁使用、谁保护”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并制订具体的保护办法、审批程序和法律责任,由“责任人”签订“责任状”,一旦文物发生人为或自然破坏,“责任人”就应负行政或法律责任。

(二)科学的规划设计及管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不同,主要包括城市总体层面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街区层面上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总体层面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针对综合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规划应该做为工作重点。为此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近年来通过在各地的调研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编制办法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三)准确抓住旅游资源的特征

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旅游策划重点必然不同,只有在准确把握城市特性,深入了解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高效率、高回报、低成本的优秀旅游策划。如山西漫长的发展历史、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干燥的自然气候,使得这块土地上存留了大量以木结构建筑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包括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550处。除了散布全省的文物遗产,各式各样的古村镇也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这些古村镇不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建筑遗产,也保留了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汾河流域、沁河流域、黄河沿岸和边关边寨“三河一关”区域古村镇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丰富、地域特色最为鲜明。截至2009年,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101处,其中5镇、13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的7.2%。

(四)加强古城历史风貌保护的教育宣传,增强风貌特色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在编制历史文化名称规划的同时,大力加强历史名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主要媒介如电视、报纸、杂志和直接的专题讨论、演讲等,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意义以及定期开展历史风貌保护的教育宣传活动,使历史名称保护成为一项积极和自发的行动,推动历史名称风貌保护的顺利开展,从而有力地促进古城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发展是相互扶持、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才能使得旅游规划有历史舞台得以施展,同时通过旅游规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的反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旅游开发设计思路,这对我们全面认知保护和利用的协同有很多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亚蒙等.中国名城[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5]王红,冯卫红.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探析——以平遥古城为例[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