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读教学要“略而不简单”

2017-03-20潘晓莲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误区对策

潘晓莲

[摘 要] 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最主要的是要根据略读课文的性质,大刀阔斧,敢于取舍,以简略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进程、简洁的教学语言、简明的教学线条、简约的教学风格将教师推到一个更“隐蔽”的角落,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自主的空间,从而真正让略读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略读;误区;对策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占总数的25%;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标对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出现了各种误区。笔者剖析了当前略读课文的几大误区,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出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力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一)弃之课外,任其自流

既然是略读课文,就应该是“略”读,于是,很多教师把“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略读”混为一谈,再加上略读课文考试时考到的知识较少,课后也没有作业,一些教师便认为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教学,进而就产生了“忽略”略读课文教学的念头。有些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家自学,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学课文。而在检查预习时,教师只是象征性地问学生有无完成,或者是按“导读”的要求学生回答一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教师偷换了略读课文的概念,忽视了自读课文的功能。

(二)若即若离,放手自读

因为教参只安排一节课,而且没有明确的任务,更没有要完成的作业,所以,有些教师便认为教学时可以简单一点,按“导读”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相互交流交流,便简单、草率了事,这样的方式也正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略读课文教学特色。但是,这种“教而不教,学而未学,蜻蜓点水”的教学,只能说表面看起来自主,实际上是一种“应付式”教学,自然是毫无实际效果。

(三)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正所谓“手心手背都是孩子”。看到略读课文中有些甚至是以前的精读课文,其写作方法与文采都很不错,有些教师就如读精读课文一样进行仔细讲解,从每一个字词训练、句子赏析到课文朗读等都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样把略读课文进行“精读化”的讲解,不仅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之前精读课文掌握的方法,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实践。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在单元教学中,略读课文是紧随精读课文之后的,这充分说明略读课文教学对巩固、迁移精读课文方法的重要性。如果一名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忽视了略读课文,只能说功夫只做到了一半。那么,教略读课文应该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怎样教才能体现其教学特点呢?笔者通过对《手指》一课的教学实践,有了以下一些新的思考。

(一)提示引领,结构从“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课文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一定要把握好“略”字,不能面面俱到。而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每篇略读课之前都有“阅读提示”,它提出了本课阅读的重难点、方法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提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导读提炼出阅读要求及方法,开展有效的阅读,这样会使整个教学显得大气、简约。如果教师忽视了“阅读提示”,那么学生就如无头苍蝇,没有目标,到处乱撞,学习自然也就漫无目的。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此类课文,我们首先要先读一下阅读提示,下面就请同學们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师出示课件,生读导语)

师:读完导语,能说说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吗?

生:我要先读课文,看看“手指”有什么特点,再说说课文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师:你关注到了导语中的学习提示,不错。其他同学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想把文中“有意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看什么地方被“意味深长了”。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关注到这个“有意思”。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趣。

(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围绕“导读”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看一看“手指”有什么特点,这个故事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再探究一下文章究竟“有意思”在什么地方。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上的问题。

(二)敢于放手,内容求“精”

略读课文通常篇幅较长,教师讲究“简”“略”,既不能等同于精读课文,又不能囫囵吞枣,一读带过。但自读课文也并不完全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去品读。针对《手指》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全文紧紧围绕5个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看起来5个部分都很重要。其实不然,课堂中可以在“大拇指”部分,领悟“有意思”之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交流、填表,理解“有意思”。这样的教学,能始终围绕“关键问题”,做到略导精读,把大量学习探讨的时间交给学生,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读中学读、读中学写提供机会。

师:现在我们先来交流“大拇指”部分,谁告诉老师这部分中哪一句话最有意思?

生:我认为这段的第一句话最有意思,因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大拇指的“构造简单”。语言生动幽默,让人倍感亲切。

师:太棒了,一下子就发现这句话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还有谁发现这句话有意思?

生:这句话写得太生动了,大拇指让我联想到我以前班级的王小胖同学,也是这样憨厚的样子。

师:原来这样“有意思”的表达还可以让人产生联想。

生:作者说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我们知道大拇指没有“头”,但认真看起来,真的很像,足见作者观察细致,这样写既贴切又风趣。

师:亲切、风趣都是拟人手法带给我们的感受。

师:孩子们,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通过——

生:排比、对比、举例子。

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拇指——

生:吃苦耐劳、外形朴实的特点。

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默默无闻但又不图名利的人物形象。语言幽默,意味深长。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内容,并与同学交流一下有意思的句子。

(师课件出示要求)

(三)品词析句,“读”而不略

读是感情的基础,读也是感悟的升华。读得流利,感悟才能深入,在朗读、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本课教学中,如何品味作者写作手法的“有意思”,就包含了作者语言风格及文字中含有的思想感情和情怀。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在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朗读让学生去体会其“有意思”。

师:亲切、风趣都是拟人手法带给我们的感受,那么,这样写大拇指还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次品读一下句子。读完后,说一说你觉得什么地方有意思。

(生读)

師:老师刚刚巡视了一下,听同学们读得字字入耳。特别是“最肯吃苦”这几个字,你们进行了重读,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大拇指的特点。谁还想读一读?

(生读略)

师:读得趣味横生,好像丰子恺亲自在向大家介绍。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作者在写大拇指的时候,用的是“他”,可见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你很善于发现。作者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写,使文章更生动了。

师:还有没有别的发现?

生:我由这句话产生了联想,觉得大拇指就像我们身边那些肯吃苦、不图名利的人。比如我们学校的清洁工阿姨,总是默默为我们服务、不求回报!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就像在看一幅漫画(出示插图)。丰子凯先生不仅是语言大师,也是绘画大师,所以他的文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有感情地读)

(四)承上启下,拓展求“宽”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延伸的作用。每个单位虽然都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但是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教学中不能将它彼此孤立,应该将它们联系起来,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手指》这一单元是以“感悟生活,获得启示”为主题的,教学时应该有适当的拓展,充分发挥其总结与延伸的作用。

师:同学们,你觉得文章中作者这么用心地描写了5个手指,仅仅是为了写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吗?

生:不是,应该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是吗?那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我想丰子凯想告诉我们人不分高低贵贱,应当平等友好相处。

生:作者应该是在说,每个人都像手指一样,各有长处与短处,应该团结起来。

师:再看看课文的开头与结尾,这样的写法叫作——

生:首尾呼应。

师:我们会发现丰子凯先是通过写手指的特点来说明一个道理,这样的写法并不陌生。

生:借物喻理。

师:想想之前我们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

生:《落花生》。

师:其实,本单元中我们学习的这5篇文章,都通过一件事或一个物说明一个道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

师: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启示?

(生自由发言谈启示)

师:看来大家通过6年的学习,已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希望大家能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生活中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和事,并运用本单元学习的一些表达人生感悟的方法,将它们写成一篇篇含意深刻、韵味十足的文章,老师期待你们的大作!

以上是笔者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尝试。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最主要是要根据略读课文的性质,大刀阔斧,敢于取舍,以简略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进程、简洁的教学语言、简明的教学线条、简约的教学风格将教师推到一个更“隐蔽”的角落,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主的空间,从而真正让略读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永红.略读课文不能“略教”[J].今日教育,2014(9).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误区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