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故事演绎的数理规律探索
2017-03-18陈卫飞
陈卫飞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还注重小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与情绪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发展规律,融入故事教学,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从乘法口诀学习、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运算及应用题的解析等四个角度入手,更好地阐述了故事教学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以促使小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故事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98-02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逻辑、抽象思维等尚未形成,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逐步失去学习的信心。而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较强,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熟知的各种故事,也可以根据身边的事物改编故事,通过多方面掌握素材,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入门知识。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虽然学生能够流利地背出计算口诀,但大多属于机械背诵,根本就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故事的运用,阐述计算口诀的内涵,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例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就可从《白雪公主》的故事入手:漂亮的白雪公主被黑心的王后陷害来到森林中时,遇到了七个小矮人。七个小矮人每人手中都拿着气球,从左到右气球的个数依次为7、14、21、28、35、42、49,我们可从中发现哪些规律呢?继而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小矮人手中拿着的气球,数目上有什么规律呢?
生1:后面的小矮人比前面的多拿了7个气球。
生2:第一个人手中的气球个数是7,第二个是7+7,第三个是7+7+7……一直到第七个是7个7相加。
生3:这些数字都与7有关系。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好。第一个小矮人手中有1个7,气球总数为7;第二个小矮人手中有2个7,气球个数为2×7=14,那么第三个、第四个一直到第七个,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表示了吗?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小学生熟知的童话故事入手,更好地讲解了7的乘法口诀,便于小学生掌握。对于其他乘法口诀,教师也应采取类似的教学方法,以使小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二、运用故事内涵,探索数学运算规律
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律主要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等,小学生在初步运用这些运算律解决问题时,难免会有些生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借助多媒体讲述生动的故事,帮助小学生有效理解与掌握这些运算规律。
对此,教师就可创设超市购物的场景,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描述故事,从而进行运算规律的讲解。可进行如下故事设计:小明去超市买了8毛钱一本的作业本5本,回到家后发现不够用,又返回超市买了4本,试求买作业本一共花了多少钱?由于小学生都有超市购物的经历,教师就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促使他们考虑应该怎么计算,计算方法都有哪些?这样,小学生就能根据0.8×5+0.8×4=7.2元得出答案,也可先求出来两次一共买了9本作业本,每本为0.8元,可列算式0.8×(5+4)=7.2元,从而通过计算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当然,数学运算律中涉及的故事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选择性地取舍,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搜索与讲述故事,以加深印象。
三、介入故事情节,提升数学训练品质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概念的意义,还要求将概念运用于实际计算当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就可挖掘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从而指导他们学习。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从如下故事入手:从前猫和老鼠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商量好买一桶油留着过年吃,但是老鼠抵不住油的诱惑,第一次偷偷喝了这桶油的一半,第二次喝了这桶油的一半的一半,第三次喝了这桶油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等到猫发现的时候,油已经剩得不多了,当猫知道是老鼠偷偷喝掉的时候,冲着老鼠奔了过去,从此猫就开始吃老鼠了。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兴趣比较浓厚,在讲完故事之后,教师就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思考:
师:我们可以用刚刚学过的分数来表示老鼠三次喝掉油的多少吗?
生:第一次是这桶油的一半,也就是;第二次的话应该是;第三次是。
师:很好,试求一下当猫发现的时候,这桶油还剩多少呢?
生:用算式1---来计算,可以得出的答案。
师:在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位老人在临死之前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我只有19头牛留给你们,这样的话给老大分一半,给老二分,最后给老三。但是在老人死后,三个儿子考虑到不准宰牛,竟然一直没有想出分牛的方法。直到有一个农民牵着牛经过之后,三兄弟才分得了牛。大家思考一下牛是怎么分的呢?
生:根本就沒办法分,可以借路过农民的牛用一下,凑成20头就好了。
师:是的,当时三兄弟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分牛的。这也是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借代思想,即在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寻求其他条件的帮助,实现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在分数运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多种数学思想,尤其是换元、借代等思想,以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当然,数学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数学成绩的大幅度提升。
四、借助故事应用,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现阶段,学生普遍感觉应用题难度较大,缺乏解题思路,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错误百出。对此,教师就可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融入故事教学,从而促使小学生迅速而正确地解答问题。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从《鸡妈妈找小鸡》的故事入手进行讲解。故事如下:鸡妈妈带着小鸡去草地里捉虫子吃,天黑了,鸡妈妈要带着小鸡回家了。这时,鸡妈妈数了数小鸡的只数,左边有5只小鸡,右边有8只小鸡,一共是13只鸡。但是出门的时候,明明是14只鸡的,鸡妈妈不禁吓坏了,第14只小鸡到底去哪了呢?鸡妈妈带着小鸡找啊找啊,最后终于发现原来是忘记数自己了。小朋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掌握与加法有关的应用题。这样,教师再给出应用题“在做早操的时候,小明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12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解答起来就方便多了。而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可改编经典童话故事,激发小学生探索题目的兴趣。
例如,在乘除法结合的应用题中,教师就可对葫芦娃兄弟的故事进行改编,即老爷爷为了救葫芦娃兄弟,召集众人找钥匙、过青龙潭、打开石门等,终于救出了葫芦娃兄弟。在与妖怪斗争的过程中,妖怪给爷爷及众人出了以下题目:以前,20个 的兴趣比较浓厚。
应用题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他们解答题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起解答题目的信心,以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
综上所述,在运用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就可采用童话故事教学;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则可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故事;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可构思一些悬疑类故事,渗透难度较大的题目。当然,小学生自身也应该具备学习与探索的精神,在阅读数学故事的过程中,多问为什么,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殷堰工.数学史:凸现数学的深刻和历史的厚重[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4).
[2] 张国定.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3] 徐志青.如何在“導入”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
[4] 史建英.学生的探究欲望是这样产生的[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Z1).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