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地区苗汉双语教学坚守的意义、困境与突破

2017-03-17张卫民张敏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6期

张卫民++张敏

摘 要:为了解苗族地区苗汉双语教学的现实境况,笔者对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小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调研表明,苗汉双语教学具有传承苗族文化、有助于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在城镇化、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在族际语(汉语)稳居主流地位的大环境下,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面临着苗族语言生态环境逐渐丧失、“教”与“学”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苗语教学力不从心、教材缺失及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缺位等诸多困境。其突破的路径有:学校、家庭和村寨应合力营造良好的苗语环境;建立专业性强的双语教师队伍;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师生积极性不高和教材缺失等问题。

关键词:苗汉双语教学;坚守意义;困境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6-0093-05

关于“双语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課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这样的表述:“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也提出:“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在民族中小学逐步形成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时至今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的教学形式。

重庆市秀山县民族小学——MINX ZUX XIAOT XIOX(“民族小学”的苗文拼音)于1951年建校,1969年第二次改址,2004年第三次改址,迁入位于梅江镇金珠苗寨村口的新校址,2011年与周边的晏龙小学合并。目前全校教职工25名,在校学生人数208人,其中苗族学生约占60%,有6个小学班和1个学前班①。20世纪80年代由于这里大多数苗族孩子入学前不会讲汉语,其双语教学模式是苗语授课加授汉语。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人口迁徙、文化变迁、周边语言环境变化等原因,这里的孩子逐渐汉化,不会讲苗语,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已由苗语授课加授汉语转变为汉语授课加授苗语。民族小学推行的苗语是湘西方言(亦称“东部方言”——以苗语湘西方言西部土语为基础方言,以湖南省花垣县吉卫乡语音为标准音的湘西方言苗文) [1 ],该苗文共有48个声母、35个韵母、6个声调字母。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小学在苗族小聚居的背景下坚持苗汉双语教学,其意义何在?

一、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坚守的意义

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教育活动的媒介,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苗语是苗族的“空气”和“灵魂”,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不仅是学校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还是促进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感形成的重要形式,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满足少数民族儿童未来需要意义重大。

1. 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

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博物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苗汉双语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介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不是要消退民族文化,而是要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自在状态转向自为状态,有效地保存苗族民族文化的精华 [2 ]。民族小学苗语教师石胜银说:“民族小学在开设苗语课的同时,老师们向学生介绍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要求学生能说标准苗族语言、会写苗族短文、能讲苗族故事、会唱苗族歌谣、能跳苗族舞蹈、会演苗族舞剧和会做苗族工艺品等,使苗族孩子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民族小学石祥校长进一步告诉笔者:“这种双语教学形式,将苗语所承载的苗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巧妙地引入到教育传承的轨道中,既有效地干预了苗族文化消失的现状,还因我们教育的对象为少年儿童,这又为苗族民族文化传承输入了新鲜血液,促进其长足发展。”

2. 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是群体认同的一个标志。“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3 ]苗语在我国是弱势语言,其使用功能渐渐衰微,主要承担文化认同功能,双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试图完全恢复苗语的社会交际功能,而是更大意义上致力于促进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觉性的形成 [4 ]。在民族小学的校园内,民族特色随处可见,每个教室的门牌都是用苗汉双语书写的,教学楼一楼摆着一排苗鼓是专门为孩子们平时玩耍和表演使用的,操场右侧立着一根有刀梯的木杆便于孩子们练习苗族的体育项目“上刀山”,学校的校服是参照苗族的传统服饰设计的。此外,民族小学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均使用苗语,如问候语“老师rut”②(老师好)、“moux rut”(你好)等。正如石校长所说:“我们这种‘全体总动员营造了民族小学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孩子们逐步形成了‘不会说苗语就不能叫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孩子们‘我是苗族人的文化自信。”

3. 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少数民族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语言“是一种文化与社会资源,这种资源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是帮助不同群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同时也是贯通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5 ]。根据调查,民族村留守问题突出,借民族村石主任的话,民族村现在基本只剩下“佘太君和童子军”(留守老人和孩子)了,村寨语言环境以祖孙之间的交流为主。以民族小学三年级为例,全班21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约占56.5%,而20世纪50年代出生甚至更年长的苗族留守村民多以苗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不知道汉语如何表达。民族小学汉语授课加授苗语的双语教学能帮助苗族孩子与祖辈保持自然和谐的日常交流,满足少数民族儿童苗汉双语生活的需要。另外,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学习苗族语言的同时,很多孩子依然对山外的美好世界充满期待。苗汉双语教学的汉语课程既能为孩子们提供圆梦的机会,又能为孩子们走出大山,融入当下社会,走向未来提供更多就业、谋生、事业发展的选择。苗汉双语教学为民族小学的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使他们走得出去也走得回来。

二、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坚守的困境

民族小学自建校以来,除“文革”期间中断外,一直实行苗汉双语教学。苗汉双语教学是秀山县民族村成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和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重要功臣,然而在日益城镇化、现代化的语境中,在族际语(汉语)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下,苗汉双语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1. 周边苗族语言生态环境逐渐丧失,不利于双语教学

民族小学的苗汉双语教学与金珠苗寨休戚相关。民族小学新旧校址均在金珠苗寨,金珠苗寨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完整保留苗语的村寨,是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赖以存在的语言环境。可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家庭结构变化、村寨原始功能渐失、“强势语言”使用功能增强等原因,呈现出苗语使用者数量逐渐减少、使用范围不断缩小、苗语交际功能衰变的趋势,苗语的生存危机日益严重。

(1)苗语使用者数量逐渐减少 民族村全村共354户,总人口1 458人,其中常住人口约1 200人,每年约700-800人外出打工,约占58.3%-66.7%(多为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長期在外,或一年回来一次,有的几年回来一次,很多家庭甚至已定居城市,民族村出现“空巢”现象。同时,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到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如今讲普通话已成为一个大的社会语言环境。外出务工者与人沟通交流不得不适应这个语言环境,以致苗族语言环境逐渐丧失。

(2)苗语使用范围受限 金珠苗寨是一个保留苗语的村子,但苗语只能在村内和家中使用。由于外村人听不懂苗语,金珠苗寨的村民走出苗寨,必须使用汉语——普通话或秀山方言,这就加大了村民交流的成本,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年轻一代学说苗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放弃学说苗语。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迫切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6 ]使用苗语的局限性有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亦使得苗语逐渐停止发展和传播。

(3)通婚家庭语言环境的变化影响苗语使用的频次 20世纪80年代之前,金珠苗寨的苗族一直实行的是族内婚。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苗民的观念发生变化,苗族开始与外族通婚。在通婚的家庭中,苗语使用的频次受到了影响。根据调查,在苗汉通婚或苗土通婚的家庭中,80%以上的通婚家庭会选择教孩子学说汉语。原因在于,家长们认为“汉语使用更广,更实用”,“苗语老土落后了,孩子们用不着学”,“苗语能听懂就可以,不用教慢慢就会了” ……金珠苗寨通婚家庭中只要父母一方听不懂苗语,多数家庭选择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势必影响苗语环境的维持。

2. “教”与“学”积极性不高,且自信心不足

苗汉双语教学虽有60余年的历史,却只是民族小学的教学特色,苗语课是只开课,并未安排过考核。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成绩是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部分,苗语教学教师的业绩因而缺少考核依据,这势必影响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同样由于苗语课程尚未纳入考核体系,若在苗语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无好处可得”,会导致学生学习苗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也难以获得家长的支持。

根据民族小学2015年秋季、2016年的春季课表,苗语课几乎多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具体课时安排见表1),这些时间都是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的时段。这样的教学课程安排,易让学生视苗语课为“副课”而区别对待,势必导致师生不重视苗语学习。另外,汉语拥有社会的广泛认同和使用度,在普通话和秀山方言强大语言背景下,苗语属于“弱势语言”,会说苗语的儿童会感觉苗语“拿不出手”、“土里土气”,显得自信心不足。如此,苗汉双语教学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3. 师资力量薄弱,苗语教学力不从心

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资源与最直接的实施者,是双语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主要中介。苗汉双语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目前,民族小学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苗汉双语教师数量不足。2012年调研表明,民族小学虽有8名苗语教师,由于教学压力、教学安排等原因,只有3名苗语教师进行日常苗语教学,并同时负责其他科目的教学。2013年调查得知,民族小学只有1名专职苗语教师负责全校的苗语教学工作。二是苗汉双语教学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双语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苗汉双语教学涉及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双语教学教师素质要求较高,而民族小学的苗语教师只是会讲苗语的苗族人而已,未受过专门的双语教学培训,缺乏双语教学的专业素养。显然,民族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苗汉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双语教育要发展壮大,民族小学目前的师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

4. 教材缺失,影响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工具。由于历史上的“赶苗”、“灭苗”事件和其他历史原因,苗族人一直颠沛流离,不断迁移,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1956年10月,中国语言单位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发明了拼音文字,苗族人才重新有了属于本民族的苗文,但苗文教材还是严重缺乏。2011年,民族小学从贵州引入了苗文课本,改变了之前“无本可依”的教学状况,但由于经费有限和无政策支持,民族小学仍未解决教材缺乏问题,教师拿的只是复印本,学生没有学习的双语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和呈现,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凭借,学生没有课本,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必要的媒介,由此会造成学生对苗语课的轻视。教材问题势必影响苗语教学的质量。

5. 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缺位,对苗语学生不公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民族小学坚持以苗汉双语教学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成为秀山县民族村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一种品牌。该校苗语教学占用了学生每周1-2节课的学习时间,当苗语学生从民族小学毕业后,却要与其他学校非苗语学生竞争中学升学名额,使得他们处在非常不公平的竞争地位,民族小学石校长说:“我们学校学生参加梅江镇小学生文化考试时,平均成绩总是名次落后,参加秀山县文化考试时成绩也不如人意”。另外,因为秀山县中学并不开设苗语课程,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了6年的苗语,再没有继续学习和巩固的机会,甚为可惜。当地文化、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崇苗汉双语教学这一特色,却从未考虑过少数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缺乏对苗语学生升学政策的扶持。

三、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困境突破的路径

《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公民素质和工作效率,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也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 [7 ]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意义重大,坚守状态却不容乐观,了解其困境诉求,寻求困境突破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1. 学校、家庭和村寨应合力营造良好的苗族语言环境

保护语言首要的是保护语境,语境是双语教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学校、家庭、村寨应努力保护苗语语境,共同为培养“苗汉兼通”的双语人才出一份力。学校应当调整苗语课程安排,消除学生的怠慢心理,可以组织苗语演讲、苗歌比赛、苗语猜谜等活动,唤起师生学习苗语的热情。家长应端正对待双语教学的态度,改变其“学苗语无用”的观念。无论是苗族家庭,还是通婚家庭,家长应有意识地营造苗汉双语交流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孩子进行族际语(汉语)和苗语的“双语”教育。村寨委员会应成立苗语传习所,让村寨的老人传授正统苗语,同时让村民认识到苗语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双语家庭,努力维护村寨的语言环境,为双语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

2. 建立专业性强的双语教师队伍

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导者。民族小学苗语教学师资问题是秀山县的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诸多努力才有望解决。首先,改善交通,推动民族小学周边经济发展等,以此来改善民族小学的大环境,吸引优秀双语教师来校工作;其次,发挥行政职能,为民族小学派遣专业型双语教师,或以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为重点,以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专业性强的培训体制,采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民族小学继续教育的质量;再次,制订双语教师考核标准及双语教学效果评估制度,让双语教师享有公平的职业竞争,以激发其教学积极性,并提高苗语教师对苗族语言和文化的认识程度,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最后,可以尝试与师范院校合作进行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推进苗汉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民族小学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双语教师,并逐步将民族小学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使之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实现双语教学实质性的突破。

3. 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师生积极性不高和教材缺失等问题

教育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首先,民族小学双语教学要生存、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对学苗语的学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考核合格后给予相应的加分,使学生在中考升学时享有会说双语的优惠待遇。或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考升学考试时,将民族语文增列为考试内容,改变以往对具有少数民族成分学生加分的做法。也可以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设一定分数的苗族语言文字题目,让学好苗族语言者得到相应的实惠,以提升师生“教”“学”苗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苗语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为此,建议秀山县政府加大苗语教材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把苗语教材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资助苗语教材的编译、审定和出版,不断提高教材的编译质量,确保苗语教材的足额供应;或设立苗语教材专项资金,组织苗语相关专家、民族小学苗语教师、金珠苗寨苗族村民等人员成立苗语教材编写小组,编写符合寨情民愿的苗语教材。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价值体系,都会折射出独一无二的世界观。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民族文化及其背后民族文化遗产——祖辈生活轨迹、民族宗教仪式、民间传说歌谣乃至民族的消失。“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立存在的意义,有属于本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的幸运,如果没有人去守望,那将是人类的悲哀。” [8 ]

当今世界,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让一种语言成为世界共用语言的态势。有鉴于此,重视民族语言,加强民族语言的学习,少数民族学校坚守双语教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注 释:

① 此处的相关数据是2013年调查获取,感谢民族小学校长石祥、苗语教师石胜银对调查的大力支持。

② “好”的苗语拼音是rut,由于“老师”是19世纪末开始使用的西方教育名词,没有苗语发音,所以“老师”仍旧使用汉语读法。

参考文献:

[1]吴正彪.苗族语言文字的发展状况及苗文推广普及的困境与出路管窥[J].文山学院学报,2012(1):73-77.

[2]许嘉璐.在首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论坛上的讲话[C].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6-8.

[3]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8-89.

[4]黄 行.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8-42.

[5]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81-19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8.

[7]王远新.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第3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42-143.

[8]杨俊福.“贵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故土”“苗语有苗语的运用、审美优势”——对话中国知名苗学研究专家朱群慧先生[N].贵州民族报,2011-01-01(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