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素质需求与校园文化活动供给匹配模型构建
2017-03-20任立娣任帅张雨晴
任立娣+任帅+张雨晴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本文调研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动机、方式、喜好,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素质需求与校园文化活动供给匹配模型,从高校培养理念、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素质测试、需求分析、活动供给、参与提升等维度构建。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需求;供给匹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5-02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变化作用于校园的中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提高高校声誉、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校園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对于提升学生素养、丰富学习生活等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定义、要素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定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1]
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要素。校园文化活动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是指校园文化活动的直接继承者、建设者及创造者,包括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职工队伍;校园文化活动客体及活动对象,包括在校师生,一般大部分参与对象为学生。
(2)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环境以及文化历史环境三种。其中自然环境是指校园附设的各种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等机构的领地;人际关系环境则是由校园文化活动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而校园文化历史环境是指高校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主体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校园文化活动的手段和途径。校园文化活动手段是活动的材料和设备、活动表达的语言和情感。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是指校园文化主体与其所采用的手段在特定环境下的有机结合,通常包含:宣传教育、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等方面。
二、当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需求分析
本文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要素对231位同学进行问卷调研,共回收问卷214份,有效问卷197份。
1.客体的活动动机及积极性。从调研来看,青年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动机较为丰富且有意义,选择丰富课余生活、提升自身素质、开阔视野的各占44%、17%、21%。55%的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应该参加10-30场活动比较恰当,32%的学生认为应该参加30-50场活动;参加活动次数较多的集中在大一年级,有71%的同学选择。针对于每个年级的发展需求不同,81%、67%的人认为大一年级更喜欢参加文艺演出、专业相关的活动,54%、45%的人认为大二年级更喜欢参加专业相关、社会实践类型的活动,48%、39%的人认为大三年级更喜欢参加就业实习、科技创新类活动,80%、36%的人认为大四年级更喜欢参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类活动。
2.对活动环境的需求。一是学生对活动时间的需求,39%的学生选择在新学期两三周后参加活动、45%选择在考试周结束的时候,在刚开学、快到考试周的时候参与积极性很低;节假日放假前对举办活动并没受很大影响,只有33%的人选择不留在学校里;调查显示,68%学生愿意在晚上参与活动,54%的学生选择在周六参加活动,29的学生选择周五,而选择周日的低至10%。二是对场地的需求,5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有基本配套设备就行;8%学生选择要宽敞、干净;25%希望离生活区和教学区较近、不隐蔽的。
3.对活动方法途径的需求。一是活动的吸引力,活动品牌知名度、大牛嘉宾、对未来发展有帮助各占32%、32%、33%;而33%、32%认为活动主办方组织混乱、时间安排不合理是降低他们对活动喜爱度的重要原因。二是活动形式,50%喜欢文艺演出,16%喜欢竞技比赛,22%喜欢社会实践,而只有12%的喜欢学术讲座。三是活动信息获得的途径,58%的同学通过微信、25%的同学通过宿舍楼海报获得。
三、大学生素质需求与校园文化活动供给匹配模型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本文根据文献阅读和访谈,从大学生素质能力测试作为起点,构建模型(图1),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博士从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性、动机五个层面构建了该模型。蒋佳通过调研论证,得出了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主要包括政治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26个指标进行评价。高校可根据自身战略发展和培养理念,形成特定的能力素质模型。[3]
第二步:需求测试,发现短板。学生可根据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测试,发现能力中的不足,并寻求合适的活动类型以补其短板,本文随机采访了30位学生骨干,根据活动类型与能力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选择,得出以下结论:政治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能力短板,建议参加思想理论型、社会实践型活动;身体健康、心理品质、承受挫折能力、自信心等,建议参加文化娱乐型、体育竞技型;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知识和修养等,建议参加学术科技型、文化娱乐型;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团队合作、发散性思维、组织领导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主动性、灵活性等,建议参加社团等学生组织工作;实践能力、贡献精神、创业精神等,建议参加社会实践型、学术科技型;收集信息能力、创造力、冲击风险能力、集中性思维、应变能力等,建议参加学术科技型、体育竞技性。
第三步:校園文化活动需求分析。根据校园文化活动要素,可从客体的动机需求(第二步中的短板)、类型需求(需要什么类型的活动)、方法和路径需求(从组织、宣传、内容等角度)、环境需求(时间和地点)全方位了解该学生的需求偏好。
第四步:活动供给。根据学生需求的分析,学校一方面积极组织策划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类型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一定平台定点将活动信息进行精准化推送。
第五步:实现素质提升。经过活动供给和有益的锻炼,青年学生能逐步大学生素质要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四、启示及结语
一是学校应从教育理念和目标出发,凝练学生素质要求,明确标准。二是建立一个需求测试和精准化活动供给的平台,该平台可完成学生能力被测、活动供给、能力提升的过程。三是加强活动引导,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的精准化活动供给并不是完全根据学生的意愿,学校各组织单位应加强引导,尤其是思想理论类、学术报告类,并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需求。
参考文献: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16号.
[3]汪子为等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蒋佳.胜任素质开发与大学生素质教育[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Supply Matching Model
REN li-di,REN Shuai,ZHANG Yu-qing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58,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grow up,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student demand,researching the motivation,style and preference of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campus culture,putting forwar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supply matching model,building from the training concept,requirement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quality testing,demand analysis,supply of activities and improvement of participation.
Key words:the campus culture;quality demand;supply m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