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选择性注意对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

2017-03-18运罗叶双王馨赵守盈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外源性内源性条件

潘 运罗叶双王 馨赵守盈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2贵州省普通高校基础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1)(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 102206)

视觉选择性注意对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

潘 运1,2罗叶双1,2王 馨3赵守盈1,2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2贵州省普通高校基础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1)(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 102206)

采用Posner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实验范式,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 (不包括5),以判断目标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视觉选择性注意中的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注意缺陷型多动障碍儿童 (ADHD)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1)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在数字判断加工任务中的反应时短于ADHD儿童; (2)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明显,正常儿童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3)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但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正常儿童则表现出显著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ADHD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内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数字加工,数字距离效应,ADHD。

1 引言

数字加工是个体对数字刺激进行数字心理表征的认知加工过程。作为数字加工的一种特有效应,数字距离效应 (number distance effect)是指当要求被试比较两个数字间的大小时,会表现出反应时和错误率会随着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Moyer&Landauer,1967;Dehaene,Dupoux, &Mehler,1990;Maloney,Risko,Preston,Ansari, &Fugelsang,2010)。这种数字加工效应的发现不仅出现在个位、十位阿拉伯数字比较中 (Dehaene, 1989;Dehaene et al.,1990),在其它实验材料(如,线段长短)的比较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Fischer,Castel,Dodd,&Pratt,2003)。该效应的发现还表明,数字是被置于心理数字线上表征的,且这种数量信息的表征是自动获取的 (Dehaene& Akhavein,1995;Dehaene,1997)。已有关于儿童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研究表明6岁以后的儿童才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距离效应 (Rubinstein,Henryk,Berger,&Shahar-Shalev,2002;Holloway&Ansari,2008),表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才能够自动获取数量信息,对数字进行心理表征。但也有研究发现在5岁儿童身上也发现了距离效应,表明该年龄阶段儿童已能自动、快速地获取数量信息,而且儿童对数字大小意义的自动产生可能出现在更早的阶段 (Temple& Ponser,1998)。

探讨数字加工,注意 (特别是空间注意)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加工离不开注意的参与,同样注意的定向、分配和调节也会影响着数字加工过程。数字加工与注意之间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大量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的证实。例如,Fischer,Castel,Dodd和Pratt(2003)的实验结果发现非信息中央数字线索 (如,数字1、2、8和9)能够引发空间注意转移,即对小数字 (1和2)的加工能够自动激活左侧空间注意,而对大数字 (8和9)的加工能够自动激活右侧空间注意。Casarotti,Michielin,Zorzi和 Umiltà(2007)在 Fischer等(2003)实验范式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暂时顺序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当小数字出现在中央注视点位置时,被试对左侧视野上的刺激反应比右侧视野的更快,而当大数字出现在中央注视点位置时,被试对右侧视野上的刺激反应比左侧视野更快。Dehaene,Dupoux和Mehler(2003)提出的数字加工顶叶三回路理论认为后上顶叶皮层主要负责空间注意协调,是空间注意定向和数量加工共同作用的脑机制。Ansari,Lyons,van Eimeren和Xu(2007)采用fMRI技术探讨了加工感数和计数时大脑皮层的激活,结果发现加工非符号感数会导致右侧颞顶叶交界处被激活,而该区域在加工大数字时则是被抑制。此外,国内刘超,买晓琴和傅小兰 (2005)探讨了不同注意条件对数字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比内源性注意的更大,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化加工过程。潘运,白学军,沈德立和赵守盈 (2012,2013)的实验结果也发现,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距离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视觉环境下,人们常需要将注意指向和集中特定的信息,这种对视觉环境信息进行有选择加工的过程就是视觉选择性注意。在视觉选择性注意领域,注意可分为内源性注意 (endogenous attention)和外源性注意 (exogenous attention)。其中,前者是指观察者对目标出现位置的预期导致了注意的预分布,这种注意朝向是受观察者的意图控制;后者是指外周突现所引发的注意选择,它独立于观察者的意图控制,主要取决于刺激特性 (Posner,1980; Jonides,1981;Spence&Driver,1994)。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是两种能够引起独立定向效应的注意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时间进程发展上,如外源性注意能够自动地引起注意,并在较短的刺激目标异步性下产生最大的提示效应,而内源性注意引起一种注意转移的随意行为,且在较长的SOAs下产生最大程度的提示效应 (Yantis& Jonides,1990;Berger,Henik,&Rafa,2005;Doallo et al.,2004,2005);也表现在受线索提示效度和预期值的影响不同上,如内源性注意更多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而外源性注意则更少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且内源性注意受到线索提示效度比例和预期值的影响比外源性注意更大 (Jonides,1981;Yantis &Jonides,1990;Berger et al.,2005)。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发展性精神障碍,主要特征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年龄不相符的不专注、多动和冲动、情绪及行为异常等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据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适龄儿童中ADHD患病率为4.31-5.83% (何侃,2008)。一些研究也关注了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ADHD儿童的认知加工特点。例如,McDonald等 (1999)采用内源性注意定向考察了ADHD儿童的认知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当内源性线索与目标是一致时,ADHD儿童能够较快地把注意指向目标刺激,但当线索与目标是不一致时,ADHD儿童则很难准确将注意指向目标刺激上。Gupta和Kar(2009)的研究也发现,7~9岁ADHD儿童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的线索效应明显低于正常儿童。Wood等 (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在内源性线索无效提示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缺陷,这说明这些儿童在内源性注意条件确实存在加工困难。徐岩,周晓林和王玉凤 (2006)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内源性注意定向过程不仅是一个注意转移过程,也存在对干扰的抑制,特别是在线索与目标不一致时,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这种抑制过程存在动能缺陷;在外源性注意定向任务条件下,ADHD儿童在提示与反应动作有关的注意功能方面弱于正常儿童。Carter,Krener,Chaderjian和Wolfe(1995)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外源性注意定向任务条件下ADHD儿童表现出较长的反应时,且有偏侧化现象,反映右脑半球注意机制机制受损。Ortega等 (2013)采用EPR技术考察了ADHD儿童在外源性线索条件下认知加工的特点,结果发现ADHD儿童在外源性定向任务上表现出较长的反应时和较差的行为操作成绩,且在准备阶段线索诱发了更大的P2波和减少了CNV波。尽管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明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ADHD儿童的注意定向功能是受损的。

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采用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考察ADHD儿童的认知加工特点,而关于内源性与外源性注意对ADHD儿童数字认知加工影响的研究较少。既然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是两种能够引起不同独立定向效应的注意系统,那么这两种注意对ADHD儿童的数字认知加工有什么影响?哪种视觉选择性注意对ADHD儿童的数字加工效应影响更大呢?这些问题是本研究试图探讨的。为此,本研究将采用Posner(1980)的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通过设计两个实验来考察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ADHD儿童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本研究的假设是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ADHD儿童的数字认知加工有着不同影响,但较之于内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对ADHD儿童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会更大。

2 实验1 内源性注意对ADHD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

2.1 方法

2.1.1 被试

本实验中的被试年龄范围在6~10岁,均来自北京市两所综合性儿童医院。筛选标准是: (1)让这些儿童家长填写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DSM-IV)和Conner儿童行为问卷 (家长版),选出完全符合DSM-IV诊断标准且Conner儿童行为问卷得分在8分以上的儿童; (2)对筛选出来的儿童请其班主任填写Conner儿童行为问卷 (教师版),并抽取教师问卷得分在8分以上的儿童;(3)经由主治医师以上的儿科临床医生确诊。最终筛选获得ADHD儿童28人 (平均年龄8.56±1.52),其中ADHD混合型 (伴随多动冲动,ADHD-C)13人 (4女,9男,平均年龄8.49±1.48)、ADHD注意缺陷型 (不伴随多动冲动,ADHD-I)15人 (女5人,男10人,平均年龄8.63±1.56)。所有ADHD儿童经瑞文智力量表测试,其智力均在中等水平及中等以上,且在参加实验前均未接受药物治疗,也未采用其他手段进行过干预。

与此同时,根据ADHD被试的年级和性别分布,要求教师提供28名普通儿童,作为对照组被试。这些对照组儿童来自北京市1所普通小学,均为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ADHD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分别进行了年级 (t(55)=1.31, p=0.29)和生理年龄 (t(55)=1.55,p=0.18)上的匹配 (见表1)。

表1 两组被试的基本信息表

所有被试均没有服药史。

2.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被试坐在距离计算机屏幕45cm左右的椅子上个别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使用14英寸的DELL笔记本电脑完成。该仪器的分辨率为1024×768,刷新频率为75Hz。实验程序使用E-prime 1.0编制。实验材料是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阿拉伯数字1~9(不包括5),见图1。

2.1.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被试类型:ADHD儿童、正常儿童)×2(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提示、无效线索提示)×2(数字大小:小数字为1~4、大数字为6~9)×4(数字距离,即数字与5的差值:1为数字4和6、2为数字3和7、3为数字2和8、4为数字1和9)的混合设计。其中,线索有效性、数字大小和数字距离为被试内因素,被试类型为被试间因素。反应时为因变量。

2.1.4 实验程序

被试按空格键后开始试验。单次试验的流程见图1所示。

图1 单次试验的流程图

首先是一个300ms的黑色 “+”字注视点 (0.4度视角);随后是400ms的间隔;在注视点 “+”位置出现一个视角为1.0×0.6度的200ms红色箭头作为方向提示线索;之后是间隔700ms;后面将在左右两侧圆环中的1个 (有效线索提示条件是80%的可能性数字出现在提示线索一致侧,无效线索提示条件是20%的可能性数字出现在提示线索不一致侧)里随机出现8个数字刺激中的1个300ms;数字刺激消失后有间隔1000ms,此时等待被试做反应。被试反应后进入下一次试验。

在整个实验中,要求被试始终将注视点保持在屏幕中心的 “十”字上。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刺激中的数字比 “5”大还是比 “5”小。一半被试按计算机键盘的 “F”键反应对 “比5小”做反应,按按“J”键对 “比5大”做反应;另一半被试则反过来。

在正式实验之前,被试进行20次练习试验,正确率达到90%后才进行正式实验。正式实验中,每个数字刺激呈现20次 (两侧各10次;16次出现在与提示线索一致侧,4次出现在与提示线索不一致侧);8个数字刺激共出现160次。每完成80次试验1个block,被试可控制休息时间。整个实验约需20分钟完成。

2.2 结果与分析

首先剔除无效数据,剔除数据的标准是: (1)错误反应; (2)平均反应时加减2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 (Pinel,Dehaene,Riviere,&LeBihan,2001)。这样删除的数据占总数据的7.16% (其中,ADHD儿童的10.56%,正常儿童的4.67%)。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因变量见表2。

表2 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因变量

对正确反应的反应时进行2(被试类型)×2(线索有效性)×2(数字大小)×4(数字距离)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线索有效性主效应显著,F(1,54)=62.311,p<0.001,η2p=0.536;数字大小主效应显著,F(1,54)=6.216,p<0.05,η2p=0.103;数字距离主效应显著,F(3,162)= 4.026,p<0.01,η2p=0.069;线索有效性和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54)=17.658,p<0.001,η2p= 0.246;其余交主效应和互作用均不显著。

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参考主要是参考Koechlin,Dehaene和Mehler(1997)的方法。分别对数字距离的主效应显著性和线性拟合显著性进行考察,如果数字距离主效应显著说明不同距离数字间存在差异;如果数字距离线性拟合显著说明这种差异是线性变化的。

这样在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81)=4.832,p<0.01,η2p= 0.152,线性拟合显著,F(1,27)=4.724,p<0.05,η2p=0.149;大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81)=3.269,p<0.05,η2p=0.108,线性拟合显著,F(1,27)= 4.735,p<0.05,η2p=0.149。正常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81)=13.351,p<0.001,η2p=0.331,线性拟合显著,F(1,27)=23.785,p<0.001,η2p= 0.468;大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81)=8.111,p<0.001,线性拟合显著,F(1,27)=20.596,p<0.001。说明正常儿童和ADHD儿童在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对数字大小比较判断都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

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不显著,F(3,81)=1.245,p>0.05,η2p= 0.044,线性拟合不显著,F(1,27)=0.895,p>0.05,η2p=0.032; 大数距离主效应不显著, F(3,81)=0.641,p>0.05,η2p=0.023,线性拟合不显著,F(1,27)=2.019,p>0.05,η2p=0.070。正常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81)=5.281,p<0.01,η2p=0.164,性拟合显著,F(1,27)=9.785,p<0.01,η2p=0.266; 大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81)=4.046,p<0.01,η2p=0.130,线性拟合显著,F(1,27)=5.057,p<0.05,η2p=0.158。说明正常儿童在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对数字大小比较判断都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但ADHD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3 实验2 外源性注意对ADHD儿童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

3.1 方法

3.1.1 被试

被试的选取标准与实验1相同。最终筛选获得ADHD儿童 26人 (平均年龄 8.37±1.48),其中ADHD混合型 (伴随多动冲动,ADHD-C)12人(3女,9男,平均年龄8.21±1.57)、ADHD注意缺陷型 (不伴随多动冲动,ADHD-I)14人 (女4人,男10人,平均年龄8.53±1.39)。所有ADHD儿童经瑞文智力量表测试,其智力均在中等水平及中等以上,且在参加实验前均未接受药物治疗,也未采用其他手段进行过干预。

正常对照组儿童26人 (9女,17男),来自北京市1所普通小学,均为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ADHD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分别进行了年级 (t(51)=1.42,p=0.23)和生理年龄 (t(51)=1.64,p=0.16)上的匹配 (见表3)。

表3 两组被试的基本信息表

所有被试均没有服药史。

3.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同实验1。

3.1.3 实验设计

除采用外源性线索提示外,其它同实验1。

3.1.4 实验程序

单次试验的流程见图2所示。

图2 单次试验的流程图

实验2的实验流程和刺激安排与实验1基本相同。变化之处是将实验1的注视点处红色箭头改变为在屏幕左右两侧圆环中有一个变红作为位置线索提示,而且由实验1的 “+”字间隔700ms改变为间隔100ms。被试的实验任务要求同实验1。被试需要15分钟左右完成整个实验。

2.2 结果与分析

剔除数据的标准同实验1,这样删除的数据占总数据的6.68%(其中,ADHD儿童的9.22%,正常儿童的4.14%)。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因变量见表4。

对正确反应的反应时进行2(被试类型)×2(线索有效性)×2(数字大小)×4(数字距离)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线索有效性主效应显著,F(1,50)=65.309,p<0.001,η2p=0.566;数字距离主效应显著,F(3,150)=10.999,p<0.001,η2p=0.180;其余主效应额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数字距离效应的考察方法同实验1。这样在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75)=2.827,p<0.05,η2p=0.101,线性拟合显著,F(1,25)=7.378,p<0.05,η2p=0.228;大数距离主效应不显著,F(3,75)=1.442,p>0.05,η2p=0.055,线性拟合不显著,F(1,25)= 3.942,p>0.058,η2p0.136。正常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75)=8.925,p<0.001,η2p=0.263,线性拟合显著,F(1,25)=16.593,p<0.001,η2p= 0.399;大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75)=10.807,p<0.001,η2p=0.302,线性拟合显著,F(1,25)= 20.965,p<0.001,η2p=0.456。说明ADHD儿童在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对小数字比较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大数字比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但正常儿童则表现出明显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

表4 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因变量

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不显著,F(3,75)=1.956,p>0.05,η2p= 0.073,线性拟合不显著,F(1,25)=3.315,p>0.058,η2p=0.117;大数距离主效应不显著,F(3,75)=1.018,p>0.05,η2p=0.039,线性拟合不显著,F(1,25)=2.207,p>0.05,η2p=0.098。正常儿童:小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75)=2.759,p<0.05,η2p=0.099, 线性拟合显著,F(1,25)= 10.424,p<0.01,η2p=0.294;大数距离主效应显著,F(3,75)=4.021,p<0.01,η2p=0.139,线性拟合显著,F(1,25)=8.261,p<0.01,η2p=0.248。说明正常儿童在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对数字大小比较判断都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但ADHD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内源性注意,还是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在数字比较任务中的行为反应时成绩均短于ADHD儿童。这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有着一致之处 (Wood et al.,1999;Gupta &Kar,2009;Ortega et al.,2013;徐岩,周晓林,王玉风,2006)。如徐岩等 (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内源性和外源性内隐注意定向任务条件下,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的注意定向过程有一定缺陷。Ortega等 (2013)的研究结果发现,ADHD儿童在外源性注意定向任务上所表现出来反应时更长,且行为操作成绩较差。导致这种认知加工差异的原因,Barkely(1997)认为可能与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减弱有关。但也有研究者 (Meere, Gunning,&Stemerdink,1999)认为,ADHD儿童之所以表现出认知执行能力较差并不是反应抑制能力落后,而是他们不能根据任务需要适时调节自身的激活状态,以及不能维持自己的最佳反应激活;也就是说,ADHD儿童很容易过度激活,或者是激活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其抑制能力减弱。

实验1结果发现,在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正常儿童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而ADHD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对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加工过程中的自动获取数量信息影响不大;而且内源性无效线索提示对正常儿童的数字认知加工效应也没有影响,但对ADHD儿童产生了影响,干扰了ADHD儿童自动获取数量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内源性线索容易受到观察者的忽视 (Berger, Henik,&Rafal,2005;Jonides,1981;Doallo et al, 2004),因此在线索出现后,正常儿童可能会意识到目标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在线索指向的位置上,他们采用了某种策略,即同时将注意朝向线索与非线索位置,这样当线索与目标刺激不一致时,由于无效线索提示位置上也分配到了一定的注意资源,所以他们能够自动获取无效线索提示位置上的数量信息。与正常儿童相比,由于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是减弱的 (Slaats-Willemse et al,2003),因此当内源性线索与刺激目标不一致时,需要这些儿童付诸更多的认知负荷和额外操作,即从之前的线索朝向中脱离出来转移到目标刺激出现的位置上,但这一过程可能对反应抑制能力较弱的ADHD儿童来说可能影响会更大,从而干扰了他们对数量信息的自动获取。

实验2结果发现,在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但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正常儿童则仍然表现出显著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而ADHD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显著,表明外源性线索干扰了ADHD儿童对数量信息的表征,但没有影响正常儿童自动地获取数量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外源性线索不同于内源性线索,其引导的是自下而上的自动化加工,自动引发注意转移,而且被试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忽视外源性线索 (Jonides,1981; Doallo et al,2004)。正常儿童仍然能够在外源性有效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自动地获取数量信息,表现出大小数字距离效应,而ADHD儿童自动获取数量信息受到了干扰,并未表现出数字距离效应,可能与个体抑制能力的差异有关。这一推论得到已有研究证据的支持。正如Barkely和Willcutt等的研究曾指出,ADHD儿童较差的反应抑制能力和在执行功能上的缺陷是导致他们在认知操作成绩上不如正常儿童的主要原因 (Barkely,1997;Willcutt et al,2005)。

综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ADHD儿童在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在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显著,说明视觉选择性注意对ADHD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外源性注意上。此外,尽管ADHD儿童在数字比较任务中自动获取数量信息的能力受到了两种视觉选择性注意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数字加工距离效应显著性的比较来看,正常儿童的数字加工效应比ADHD儿童的更明显,表明正常儿童在数字加工任务中自动获取数量信息的能力要比ADHD儿童的强。

5 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1)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在数字判断加工任务中的反应时短于ADHD儿童。(2)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明显,正常儿童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3)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但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正常儿童则表现出显著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ADHD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何侃.(2008).多动症儿童学龄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现代预防医学,35(24),4818-4820.

刘超,买晓琴,傅小兰.(2005).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条件对数字加工的不同影响.心理学报,37(2),167-177.

潘运,白学军,沈德立,赵守盈.(2012).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中小学生SNARC效应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8(6), 561-568.

潘运,白学军.(2013).视觉空间注意定向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11(5),582-588.

徐岩,周晓林,王玉凤.(2006).两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儿童的内隐注意定向.心理学报,38(5),709-717.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4th edition(DSM-IV).Washington D 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nsari,D.,Lyons,I.M.,van Eimeren,L.,&Xu,F.(2007).Linking visual attention and number processing in the brain:The role of the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in small and large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number comparison.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9(11),1845-1853.

Barkely,R.A.(1997).Behavioral inhibition,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constructing a unified theory of ADHD.Psychological Bulletin,121(1),65-94.

Berger,A.,Henik,A.,&Rafal,R.(2005).Competition between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orienting of visual atten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34(2),207-221.

Carter,C.S.,Krener,P.,Chaderjian,M.,& Wolfe,V.(1995). Asymmetrical visual-spatial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in ADHD: Evidence for a right hemispheric defiit.Society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37(11),789-797.

Casarotti,M.,Michielin,M.,Zorzi,M.,&Umiltà,C.(2007).Temporal order judgment reveals how number magnitude affects visuospatial attention.Cognition,102(1),101-117.

Dehaene,S.(1989).The psychophysics of numerical comparison:A reexamination of apparently in compatible data.Perception& Psychophysics,45(6),557-566.

Dehaene,S.,Dupoux,E.,&Mehler,J.(1990).Is numerical comparison digital?Analogical and symbolic effects in two-digit number comparis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6(3),626-641.

Dehaene,S.,Piazza,M.,Pinel,P.,Cohen,L.(2003).Three parietal circuits for number processing.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3),487-506.

Doallo,S.,Lorenzo-López,L.,Vizoso,C.,Rodríguez Holguín,S., Amenedo,E.,Bará,S.,et al.(2004).The time course of the effects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cues on visual processing: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15 (1),119-210.

Fischer,M.H.,Castel,A.D.,Dodd,M.D.,&Pratt,J.(2003). Perceiving numbers causes spatial shifts of attention.Nature Neuroscience,66(6),555-556.

Gupta,R.,&Kar,B.R.(2009).Development of attentional processes in ADHD and normal children.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176(3),1-6.

Holloway,D.I.,&Ansari,D.(2008).Domain-specific and domain-general changesin children′sdevelopmentofnumber comparison.Developmental Science,11(5),644-649.

Jonides,J.(1981).Voluntary versus automatic control over the mind′s eye′s movement.In J.B.Long&A.D.Baddeley (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Vol.9,pp.187-203).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Koechlin,E.,Dehaene,S.,&Mehler,J.(1997).Numerical transformation in five-month-old human infants.Mathematical Cognition,3(2),89-104.

Maloney,E.A.,Risko,E.F.,Preston,F.,Ansari,D.,&Fugelsang, J.(2010).Challeng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ognitive measures:The case of the numerical distance effect.Acta Psychologica,134(2),154-161.

McDonald,S.,Bennett,K.M.B.,Chambers,H.,et al.(1999). Covert orienting and focusing of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Neuropsychologia,37(3), 345-356.

Meere,J.V.D.,Gunning,B.,&Stemerdink,N.(1999).The effect of methylphenidate and clonidine on response inhibition and state reg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ADHD.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Psychiatry,140(2),291-298.

Moyer,R.S.,&Landauer,T.K.(1967).Time required for judgments of numerical inequality.Nature,215(5109),1519-1520.

Ortega,R.,López,V.,Carrasoc,X.,et al.(2013).Exogenous orienting of visual-spatial attention in ADHD children.Brain Research,1493(1),68-79.

Pinel,P.,Dehaene,S.,Riviere,D.,&LeBihan,D.(2001).Modu-lation of parietal activation by semantic distance in a number comparison task.Neuroimage,14(5),1013-1026.

Posner,M.I.(1980).Orienting of atten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2(2),3-25.

Rubinsten,O.,Henik,A.,Berger,A.,et al.(2002).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magnitud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Arabic numera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81(1),74-92.

Slaats-Willemse,D.,Swaab-Barneveld,H.,de Sonneville,L.,et al. (2003).Deficient response inhibition as a cognitive endophenotype of ADHD.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42(10),1242-1248.

Spence.C,J.,&Driver,J.(1994).Cover spatial orienting in audition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mechanis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 (3),555-574.

Temple,E.,&Ponser,M.I.(1998).Brain mechanisms of quantity are similar in 5-year-olds and adult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95(13),7836-7841.

Willcutt,E.G.,Doyle,A.E.,Nigg,J.T.,et al.(2005).Validity of the executive function theory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 meta-analytic review.BiologicalPsychiatry,57, 1336-1346.

Wood,C.,Maruff,P.,Levy,F.,et al.(1999).Covert orienting of visual spatial attention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Does comorbidity make a difference?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14(2),179-189.

Yantis,Y.,&Jonides,J.(1990).Abrupt visual onsets and selective attention:Voluntary versus automatic alloc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6(1),121-134.

Research on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Attention Affected ADHD Children′Number Distance Effect of Number Processing

Pan Yun1,2,Luo Yeshuang1,2,Wang Xin3,Zhao Shouying1,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2 Key Laboratory of Basic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3 International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

In the present study,Posner′s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experimental paradigm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ADHD and normal children′s number distance effect of number processing.The stimuli were 1~9 Arabic numbers (not including 5).Subjects′task was to decide whether the presented number was larger or smaller than 5.The results showed that:1)In th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attentions,ADHD children performed slowly than normal children on the behavioral performance.2)In valid condition of endogenous attention,both ADHD and normal children showed significant number distance effect,but in invalid condition of endogenous attention,just normal children performed significant number distance effect,not ADHD children.3)in valid condition of exogenous attention,ADHD children showed significant small number distance effect,and large number distance was disappeared;normal children showed significant both small and large number distance effect.But in invalid condition, only did normal children perform significant number distance effect,not ADHD children.

endogenous attention,exogenous attention,number processing,number distance effect,ADHD.

B842.3

2016-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260234)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 (黔科合J字 [2013]2210号)。

赵守盈,E-mail:zhaoshouying@126.com。

猜你喜欢

外源性内源性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选择合适的条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止血镇痛胶囊对外源性雌激素干预下未成年雌性大鼠卵巢和子宫的影响
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
麦冬中外源性有害物质的分析
高职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外源性Intermedin在小鼠下肢动脉缺血模型中的血管生成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