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7-03-20黄艳芳赵晶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黄艳芳+赵晶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现状的调查,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策略。

关键词:联合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90-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各企业对高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间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但是高校原有的高等教育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旧没被完全打破,造成学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作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几年,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多,开创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科技优秀人才,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基于此,在充分调查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努力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有利于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企业锻炼等方式,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很快找到知识的短板,不断加强学习,从而早日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找到学校教育的不足,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共同培养社会、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一、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现状统计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个别交流、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

在调查中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523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发放教师版调查问卷156份,回收有效问卷121份。

二、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工科专业的学生都有到企业参加实习或培训的经历,多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课程,但却有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实习收获很小甚至没有收获,但同时近八成的学生又认为学校对实习课程很重视,在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又感觉收获不大,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从提高能力的角度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很有必要,但如果安排同学们假期参加企业的实习或培训,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的任务,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的效果很好,收获很大。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老师能够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有帮助,但同时有六成以上的教师并未参加过任何企业的培训,对于提供到企业培训的机会只有15%的教师表示出很积极热情的态度,大部分教师或者无所谓或者不够主动,甚至有教师表示很反感。对于现阶段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效果,大部分教师认为效果一般,甚至没有什么效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认为与政策导向以及合作共赢机制不无关系。

在实地考察和电话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个别大学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达到了双方共赢的效果。

苏州大学和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了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卓越班”实行“3+1”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累计学习3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到企业实习1年,在企业锻炼实习,学生可以分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培训或工程实践,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的优秀高管和技术骨干到学校為学生们授课,传授最新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卓越班”实行双导师制,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一名为高校在职教师,另一名为企业优秀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工程项目和科研活动,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2]

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通过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由校内老师负责指导,到企业后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校外导师负责。同时,通过和行业企业签订培养协议,由行业和企业考核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择优推荐就业。通过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学习结束的考核,确保“卓越计划”下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在长期建设的过程中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密切合作,先后开展了多期“订单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海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4]

北京交通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了4个本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9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10个校外实习基地和15个校企共建实验室项目;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建了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北京市还在北京交通大学设立了“北京市城市交通技术转移中心”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学校充分发挥这些基地和平台的作用,为构建校企合作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5]

三、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以及对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必须在有效的政策导向下,校企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才能取得实效。

1.有效的政策导向,更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量的压力下,还需要完成科研、论文以及其他辅助任务,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到其他工作中。调研中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老师能够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有帮助,但同时有六成以上的教师并未参加过任何企业的培训,对于提供到企业培训的机会只有15%的教师表示出很积极热情的态度,大部分教师或者无所谓或者不够主动,甚至有教师表示很反感,由这种调查现状我们足以对教师的积极性窥见一斑。只有在有效的政策鼓励下,教师才有足够的积极性投身校企合作工作中。

2.校企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才能保证合作的长效稳固。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合作更加规范化,进一步深化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机制,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利益共同体。

3.豐富校企合作的形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不仅仅局限在校内培养,还要发挥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优势,选派优秀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力推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提高企业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除了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方面的合作外,每年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部分教材的编写建设,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为本科生进行授课和专题讲座,向师生介绍工业界的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促进工程教育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建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18):25-26.

[2]林华,游少鸿,等.“卓越计划”下的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大学教育,2014,(8):64-65.

[3]李飞跃,邹海明,等.基于卓越计划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248-249.

[4]陈军斌,刘易非,等.石油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中国石油企业,2012,(8):80-81.

[5]曹国永.着力强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7):7-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HUANG Yan-fang,ZHAO 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Engineering College,Beijing 102617,China)

Abstract:Through to the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enterprise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joint training talents,analyzed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joint training;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ultivation of talents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