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017-03-18邓惠英
邓惠英
[摘要]初高中地理教学在知识内容、学习范围、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只有洞悉初高中地理教学差异,明确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衔接。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發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潘一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8).
[2]李家清.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