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体验”:德育教育实践中的新看点

2017-03-20侯萍周正颐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验德育时代

侯萍+周正颐

摘要:时代在变更,我们的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我们的德育教育模式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大量的德育教育实践,笔者发现了两个对于德育教育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新时代德育教育应当满足的两个条件性要素:过程和体验。对于这两个条件性要素的探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同样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时代;德育;过程;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53-02

传统的德育教育实践固然有其存在的可行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也暴露了其很多缺陷。常见的问题有,传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互性,而不是个人指向性的,这也就要求德育教育的模式有新的改革。围绕这一要求德育教育有了很多大有裨益的新观点,本文围绕德育教育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展开充分的论述。

一、德育教育的过程性内涵

(一)德育教育过程性中的情景性

情景性体现了德育教育的过程性的空间维度。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它具有社会性,因而道德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情景,同样我们的德育教育也需要一定的情景。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往往忽略其情景性,更多的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是抽象化的道德概念及其道德规则。德育实践活动伴随着特定的情景产生,它与特定的情景是不可分的。

第一,德育情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很难在生活中看到同样或极其相似的道德情景,每一种情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在不同的环境下,德育实践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德育情景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德育情景是多种多样的,在德育情景的某一具体环境下,德育情景仍是不断变化的。

(二)德育教育过程性中的阶段性

德育教育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受教育主体的德育学习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学生的德育学习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或阶段:心理准备、信念形成和习惯养成。[1]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时,应该针对这三个阶段的特征,来设计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活动计划,社会实践),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德育教育过程性的应用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德育教育缺乏过程性的应用,更多的时候教育者对于德育教育追求的是最终的结果。在这里笔者要给大家纠正一个误区,我们所说的缺乏过程性并不是说没有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过程,我们所说的过程性是指倾向于过程。我们在德育教育中,不应该只注重德育教育最终的结果,因为只注重最终的结果而忽视过程,到最后依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德育时,应当认识到德育的这一特性,认识到欲速则不达。要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中情景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以及阶段性等特征,充分设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改变忽视过程的传统。其次,我们要追求德育的效果,但我们要追求德育的长远效果。道德是分层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也是分层次的。我们要在过程中,不断检验结果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形成良性循环,这对我们的德育教育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體验式德育教育的内涵

龚升峰指出,开放体验德育是在开放思想指导下,以体验为主要实施形式的德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开放的基本含义包括:德育思维的转变、德育内容的持续更新、德育途径的拓展,德育模式的重建四部分。王如才教授从中小学生道德素质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体验是道德主体基于道德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主观的感受,还包括由此而产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仅仅符合普通的学科教育。德育教育在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时,它们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其他学科教育,往往更侧重于知识的识记以及运用,而我们的德育是一种观念意识的培养。我们的外在行为受到我们意识的控制,而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某种环境中经过漫长的熏陶。

四、体验式德育的具体运用

(一)体验式德育的模式

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它的模式。德育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它的目标是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做“人”。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构建了“两个要求,三种方法,四个场所”的体验式德育模式。

“两个要求”:是指我们德育的两个要求,受教育者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符合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包含很多内容,如尊老爱幼、正直无私、忠诚守信等等。外化为具体的行为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给老人让座、不失信于人、对待国家组织要忠诚等等。

“三种方法”: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总结了三种方法:(1)习惯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奖惩机制教学法。

在习惯教学法中,我们通过让受教育者养成各种好习惯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具体实施起来,结合我们的课程安排分为上下课两部分。

德育教育受到情景教学法这一模式的启发,我们可以在养老院和残疾人学校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感受教育内容。

奖惩机制教学法,又叫做“法律化”教学法。道德规范虽然对主体有一定的强制力,但力度非常小,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它的强制力的方法来提高它对主体的约束力。

“四个场所”:四个场所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实施场所。学校,毋庸置疑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传统教育场所。家庭,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实施德育教育的场所,它更多的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传统的除学校和家庭外的教育场所通常为社会,在这里我们把它分为两部分。社会是一个成分十分复杂的范畴,在这里我们提取它的两部分做我我们的德育场所: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外德育基地。

(二)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保障机制

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缺乏了保障机制这种教育模式寸步难行。对此设置的保障机制应当是多方位的,并且是实质有效的。

第一,政策保障是前提。我國当前大多是公立学校,没有政策的支持在我国民间自发进行德育教育无疑是困难的。应当把体验式德育教育这一模式通过立法来确定它的法律地位,并通过国家政策鼓励这一教育模式。

第二,政府保障是助力。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行,必须得到政府的保障。政府应该为体验式德育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编制,缺乏了这些条件,体验式德育教育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正常实行。体验式德育教育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它的整个教育过程较以往的过程较为复杂,运用的教育资源也要数倍于其他教学方法,这都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学校保障是核心。教育归根到底是学校教育,体验式教育虽然把教育场所外延到校园以外,但是它的教育主体及教育核心都在学校,其他场所都处于辅助的地位。学校应该为德育教育配备专门的教师,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五、“过程+体验”德育教育实践的评价机制

“过程+体验”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当下的德育研究领域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运用于教育实践中的则屈指可数,这一模式的运用需要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德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力,指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一,对全过程实行评价考核。德育教育是具有过程性的,所有对于教育活动的评价也要跟随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阶段都要进行定期评价,积极反馈,随时调整。第二,评价机制中的受评价主体的平等化。传统德育评价中,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也需要对教育者进行评价,传统评价中儿童往往无法参与到评价当中,这就使评价不能引起被评价者的共鸣,甚至可能对评价产生对立、抵触和厌倦情绪,不利于评价的改进和发展功能的发挥。通过评价以反馈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修正。第三,评价机制的评价方式多样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在于“言”与“行”,我们的传统评价方式很难得到有效的结果。我们应该通过扩展评价机制中的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得到有效的数据,为我们的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改进依据。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00-204.

"Process+Experience":A New Aspect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HOU Ping,ZHOU Zheng-y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change,our education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our moral education model has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Through a lot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two success factors for moral education,is also a new era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meet the two conditional elements:process and experience.To explore these two conditional factors,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lso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age;moral education;process;experience

猜你喜欢

体验德育时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