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3-20刘培
刘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案的设计和流程进行灌输式传授知识,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感觉沉闷。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即使教师再激情澎湃,课堂也不会活跃、有效。笔者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创设了这样生动的情境:准备了一些新鲜的杨梅带到课堂上,让同学们看一看杨梅的颜色、大小、形状;摸一摸杨梅的外皮;尝一尝杨梅的的味道。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把枯燥的文本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刺激物,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愉悦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尝试,知道杨梅的味道,是酸甜的,亲自触摸知道杨梅的刺是软软的,亲自用眼睛观察,知道杨梅果实是圆的,深红色的,这也正是文本所要告诉我们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课文《咏华山》有这样一段话:“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怎么让学生脑海里出现华山的高呢?针对就在身边的南通狼山同学们是很熟悉的。于是,笔者问:“大家爬过狼山么?有啥感觉?”大家一下子兴致盎然,目光迥然,抢着举手要发言:“狼山很高,我和妈妈爬到山顶都累得喘不过气来。”笔者借机说,华山有20个南通狼山那么高。学生惊呼:“哇,华山真是太高了!”同学们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理解了文本所要表达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之中, 娱乐于学,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是学生喜欢的。
注重基础,引导学生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也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核心目标、教学设计等等,更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对这就节课有印象;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这是我们要做的重点,既要做到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也要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每一课的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变化和探究中,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找到一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课堂之中。
比如,《秦兵马俑》这类说明性文章,兵马俑的有关基础知识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述或视频材料让学生进行接受性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建构的时候,因为有了前面教学的铺垫,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明确方向,效果会大大提高。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看一段有关秦兵马俑的视频,再默读文章,然后老师就可以问,哪些同学去参观过兵马俑呀,学生会主动参与进来了,这时老师再用图表的形式,把问题抛出来,秦兵马俑——出土地——规模——类型——姿态,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才可以获得,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相信这节课,学生们会学的很开心,也完成了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自主学习。《负荆请罪》这是一个剧本,要让学生明白,剧本最关键的是要抓住矛盾的冲突,通过揣摩台词把握人物形象來读剧本。《鹬蚌相争》是一个寓言故事,不仅要会读,会写,会意,更要学会运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要通过这则寓言中发现的寓意,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成语也表达同样的寓意。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懂得如何去抓住文本核心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显得扎实有效,课堂才会高效。
问题设置,发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学生与作者对话,同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这样智慧的火花才会在课堂上不断闪烁。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都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寻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思维,潜在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
笔者在讲解《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给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授课之前,播放了关于《天鹅的故事》视频,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想,通过视频,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从自己认知的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把各个观点总结陈述,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船长》)面对此情此景,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陷入了沉思,课堂静悄悄的,其实学生的内心是不平静的,思维是活跃的。“船长你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你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你离开了人间,但走进了我们心灵。”质朴的语言,发自肺腑的表达,足见学生与文本蕴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真实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中,这样他们才能精神饱满、自主学习、思维活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