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六农场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2017-03-18黄永兴
黄永兴
[关键词]农场文化建设;现状;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场文化建设作为农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八五六农场为例.提出对农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农场文化建设的现状
1.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项目财政投入情况。据黑龙江省财政厅及文化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调研显示,近年来,虽各级政府不但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但整体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就八五六农场而言,2009年——2013年五年来投资1.63亿元,兴、改、扩建农场体育馆、文化中心、稻米文化园等11个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和广场,增设文化、健身器材、设施1000余套,在周边乃至黑龙江垦区都算是投入较大的农场。但这5年来,八五六农场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99.8亿元,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投入比例并不是很高。而且虽然硬件设施基本齐全,但后期与硬件设施相匹配的维护、保障所需的财政投入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专业人员培训经费不足,公共文化活動经费不足。这些资金上的短缺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2.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农场创办“文化体育协会总会”,成立“长青合唱团”、“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操队”等群众文艺组织,变农场组织活动为群众自我组织活动,实现群众文体活动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目前,八五六农场文体协会总会下设篮球、乒乓球、门球、台球、羽毛球、围棋、象棋、健身、诗词书画、摄影、花卉、戏曲十二个专项分会,会员总数2865人,年平均组织各类活动100余项,参与活动的职工群众超过8万人次,职工群众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连续两年承办管理局旅游文化推进会,举办的“青山湖龙舟赛”、“青山湖之夏”文艺晚会、“青山湖之冬冰雪旅游节”成为推进会的亮点。
3.文化队伍人才建设情况。农场制定了文艺培训学习制度.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加强对文体骨干力量的专题培训。几年来举办了声乐班、国画教学班、摄影教学班、羽毛球培训班、诗词交流班、围棋解析班、花卉养植班等各类培训学习班236期,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员达12460人次。
二、农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农场各项事业又需要发展,且有债务负担,只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而各管理区,由于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农场是农业大场,相当多的人认为农业生产是第一重任,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不愿意多花钱投入,间接导致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文化专业人才欠缺。农场文体方面只有一名专职人员,各管理区文化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且专业素质偏低,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对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看不准、摸不透,往往是“干而不专”,创新不够,参与性不强,主要精力都放在其他工作,对职工群众的扶持、引导不强,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农场活动开展时,文艺演出演员平均年龄偏大,健身队、舞蹈队多,但队伍管理相对松散,没有形成整体、规范的制度,有的队伍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也没有相应的音响、设施等。年轻人没有专门的活动地点。多是与老年人混合在一起,缺少发挥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的空间。
三、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场的思考与建议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且职工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转变观念。把文化建设纳入农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统一规划,分项落实。一方面,对现有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协调各方面关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尝试“农场主导、社会承办、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多渠道投入体系,转变“等、靠、要”思想观念。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农场投入为主,由农场牵头组织大型的社会活动:对文化建设薄弱的管理区在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扶持和倾斜;采用鼓励社会捐助的方式开展文化活动。
2.以文提质,以文惠民,以文强场。加强机关文化建设,通过“周五学习大讲堂”、观看事迹片、举办知识竞赛、QQ群体会交流等形式,实现“转作风、行廉风、树新风”;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创先争优在岗位”活动,将廉政文化融入工作、生活,同时增强职工群众的监督意识;加强节约文化建设,以《城镇公约》、《文明城镇管理条例》等为管理准则,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社会责任,以上率下,形成风尚;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以“崇德向善好人榜”、“青山之星”等人物评选活动为契机,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典型: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实现法制教育全覆盖无死角。
坚持以龙头产业为依托,推动文化品牌发展。把文化品牌与城镇建设、旅游、校园、社区、广场、基层的发展相结合,坚持科技先行、以人为本。以寒地稻米的独特性保持文化品牌的持久力,以北大荒深刻的历史内涵形成文化品牌的优势力,以全场职工群众的参与、认同、发扬铸造文化品牌的生命力,以与稻米生产、销售的联动性成就文化品牌的扩张力。
3.加强培养,提升素质,创建团队。按照精干高效、分步到位的原则,配齐配强基层文化专干。通过选拔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充实人才队伍,录入人才信息库,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人才,进行定期授课。对年轻有为、学有所长的拔尖人才,可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到总局级、省级培训班进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加强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人才培养,加大书法、美术、摄影培养扶持力度。整合各健身、文艺队伍,以文艺骨干为队长,指定活动场地,进行规范管理。选拔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奉献精神的队员作为志愿者,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原则,排练优秀、积极、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定期下基层义务演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调动文化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带动基层文化事业不断进步。
(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