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实践
2017-03-20王芳王瑞金冯莉媚吕明
王芳+王瑞金+冯莉媚+吕明
摘要:作为国内原创的课堂模式,对分课堂已在各大中小学以及高校推广实践与改革。在对分三大模块的基础上高校可以根据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同课程的特点实施合理、灵活的对分变式设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践结果表明,对分课堂真正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方便,教师与学生都更易接受。
关键词:对分课堂;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48-02
互联网与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所带来的及时、丰富的信息刺激已远远超过传统课堂,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改革正面临挑战[1,2]。纵观国内整个高校教学改革进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在改革过程中占据主角地位。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学改革恐怕最终会沦为一场教师的独角戏。当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课堂模式一直是国内高校引进与推广的主要方向[3-5],然而也正引发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质疑。照搬照抄国外的教学模式在中国往往行不通,因而如何将国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消化与融合,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模式,改变与摆脱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困境,是广大教育学者亟需思考与探索的。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
对分课堂,简称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课堂,作为国内的原创课堂,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主要由三个基本模块讲授模块、作业模块与讨论模块组成,三个基本模块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如图1所示。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与翻转课堂相反。类似研讨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性主要在于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形成作业。同时避免了课堂讲授后立刻提问与讨论,学生尚未完全吸收,无问可提、无论可讨的尴尬[6]。
当然在三个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各自特点,形成合理、灵活的对分设计,包括当堂对分、隔堂对分以及隔周对分等对分变式。当堂对分是指对分课堂的这几个环节在一节课内完成,比如教师讲授完某个比较抽象知识点或概念后停下来,给学生3分鐘独立思考刚才讲授的内容,写一点心得或困惑,然后同桌之间讨论2分钟,交换下各自的想法,教师再用3分钟抽查2-3个组检查下讨论结果,如果普遍反映有问题,教师再重复解释或补充,帮助大家理解,如果基本没有问题,则开始可以继续讲授下个知识点,如此完成当堂对分。
以此类推,隔堂对分的讲授、作业与讨论环节延续发生在前后两次课,第一次课讲师讲授并布置作业,课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下次课前必须提交作业。教师在课后完成作业批改并推送成绩,下次课以学生带着作业进行讨论为开端,达到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的目的,符合记忆规律。讨论完成后,教师开始讲授新内容,如此不断形成对分循环。在整个学期,学生深层学习、理解性学习一直在进行。
二、对分课堂实践与思考
以本人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所教授的三门课程为例,针对不同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对分课堂实践,如表1所示。
1.合理的教学组织与设计。对分课堂模式下,老师每次利用课程的一半的时间(如1小节)对课本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另外的1小节时间让学生对课后所做作业进行分组讨论,每次上课先开始讨论环节。学生们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没有小组分工与任务,让学生们对整本书各章节的内容能做到同等关注。作业的形式不拘泥,针对教师课上所讲授内容形成自己感兴趣、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每次上课学生须带着作业参加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答,使学生对上次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起到深化与复习作用,符合人类大脑记忆规律。课上讨论受朋辈压力,倒逼学生课下学习会更加认真、主动。
2.人性化的考核与评价。对分模式考虑不同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规划在该门课程的投入,课下如何学,学多少,何时学,学生自主安排,让低要求者有个保底的学习规划,让高要求者能有展示优异的空间。所以,对分模式下教师对每次学生的作业会形成相应的阶梯评价,要求低或能力不够的学生,作业可以只覆盖课本的基本内容;要求高的学生,作业可以超越课本、阅读更多材料,完成一个反映深入思考与创造性发挥的作业。通过多次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形成较为客观、稳定的评价。
3.先教后学促进主动学习。对分模式倡导先教后学,保留了教师的讲授环节,从而保证知识传递的系统性与准确性。同时与传统讲授式课堂不同的是,对分讲授时间只占课程的一半,教师有引导但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即所谓的“留白”,引发学生课下的主动性学习。对分课堂将有备而来的互动讨论放到课堂上,学生在讨论中锻炼表达能力,更多的是学会借鉴他人视角,互相启发与促进,深化理解。如果学生课下不学习并完成作业,则课上很难参与讨论,这都会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总体上,对分模式的生-生、师-生互动会大幅提升。
三、结论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正倒逼大学课堂改革,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具有心理学基础支撑的课堂新模式,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使教师更科学地教,学生更主动地学,课堂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志民.互联网正在倒逼大学课堂改革[J].中国教育网络,2015.
[2]沈翔,刘建进.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18):109-110.
[3]黃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72-74.
[4]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5):73-82.
[5]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4):25-31.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PAD Class in College Teaching Model Practice
WANG Fang,WANG Rui-jin,FENG Li-mei,LV M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As an original domestic classroom model,PAD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 has been practised in mos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 PAD class can be implemented with various forms based on the three fundamental modul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course versus professional course,theory course versus practice cours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itiative. The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PAD class is learner-centered and easy to implement,bo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easy to accept.
Key words:PAD class;classroom reform;learner-centered;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