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概况
2017-03-20赵梦彭玉琴施京红丁辉
赵梦++彭玉琴++施京红++丁辉
【摘要】文章从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防风通圣散的配伍,防风通圣散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及防风通圣散药物药理研究方面进行概述,阐明防风通圣散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防风通圣散;慢性荨麻疹;肠胃湿热型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4-0045-04
Abstract:
Keywords:
荨麻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皮肤、粘膜小血管的扩张和渗透性增加,导致大量液体透出而发生的皮肤局限性水肿性反应,临床特征表现为风团时隐时现[1]。一般认为,荨麻疹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持续≥6周,排除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与荨麻疹性血管炎,即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2]。慢性荨麻疹症状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时间长,难以治疗,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给患者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目前西医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且停药后容易复发,中医运用防风通圣散治疗慢性荨麻疹。防风通圣散是表里双解剂,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之功效。方中汗下清利四法同用,上中下三焦并治,临床应用甚为广泛,且疗效显著,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民间更有“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的俗语。现代临床应用此方治疗慢性荨麻疹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
1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病名考荨麻疹为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并无荨麻疹之病名,观其时隐时现之特征表现,当属于中医学“隐疹”范畴。早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就有“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的记载。后世王冰注曰:“肾水逆连于肺母姑也,足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有余病皮痹隐疹”,首次提出隐疹的病名。其后《丹溪心法·卷二斑疹》中说:“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此外古籍中还记载有“风瘙”、“风瘙隐轸”、“赤疹”、“鬼饭疙瘩”、“风乘疙瘩”、“赤白游风”、“游风”等病名。
12病因病机《素问》首先对荨麻疹病因病机进行论述,认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证治》:“世医论瘾疹……,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寒暑风湿……”,首次提出本病与脏腑虚实,与心肺的关系。后世医家将其病因主要划分为禀赋不耐、外感六淫、饮食失宣和内伤情志四个方面。现代医家继承先贤观点并加以丰富,认为在疾病过程中会形成痰饮和瘀血等病理产物,往往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内为禀赋不耐、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外为虚邪贼风侵袭,或由鱼虾、辛辣、膏粱厚味化热动风,或因七情变化,或因虫积、异味,或由痰饮、瘀血等因素诱发[3]。
13风与慢性荨麻疹从上述中医学或依症状或依病因的病名记载可发现,荨麻疹的发病与风有密切关系,且临床特征表现为风团时隐时现,即皮肤上风团块迅速发生和消退,且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与“风无定体”、“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點十分类似,当属典型风证。《金匮要略》指出: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诸病源候论》则认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邪乘虚外袭,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痒。《医宗金鉴》认为:“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来风,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均明确认为本病的发病由风邪所致。此外《医宗金鉴》关于赤白游风的描述说:“此证发于肌肤,游走不定,起如云片,浮肿焮热,痛痒相兼,高累如粟”,认为其发病与风证相似。清·《疡医大全·斑疹门主论》曰:“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已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指出了中焦胃肠积热,内热生风,发于体表即为疹。结合荨麻疹的发病特点及历代医家对其的认识,笔者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与风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其临床表现多与风证相类似,临床治疗荨麻疹应当重视祛风之法的应用。
2防风通圣疗散配伍
防风通圣散是金元时期医家刘完素的代表方,出自其著作《宣明方论》一书。该方由防风、川芎、当归、薄荷叶、麻黄、芍药、荆芥、连翘、白术、黑山桅、黄芩、桔梗、大黄、芒硝、石膏、甘草、滑石等17味药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之表里双解的功效。此方运用汗、下、清、利四法,使上中下三焦并治,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可取得显著疗效。历代医家甚为推崇此方。如清·王旭高称此方“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清·雷丰《时病论》中称:“其主治甚多,不能尽述,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而在民间也有“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的俗语流传。
防风通圣散中配伍有防风、荆芥、麻黄等祛风解表之药,又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养血活血之品,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可以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去除瘙痒,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痊愈。临床上将其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临床观察说明,该方对慢性荨麻疹的多种证型均可取得较好效果,特别是内有郁热,复感风邪,表里俱实的肠胃湿热型更适宜。方用防风、荆芥、薄荷、麻黄疏风透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滑石、山栀泻火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更以石膏、黄芩、桔梗、连翘清解肺胃之热;再以白术健脾燥湿;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甘草和中,调和药性,清下而不伤里。诸药汗下清利四法同用,有上下分消,表里同治之功。
3防风通圣散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
西医认为慢性荨麻疹是患者自身持续存在的免疫致敏状态而致病情反复,临床表现主要是风团和血管性水肿[4]。其发病机制复杂,精神紧张、物理刺激、劳累、运动等都是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目前认为,肥大细胞是发病的核心环节[5],肥大细胞可表达多种受体,如FcεR1、FcγR、Toll样受体、神经递质受体、补体受体等,因此肥大细胞可对多种刺激有反应能力,发生脱颗粒效应,释放组胺、白三烯及多种细胞因子,引起风团和血管性水肿[6]。
本病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内经》有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说明内因在疾病发生的重要性。祖国医学可通过辨证论治调节机体免疫的失调或紊乱,改善内因,使气血调和、正气存内,从而使疾病得到长期缓解或痊愈。防风通圣散正是通过汗、下、清、利等法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缓解荨麻疹症状,有效控制其复发。孙旭[7]、张怀田[8]、赵春雨[9]、邹顺金等[10]运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林沛君等[11]运用防风通圣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结果表明其疗效好且安全性高。闵月等[12]以防风通圣丸联合氯雷他定为治疗组,单纯氯雷他定为对照组,结果提示治疗组风团大小、每日发作频率改善更明显,IgE的含量、IL-4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较明显,说明防风通圣丸联合地氯雷他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频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郭伟晋[13]和王国忠[14]运用防风通圣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均取得较好疗效。晋文蔓[15]将防风通圣颗粒与开瑞坦糖浆联合应用,结果发现联合用药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还可降低抗组胺药口干、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防风通圣散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挥发油是荆芥和防风的共有成分,二者的药理作用相似,均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16]。桔梗及其乳杆菌发酵物可对小鼠过敏性炎症样皮肤损伤有显著治疗效果[17]。从麻黄中提取的伪麻黄碱为原料合成的伪麻黄碱水杨酸盐,具有很强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18]。白芍总苷(TGP)是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合成与释放[19]。白术多糖(PAM)具有调节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20]。薄荷有镇痛抗炎作用[21]。连翘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菌作用[22]。川芎哚有明显镇痛作用[23]。川芎嗪可明显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4]。大黄酸可以调控mTOR信号通路影响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25],当归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及慢性炎症损伤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对II、 Ⅲ型变态反应炎症有抑制作用[26]。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27]。栀子含有的栀子苷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可明显抑制急性炎症渗出[28]。芒硝、石膏均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29-31]。黄芩中6种类黄酮成分、黄芩甙和黄芩酮可显著地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32-33]。目前未见防风通圣散全方药理的研究报道,仅可见俞秀廉等[34]通过对防风通圣丸醇提液进行研究,发现其可抑菌并能增强小鼠的免疫机能,如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明显提高小鼠抗体滴度以及脾脏重量等。综合上述药理研究,本方有消炎、杀菌、抑制病毒、解热镇痛、抗敏脱敏、调节免疫等作用,对皮肤疾病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确有疗效。
5结语
防风通圣散可用于慢性荨麻疹各种证型尤其是肠胃湿热型的治疗,临床诊治慢性荨麻疹患者,症见迅速出现消退的風团块,发病时伴有腹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则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辨证属于肠胃湿热者即可选用。此外,虽有大量单味中药的相关药理研究,但仍缺乏对整方整体的药理机制研究,这仍将是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参考文献
[1]惠坤,唐利,李承新. 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指南:定义、分类和诊断[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8):769-771.
[2]刘丽明,于波,张杰.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自身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12):1154-1156.
[3]陈红风. 中医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罗婕.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5]何韶衡. 肥大细胞在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11):1566-1567.
[6]李玉秋,邓丹琪.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云南医药,2005,26(6):568-572.
[7]孙旭.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荨麻疹42例[J]. 中医杂志,2009,50(S1):188-189.
[8]张怀田,徐计玲.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58例[J]. 河南中医,2003,23(4):56.
[9]赵春雨,刘艳.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15例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27.
[10]邹顺金. 防风通圣散治疗肠胃实热型荨麻疹[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4):33.
[11]林沛君,刘树周,裴国明. 防风通圣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08,19(1):54,29.
[12]闵月. 防风通圣丸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5):3945-3947.
[13]郭伟晋. 防风通圣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 右江医学,2013,41(6):871-873.
[14]王国忠. 用防风通圣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2):34-35.
[15]晋文蔓.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开瑞坦糖浆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6,38(1):42-43.
[16]于柳,王哲,武志强,等. 药对荆芥-防风的现代研究现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5):150-155.
[17]李婷,徐文珊,李西,等. 中药桔梗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2):205-208,23.
[18]丁丽丽,施松善,崔健,等. 麻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0):1661-1664.
[19]常景芝,王琛,陈剑,等. 白芍总苷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足爪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表達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187-2189.
[20]孙文平,李发胜,陈晨,等. 白术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0):881-882,886.
[21]陈光亮,姚道云,汪远金,等. 薄荷油药理作用和急性毒性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1):10-12.
[22]马文兵,李红鹏. 连翘叶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379-380.
[23]李秋怡,干国平,刘焱文.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98-1299.
[24]杨雪梅. 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3):215-217.
[25]涂玥,孙伟,顾刘宝,等. 大黄酸调控mTOR信号通路活性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4090-4095.
[26]胡慧娟,李佩珍,杭秉茜. 当归对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影响[J]. 中药材,1993,16(1):39-40.
[27]张明发,沈雅琴. 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1,26(1):33-35.
[28]方尚玲,刘源才,张庆华,等. 栀子苷镇痛和抗炎作用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74-1376.
[29]李敏,王斌,唐志书,等. 芒硝及其主成分抗炎镇痛泻下效应差异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55-57.
[30]周永学,李敏,唐志书,等. 中药石膏及其主要成分解热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5):74-76.
[31]江涛,陈一岳,黄凤和,等. 石膏注射液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 广东医药学院学报,1992,8(2):26-28.
[32]李林,曾耀英,黄秀艳,等. 黄芩苷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1):75-78.
[33]贺海平,秦箐,陈明,等. 黄芩类黄酮对人免疫细胞化学发光及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2):28-30,34.
[34]俞秀廉,龚传美,刘喜玉,等. 防风通圣丸醇提液的抑菌作用及对小白鼠免疫机能的影响[J]. 微生物学杂志,1991,11(2):57-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