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呼应大主题 一滴水折射出阳光
2017-03-20刘沁娟
刘沁娟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我们党作出的莊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毛线为纬,土家姑娘芊芊玉手在织机上轻拢慢捻,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也编织着灿烂秀丽的脱贫美“锦”;
陇南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典范,电商扶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小军的空心挂面也搭上了电商扶贫的“顺风车”;
……
2017全国两会前夕,中央网信办联合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脱贫攻坚大型网络主题活动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甘肃、宁夏六省区同步展开。从2月26日起,全国100多家网络媒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集中宣传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以及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多色彩展示各地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壮丽图景和深刻变化。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底线目标。网上舆论工作不仅要把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宣传好,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阐释好,还要用互联网的方式,把全国各族人民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调动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西是本次脱贫攻坚系列网络主题活动的首站。2月26日,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在南宁出席启动仪式时指出,我们开展脱贫攻坚网上宣传,是要借助网络传播方式,凝聚全社会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
“让互联网成为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主阵地。”任贤良强调,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一头汗两脚泥”,通过扎实的观察走访,宣传各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更要沉下心来,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用小切口呼应大主题,从一滴水折射出阳光,下功夫思考、下力气研究,写出有分量的定调之作;要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真切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反映人民群众的感受、情绪和愿望,表达他们的意见、呼声和要求。
据悉,本次网络主题活动着重突出了地域的重点性、代表性和典型性,既包括扶贫攻坚人数多、难度大、任务重的省份,又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变化大、效果好的地区;既有西部山区,也有中部省份。网媒运用文字、图片、微视频、H5、动漫等多种形式,在网站、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多种平台展开集中报道,掀起宣传声势。
“精准扶贫成果是值得骄傲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突出了问题导向,指明了扶贫工作的方向,这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六省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大成就。
“十二五”期间,广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60万人,年均减贫112万人;
2016年,湖南省全年减少125万名贫困人口,105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
贵州在“十二五”期间减贫656万人的基础上,2016年减贫120.8万人,目前全省还有372.2万贫困人口;
……
成绩来之不易。为宣传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做法和成效,网媒编辑记者亲身实地观察走访。在听到扶贫干部的介绍后,网媒记者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实现动态调整,到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
“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吸纳就业扶贫、发展教育扶贫和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扶贫一揽子综合措施,再过两年,贵州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将全部稳定脱贫。”中国新闻网记者杨云的报道《乌蒙山区“春季攻势”路子准》称,大方县的干部们走在田间地头,与村干部和扶贫队员谈的最多的就精准定位脱贫门路。
从网媒编辑记者的报道里,还可以看到“中国式扶贫”的创新性。比如,中国网记者王东海将南宁市邕宁区五人议事小组,称为扶贫路上的“特种部队”——该小组定期召集小组成员开会,专门研究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疑难杂症,切实把脱贫攻坚战阵地前移至最前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
一路走一路看,中国青年网记者武亚姮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细化在乡镇的成果,给我的印象很深,甚至可以说打开了我看乡村的全新视野,这样的成果是值得骄傲的。”
“脱贫攻坚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小切口呼应大主题,从一滴水折射出阳光。”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网络扶贫是网媒编辑记者最关注的话题,土地流转、收入产出、政策补贴,也是他们采访中出现的高频词。“脱贫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许多优惠政策落实后,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中工网记者徐林表示。
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从根上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光明网记者钟蕾蕾最关注产业扶贫的项目和收益,并采写了《种中药养孔雀 产业扶贫助南宁“拔穷根”》等文,她说:“除了报道精准扶贫的成果,还要把好吃的水果、好看的孔雀,通过镜头和文字宣传出去,帮助他们提高销量。”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为脱贫攻坚“标志性工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属滇桂黔集中连片石漠化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挪穷窝”,在惠水县明田新村安置点,中国网记者赵丽莎看到了白墙红瓦的崭新小区,几位老人悠闲地在楼下散步,两三孩童自得其乐……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移民海丽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前若是头疼脑热,要走二三十分钟去看医生,大病去镇上的话要走两到三个小时。现在医院就在楼下,非常方便。”
网络扶贫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目前陇南市网店总数达到近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累计达到64.59亿元,新增就业累计达到7.18万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国际在线记者贾雪静在“脱贫攻坚看甘肃”活动中,报道了陇南如何把空间上的远在天边变为网络上的近在咫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深有感触,“我想着要运用图文、视频、航拍、VR全景等手中所有的设备尽可能地将美丽乡村的全貌展示给更多的人,吸引大家前来观光旅游。帮这里的村民守住资源、留住乡愁,这样,村美了、路靓了、山更绿了,‘美丽经济也跟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