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街区文化景观的创造

2017-03-17马梦园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创造景观

马梦园

摘 要:商业街区已是当今城市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下,利用文化来使历史街区重获活力的个案已不胜枚举,而定位于文化来完全重新建造的街区也开始呈星火燎原之势。基于对本土地域文化的挖掘及其他文化符号的运用,街区中“有文化特色”的景观得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被呈现,这样的景观创造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以武汉楚河汉街为个案,来讨论在现代的城市街区中,文化景观不同的被创造方式。

关键词:景观;文化符号;创造

一、引言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1],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城市里,同时,部分地产集团在商业地产领域打下一定基础后,也将目光转移到文化旅游地产上来,如万达地产集团就先后在南昌、合肥、长白山等地投资建造了八座文化旅游城。

楚河漢街,是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启动工程,也是由万达地产投资500亿建造的“武汉中央文化区”一期工程。楚河是一条人工河,位于武汉东湖和沙湖之间,全长2.2公里。汉街商业步行街位于楚河南岸,总长1500米,面积18万平方米,集合了200多个国内外商家。本文试图通过对楚河汉街内各类文化景观的介绍,来呈现当下景观制造者对文化符号的不同利用方式。

二、文化景观的创造

(一)建筑、广场、雕塑

1.放鹰桥

汉街主入口南侧,一座欧式古典“塔楼”式景观桥横跨楚河之上,名为“放鹰桥”,这是东湖联通沙湖的起点,在此下桥后西行可进入汉街。“放鹰”一词来自于武汉东湖放鹰台,是武汉历史文物出土地,1956年湖北省博物馆对放鹰台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一些粳型稻的稻壳烧土,证实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桥体模仿欧式塔桥,桥的命名又来自于本土考古遗址,笔者将此种方式理解为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杂糅欧洲建筑文化的创造。

2.汉街入口处牌坊

汉街入口处,有一个白色的近10米高的牌坊,牌坊两边是一对楹联,正中是用隶书题的“汉街”二字,两侧文字内容为“楚地钟灵雄紫汉,河图溢彩胜天街”,为向社会征联所得。牌坊是封建社会一种表彰相关人物的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立的门洞式建筑[2],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之一,而在当今,牌坊更多地是一种区域地理的标志。现代的牌坊,已经不具有原来的传统意义,而成为一个装饰性的文化符号,在汉街的入口处,设计这样一个代表中国文化的牌坊,是一种对古文化的致意,并以此来吸引游人。

3.“民国风”商铺

汉街入口前半段的商铺,多以门券拱廊、红色砖墙来表现,这与武汉在民国时期形成的建筑形态相呼应。自1861年武汉开埠以来,各国纷纷与湖北地方官员签订租界合同,如英国、德国、俄国、法国、日本,五国租界建筑分布在长江边,民国时期中西交汇的风格影响了当时汉口的建筑,在当时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在汉口民国时期的里分住宅中,比较常见的是将砖墙及灰缝曝露在外。此外,汉街的商铺建筑不光是民国风格建筑的复制,汉街的建筑还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如在砖墙中插入一些钢玻璃材料,同时,一些砖墙建筑还融入了西方建筑中的窗和阳台,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景观。

民国时期的武汉,因为发展近代工业,又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而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大武汉”。设计者选取这一段历史,是为了迎合武汉重塑形象之需要,并试图勾起人们对武汉民国历史的回忆,使得汉街能迅速引起本地人的亲近,而获得一种历史的正当感。

4.欧式建筑风格的商铺

除了典型的“民国风”砖墙建筑,汉街中还有部分欧式风格建筑。部分来自于西方文化建筑,如巴洛克式建筑。这是租界建筑的继承,也可将其看作是对欧洲风格的模仿。笔者将这类欧洲风格的建筑看作是设计者想突出汉街的国际化的一面,表达了一种多元文化共生状态。

5.汉街大戏台

汉街大戏台位于汉街中部知音广场,由三层台阶组成,采用仿古木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梁柱之间设计有木雕饰,内容为荆楚历史文化传说的图案。两侧刻有对联“楚歌同吟阳春白雪,汉韵齐奏高山流水”,戏台的背景是充满现代气息的LED大屏幕,用来播放武汉中央文化区宣传视频,或者宣传汉街商家的产品,屏幕两边则是音响。戏台可以说是汉街的活动中心,既是艺术展演场所,也是各类活动的举办地。

戏台是中国古代村落的信仰中心,也是一个公共的活动中心,设计者将这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放入现代街区,含有引发思古之幽情的意蕴,同时,也将地方文化扩散到了中国文化。民俗学者陈志勤通过绍兴安昌廿八都古镇建造反映更大范畴的文化的“中国货币馆”,揭示出“传统中国文化概念的泛化现象”,即“引进和吸收与地方文化、地域文化没有关系的、‘像似传统的、‘像似中国的文化及器物的一种现象”[3]。在武汉都市的汉街戏台,也存在着这一现象,戏台除了原有的展示戏曲艺术的功能外,更成为一个承载各类现代文化娱乐或商业行为的中心,戏台在此地穿越了时间与空间,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符号在都市的消费空间内发挥着面向当下的新功能。

6.荆楚名人广场

从汉街东端至西端,分布着五个荆楚文化名人广场,以纪念湖北荆楚文化名人,依次是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药圣广场和太极广场。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著有《楚辞》《离骚》等[4];王昭君是楚国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因在汉代与匈奴和亲带来和平而声名远播;知音广场来源于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二者都是湖北人,知音故事也在古汉阳地区传播,2014年伯牙子期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知音广场也是大戏台所在地;药圣广场为纪念医药家李时珍,他是湖北蕲春县人;太极广场则是为了纪念武当门派的祖师张三丰,张三丰不是湖北人,但是他在湖北十堰武当山创立了道家的武当门派。除了用建筑展现这些文化名人外,还用地面的铜质浮雕来刻画他们的故事。

就所选择的六位湖北历史文化名人来看,均是大众比较熟知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安排的展示顺序上,将屈原广场安排在汉街入口处,又将知音广场放置在汉街中心位置的大戏台对面,而将太极广场放在汉街末端,可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非物质文化

1.民俗文化现场展示

在汉街街头,集中展示着画人物肖像现场作画、糖画、捏泥人等事项,并被冠以“楚河汉街民俗文化”的招牌。日本学者菅丰曾在调查浙江绍兴廿八都古镇时,发现一些处于地方文化脉络之外的地方性的工艺文化也被移植进来,并提出“嵌合体”的概念,即“在同一体内带有不同遗传性状的細胞混杂的现象……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空间。”[5]汉街内诸如肖像画、糖画等工艺文化,几乎可见于中国各大旅游或者商业街区,而武汉本土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项,如武汉剪纸、黄陂泥塑等活态记忆,均未得以展示。

2.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演出

自开业以来,汉街大戏台一直是文艺表演的核心场地。每年春节,代表湖北当地戏曲的楚剧在这里上演。传统文化在商业的运作下重回人们的生活,戏曲在这里不是连续的传统,而是直接由空间扩展引起的。如德国民俗学者赫尔曼·鲍辛格所言:“一些民间艺术在都市里找到了反响,并不是从连续的传统中生长起来,而是一种‘传统更新的补偿性尝试[6]”。民间艺术在新的消费空间里,承载了与过去不一样的意义。

3.节庆文化的迎合与创造

汉街在运营过程中,也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节日来将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在每年的春节举办舞龙舞狮,在圣诞节又将整个街区装饰一新,在西方情人节举办情侣接吻大赛,等等。节庆文化在此呈现出跨时空多元杂糅、无所不包的景象。此外,除了一些固有的节日外,为了营造适合消费的氛围,运营者还会不时推出各类主题的购物节以吸引消费者,节庆文化又呈现出中西合璧、再创造的特点。

4.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展示

在汉街游船码头入口处,有一家名为“武汉礼物”的商店,售卖汉绣等本土手工艺品,武汉礼物由武汉市旅游局发起建立,力求打造具有汉派文化特色的商品品牌。可见在武汉礼物此类机构的运作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走品牌化包装的道路,并以商品的方式进入当代人的视线。武汉礼物对面是长江流域非遗艺术馆,馆外展板介绍汉绣、武汉雕花剪纸、铅锡刻镂记忆青铜器等武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馆内则售卖相关物件。

(三)水文化景观

武汉以水为兴,素有“百湖之市”的称号,大江大河在此交汇。基于此,制造者也在楚河景观上作了一番文章。在楚河北岸,修有景观绿道,可供游客和市民在另一端远看汉街;而汉街五个广场皆有观水平台,水与河相互映衬。此外,东沙湖联通后,万达还修建了东沙湖游船,游船由汉街中心码头,途径楚河四桥、放鹰台、武大凌波门等,设置亲水平台、喷泉,并展示武汉数百年的码头文化,试图与武汉水文化历史遥相呼应。

三、结语

楚河汉街制造者通过对文化符号的选择,主要运用了以下方式来打造文化景观:第一,基于本土历史、人文事实来再现景观;第二,利用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来建造“传统中国”的景观;第三,商业化的方式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第四,风格杂糅的再创造,如本土与西洋、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在一个街区内,呈现出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符号,我们需要客观审视文化符号被利用的方式,探讨其得以生成的机制,并以此着手来观察文化现象的变迁。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2]王鸿良.牌坊——中国明清时代的德行旌表[J].文明.2016,(10).

[3]陈志勤.展示、表演与文化的选择——水乡古镇的形象再造[C].2010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论文集,2010,(11).

[4]徐松.浮影雕形——浅议楚河汉街的浮雕[J].设计艺术研究,2015,(02).

[5]菅丰,陈志勤.嵌合体(chimera)化的古镇文化[C].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部分),2012.

[6][德]赫尔曼·鲍辛格.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M].彭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4.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创造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