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箸史趣

2017-03-18潘春华

文史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刘伯温纣王王氏

潘春华

“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这是南宋女词人朱淑贞的《咏箸》诗。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古代叫“箸”或“筋”,具有挟、挑、拨、拌、扒等功能,是中国汉民族的主要进食工具。古往今来,小小一双筷子,发生过不少引人入胜的趣事。

筷子是何人发明、何时产生,史无记载。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们传说筷子是大禹发明的。大禹日夜与洪水搏斗,珍惜每时每刻。一次,他饥饿难忍,立即架锅煮肉充饥,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又不想等肉在锅中冷却而浪费时间,便随手折下两根树枝,把肉从锅汤中挟出进食。其他人争相仿效,于是形成筷子。

在江苏一带,传说商纣王吃饭时总是诸多挑剔,结果很多厨师为此而丧生。纣王的宠姬妲己也知道他难服侍,所以每次用餐时要事先品尝。一次,妲己尝到有些菜肴太烫,而纣王又急于要吃,为讨其欢心,便取下头上的两枝玉簪将菜挟起,吹凉了送到纣王口中。日复一日,这种挟菜方式传到民间,筷子便产生了。倘按此算来,筷子的使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并引裴松之注说:刘备与汉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等密谋诛杀曹操。在一次宴会上,曹操从容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以为韬光养晦之计被曹操识穿而大惊,手上的筷子都掉到地上了。当时正好雷声忽作,心虚的刘备便假借雷震而掩饰自己的惊恐心态。刘备手中小小的两只箸,险些误了大事。这便是“失匕箸”的典故,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张良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故事。汉楚相争时,郦食其想了一个“强汉弱楚”的计谋,向刘邦献计,叫刘邦分封六国后代,以孤立楚王、壮大自己。正在吃饭的刘邦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这时,军师张良进来。刘邦一边吃一边把“弱楚强汉”计划说了一遍。张良连称不可,并順手拿起筷子在饭桌上画来画去,说明统一与分封的利害关系与分封的危险性。刘邦一下子醒悟过来。他来不及把嘴里的饭咽下去,连忙吐出来,骂着说:“这个书呆子,这么不懂事,差点坏子老子的大事!”于是,刘邦马上下令,把那些刻好的印信全都销毁,中止了分封六国后代的做法。后来,“张良借箸”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能一眼看出事物中的弊端。

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伯温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箸间。”刘伯温《咏竹箸》诗,巧借“张良借箸”的典故,道出自己的政治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的赏识。

《新唐书·列传》记载说,唐宣宗准备以永福公主下嫁士子于琮为妻,但永福公主未答应。她有意在进膳时折断一根筷子。唐宣宗知道此女不愿为士子之妻,便另以一位广德公主下嫁于琮,这就是“折箸断婚”典故的由来。

相传清乾隆年间,微服私访的马县令路过牛家沟,忽闻悲怆的啼哭声,县老爷挤进围观的人群,只见山坡下田埂边躺着一刚刚气绝的农夫名叫王铁山,哀哭者是死者年轻的妻子王氏。马县令从王氏的哭声中觉察出某种异常:其声响而不悲,音尖而不颤。于是向围观乡亲打听情况,得知王铁山吃过妻子送的午饭而后气绝。县令遂将王氏带回府衙,另找法医和当地名医共同分析案情。大家疑心问题出在饭菜上,可经检验没有问题。一位老中医指出问题出在死者用过的柳筷上。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原来,柳筷本身无毒,而死者吃的栗子烧老母鸡也无毒,可是三者不可同时进食,因为食物有相克的禁忌。经过审讯,王氏招供了。原来是她勾搭上一个医生,两人密谋设下毒计。原本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县令明察秋毫,在老中医的协助下,弄清了谋杀案的来龙去脉,为死者申冤昭雪,并将凶手缉拿归案。

此外还有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之胜负、赵达借筷子预言吴国兴衰等传说。更为荒唐的还有,五代后唐废帝用筷子任命宰相的故事:他不管愚贤忠奸,把候选人的名单放入瓶中,然后用筷子去挟,挟到谁的名字,便由他来担任宰相……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周恩来总理举行国宴宴请尼克松一行。尼克松吃完饭刚把筷子放下,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位记者立刻就把这双筷子抢到手,插在西装的兜里迅速离开会场。后来收藏家向他买这双筷子,最高价钱竟出到两千美金。

猜你喜欢

刘伯温纣王王氏
商纣王的暴政
刘伯温以德服人
牧野之战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聪明的刘伯温
众叛亲离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