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齐心,铺平小升初的成长路

2017-03-18蒋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蒋丽

摘要:初中、小学两个学段同属义务教育阶段,但它们在教与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衔接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弊端已越来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要顺利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小学校教师的引导教育固然非常重要,家庭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家长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帮助孩子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正确引导孩子即将面临的初中生活。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75

一、中小学衔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生因素

在生理方面,从七年级开始,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三是萌动性大,易受外界刺激。在生理变化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心理方面,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但同时开始出现“成人化的倾向”,产生“成人感”,自主意识、批判意识明显加强,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自我封闭等心理,有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性的意识开始萌动,部分学生开始对异性同学怀有好感,随之而来是男女学生不正常的交往。

所以,无论从家庭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都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难管理;还有情感体验不适应,给他们带来失落感。小学阶段,他们对中学是向往的,但一旦进入中学,由于种种不适应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使许多学生又留恋起了小学时光,对于中学学习表现出了厌烦、不安、焦虑、逆反等情绪。

2. 外部因素

(1)学习环境变化,学习压力增加

就学习内容而言,初中教材从一开始就显露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的特点,学生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小学和初中之间有“教学空白”,涉及“初小衔接”的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多多少少都有“断档”的知识点。如英语音标,小学教师没教过,初中教师也不教;如数学的“带分数加减乘除,小学、初中课本中都没有这个内容,这些“空白”“断档”给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学习方面,小学学习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升入初中后,抽象思维训练开始加重,在注重学生体验的同时要求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活,课堂教学密度逐步加大,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对增加,活动时间相对减少,学习时间相对延长,学习评价变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的竞争比小学更加激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部分学生对以上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进行适时调整,从而产生不适应。

3. 家长因素

小学阶段,家长对学生关心较多,教育方法简单,孩子也很单纯。到了中学,学生对家长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服从关系,他们有时要向家长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但家长却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导致家庭矛盾尖锐。

同时,由于小学知识较简单,家长有能力辅导,小孩上初中后,许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方法、 学科内容无能力指导。有些家长则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些家长只关心语文、英语和数学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科目;个别家长认为小孩上初中读书了, 已经长大成人,在心理和行动上对孩子的教育有所放松。

二、解决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家庭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把孩子的中小学衔接教育当成工作之外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对待,认真规划,“有为而治”,用自身的思想来带动孩子思想上的认识,打有准备之仗。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做到以下几点:

1. 做好升入初中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孩子心理以及生理变化

孩子身心发育的变化,带来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变化。初中阶段的孩子在生理上又进入了一个迅速生长的时期。他们的内心产生一种“成熟感”,应付各种事情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家庭、社会也会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独立。他们会日益关怀家庭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希望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独立性、自主性的成员,在决策中发挥作用。这使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会随之发生奇妙变化。如果父母不能认识到这种变化,不自动调整本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仍用原来对待小孩子的办法对待他们,就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矛盾或冲突,甚至损伤彼此的感情。

(2)家长要和孩子深入交流,平等沟通

家长要在孩子升初中之前,至少要对他讲清三个成绩: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升入初中后,他在学习上要面临哪些变化;初中阶段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些道理非讲不可。同时还可以为孩子找一个比他大一、两岁,正在初中读书,在学习、思想、行为诸方面,都能给他以正面影响的伙伴,让他们有机会较为密切地接触,向他引见一些初中生活体验。

(3)家长要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暑假生活

孩子小学毕业后到进入初中前,往往是中小学暑假生活指导的“空白”阶段。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中学熟悉的环境,了解中学的情况,结交中学生伙伴,介绍中学生的行为现范和学习情况。如有可能,家長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转移孩子的兴奋中心,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2. 进入初中后用心指导孩子,铺平小升初的成长之路

(1)以习惯促成长

在进入初中后,家长应鼓励孩子继续保持小学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问题,应在入学后的一至两个月内达到要求。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上接第75页)学习与生活计划,提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并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目标。还要学会科学安排时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探究的好习惯。这样,孩子进入初中后,因为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和良好习惯,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就容易多了。

(2)以方法促成绩

小学生往往产生错觉,认为学习就是背书、做习题,从而养成重记忆轻理解、重做题轻看书的不良习惯,这对学好初中课程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家长主动协助学校、教师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要求孩子养成课前自觉预习(教师应给出提纲、指明预习的范围和任务要求),作业独立思考完成,学会小结归纳等正确的学习方法。

(3)以均衡促稳定

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认真听,记好笔记;家长要改变陪孩子做作业的习惯,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但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要合理检查与督导。注重某些新增学科知识的前期积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4)以引导促和谐

中学班主任不实行、也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包班教育,中学教师往往按照专长选择授课科目,教师们基本上只管孩子的课内情况,较少或不管课外情况。因此,家长如不能意识到中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转变这一特点,就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初中阶段,家长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要解决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小学教师要具有前瞻性,中学教育要具有连贯性,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师的配合、协助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方能实现中小学顺利衔接的目的。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初中不同学段教学衔接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1625075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 453000)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