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
2017-03-17袁作森
袁作森
如何让“待冲的咖啡遇到适温的水”,使教師培训更接地气,更大化地成为教师成长的营养源,并促其终身学习理念根植于心底,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
教师点菜、专家主厨。笔者曾参加过多轮培训,有通识的、有专业的;有线上网培的,也有线下研修的;有任教学科的,也有职务岗位的。受培后终身受益者有之,无关痛痒者也不少。
笔者以为,首先,培训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承训单位、培训专家、教授所在单位,甚至是受培个人代表等聚商研训大事,摸清教师继续教育需求,从而保证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
其次,要探索教师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性质教师的不足和缺陷,合理规划和设计培训课程,尽量根据教师“家底”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各类“菜谱”,采取“教师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既要让优秀教师“吃得饱”,又要让一般教师“跟得上”。
第三,培训形式应力求多样化定制:专业引领、精彩互动、实地跟岗、校本研修、线上网培等。为了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从理论上讲,网络培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广州市进行了大胆探索,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建立了“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目前已拥有3000万学时的优质资源,满足了教师的差异化需求。但也有许多地方的网培流于形式,耗材、耗力、耗时,“只挂不看”不在少数,“拼凑答案”不乏其人,没有真正唤起教师的培训之欲,与培训初衷相悖。此外,应加强线上培训与线下教学的连接互动,竭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让个性化指导和日常教学的需求无缝对接。
中端接棒,辐射身边。2016年暑期,笔者有幸以“培训者”的身份与湖北国培(2016)——项目县培训团队集中研修(持续提升)的近300名学员一道到重庆参加了为期10天的“炼丹式”高端培训。学员们先后聆听了由重庆市教科院精心挑选的14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专业培训师的讲课。
其间,“破冰行动”中的导师通过“知行合一,在做中学”的体验活动让我们明白只有“团队精神,众志成城”才能让未来培训团队的行动步调一致、孕育“接力”;区域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的重庆“经验”,让我们有一种整体推进区域内教学改革的冲动、心动和行动……通识与学科聚焦,理念与技术同随,一样的培训,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思考。它将激活这些“中端”人员接地气地去影响“神经末梢”群体,点燃身边教师的成长梦想,永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笔者所在的恩施市实行骨干教师“校用县管”的教师管理体制,选拔出来的“恩施名师”或骨干教师不再为某些学校专有。196位教师组成了以送培下乡、送课到校为主要任务的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团队,由市教育局根据各乡镇差异化需要统一调度,努力使95%以上的学科都有骨干教师的引领。此举既强化了骨干队伍的再提高,又拓宽了优质师资引领学科发展的渠道。
自身造血,教学相长。学而知渴,践而知困,自学方式方法颇多,如向书报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向网络问津,领略前沿的教学理念;向同行、同事和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只有不断地学、积、践、悟,经历了“心无旁骛志自远,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心路和历程,才会收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见解和神韵。
班级建设是广大班主任最头疼的事,“班去班又来”,照搬理论也总觉难觅良方,倍感无措。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的班主任王振刚老师,术业专攻,学践兼悟,在一线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就探索出“班级管理,奠定生命的基础;班级活动,展开生命的翅膀;教育评价,指引生命的方向;家校共育,绽放生命的光彩;师生同写,记录生命的成长”的班级建设之路。他通过“聊班级、读诗歌、谈习惯、立志向、说见闻、讲故事”,使孩子们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中不断收获。这位通过自身“造血”并用智慧滋润幼苗的教师自然而然受到了学子们的尊崇和爱戴,也让他幸福地登上了享受灵魂荣光的“第三层楼”。只有学用于践,行胜于言,教学相长,“用适温水冲好的咖啡才会让大家怡口怡心”。
(作者单位:恩施市龙凤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