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017-03-18陈旭东
陈旭东
摘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是达到合作学习目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小组合作的机会、对手、观点三个层面阐述了笔者的主张。
关键词: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竞争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39
目前,农村许多初中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一般都在四十人以上,这样的大班授课不仅制约学生在课堂中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单一的大班授课也无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极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致使不少学生最终失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有益的尝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1. 竞争不主动。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而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参与不全面。有的学生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而有的学生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这些原因,使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人人参加。
3. 合作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一等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许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或缺乏深度,或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动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与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学习就容易失去兴趣。
4. 角色不明确。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往往随意性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格等个性差异,使小组成员不能均衡搭配。加上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或角色落实不到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副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形成小组活动被一两个“积极分子”垄断,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而教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分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5. 评价不全面。教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基础,但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而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最终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如果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不把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几点建议
1. 创设合作竞争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先决条件。笔者是这样分组的:把全班学生按绩分为优、良、中、差四等,并对应编成A、B、C、D四组,让他们随机抽签,这样可避免争议,也适合实施组别间公平竞争,同时兼顾性别、视力、身高、特长等,保证各小组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各班学生的多少,分成4人小组,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排位法改传统的插秧为方阵式,便于一帮一或多帮一。小组活动的任务布置以后落实到组内要分工明确,记录、讨论、汇报等要负责到人,让每个人都有事做。同时,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让优秀学生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过程,分享合作带来的快乐。例如,进行口语课教学时,李老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编对话,然后采取抢答和上台表演比赛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既可增强学生的集体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合作参与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2. 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对手,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本班级本组的学生,学习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竞争过程中,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启程,并取得同样的效果是不现实的。那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帮助学生在并列的小组间确立一个和自己成绩表现差不多的对手。如A1找A2;B3与B6,C1与C4,D6与D9等,与合适的竞争对手竞争,成功的几率会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与挫折,学生的自信心会在不断的进步与成功中得以加强,这给竞争平添了许多积极因素,使班级的整体竞争能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
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保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做出恰当的评价,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3. 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方式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竞争。包括以下几点:
(1)要消除竞争中的嫉妒心理。要使学生明白,竞争不是相互诋毁,竞争是一种超越。要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别人进步了,成功了,要为之高兴;自己失利了,受挫了,要正确地面对。嫉妒他人,甚至采取卑劣的手段戕害他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该予以彻底地消除。
(2)教育学生采取正当的手段竞争。竞争要凭借自己实实在在的苦干赢得成功,不能靠投机取巧获胜。也就是说,竞争的手段要正当、要光明,要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这些道理教师要经常灌输给学生,并在活动中加以实施。例如,在评“优秀组员”时,有两名学困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别组的学生代写过作业,笔者敏锐地感到,这是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的好机会。于是,笔者和组长对两名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惩罚,降低他们作业的积分档次,并在班上展开了大讨论,让全班学生明白,竞争是一项道德活动,弄虚作假是不光彩的行为。
(3)教育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竞争具有残酷性,但竞争并不是冷酷无情,不是孤军奋战,竞争需要合作。新的课改观念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在鼓励学生竞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许多小组集体比赛中,像背诵比赛,小组间的游戏竞赛等,都需要大家的真诚合作,没有合作,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不大。即使一些个人之间的竞争,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
(4)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激励方式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激励措施:一是物品激励,即在课堂上用一些实物进行激励。奖励一些小五角星,卡通小贴画、糖果、小玩具和一些常用文具等。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中学低年级学生,具有直觉性和不稳定性,激励学生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与外部刺激物的特征相联系。对这些物品的感兴趣程度,对物品爱好的持久性等,均有可能影响激励效果,精心选择,要富有变化。二是言语激励。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适当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激励方式是教师平时用得最多,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三是行为激励。即教师用一些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与欣赏。或给课堂表现优秀的學生加分,记入小组总分。四是荣誉激励。即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上课表现进行一些质化或量化的发展性的评价。从而在一定方面借助荣誉感的刺激,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向内部学习动力转化。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知识的保持率,真正实现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夹竹园中学 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