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实例调查分析
2017-03-17陈茜
陈茜
摘 要:选取九华山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陕西法门寺和西安香积寺等4个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采用检索文献、访谈、拍照和问卷等方法进行解析,指出了各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显著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为相关佛教寺庙景观设计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
佛教寺庙景观作为佛教思想、文化的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其佛教建筑、佛教活动和佛教艺术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如何运用规划手段在保护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做好对寺庙景观的规划设计,使佛教寺庙园林起到宗教传承的载体作用,保证佛教寺庙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旅游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解读和分析,发现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借助园林景观和佛寺建筑的巧妙结合,为游客提供赏心悦目游览体验的同时,还提供了多样的体验需求,增加了佛教寺庙景观的空间表现力,让游客在景观园林中达到礼佛、拜佛、参佛的意境;不同区域的佛教寺庙景观各具特点,这些特点可对相关研究提供某些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一、调查实例的选择与方法
(一)调查实例的选择
考虑到地域环境、文化景观的不同差异,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城市的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实例:九华山风景区中寺庙景观、普陀山风景区寺庙景观、陕西法门寺和西安香积寺进行调研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与对比,积极寻求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调查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包括检索文献、访谈、拍照和问卷等方法,以保护的视角对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实际案例开展有针对性地调查。
此次针对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实例设计评价问卷以及游客满意度问卷如下所示,问卷设计的好坏对于研究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有着直接影响。
问卷设计的内容须和景观设计内容有关,且设置问题紧扣景观要素,避免问题过多,扰乱游客心情,要保证受访者能在6分钟内做完。
问卷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水平等个人特征信息;第二部分为针对每一个景观要素和设施满意度形成满足与否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景区旅游评价满意度问项,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针对每一个要素以及整体环境质量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5个量级,即“非常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5分。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寺庙景观平时主要服务于周边游客,游客来景区的目的也最倾向于祈福佛,感悟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依山而建的寺庙景观以及大自然赋予的奇妙景观。
二、实例现状调查分析
(一)九华山风景区现状调查分析
1.基本情况
九华山因山峰像似莲花,因而得此名,古称其为陵阳山和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风景区面积120km2。其西北与天柱山隔江而望,东南与黄山越湖而映。主要包括柯村、山前九华街、天台、花台、转身洞、后山、南阳湾景区等十个景区,山体与寺庙建筑融为一体,自然之秀与人工之美合二为一。
2.空间布局
纵览九华山风景区,气势宏伟的庙宇借助九华山“东为背,西为面,天台为首,化城为腹,五溪为足”的地理风貌。以五溪作为开端,将九华盆地作为中心,途经闵园到达天台。有与陡峭山崖为伴,有与风光景色为邻,有与幽林清涧相映,均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整体看来,景区内寺庙呈现出沿中轴线严格对称布置,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两侧分布配殿,借用山体之势,曲折蜿蜒,稀疏相间,高低零落,严格中富有变化,既有独立的美,也有连成一片的宏伟壮观。
3.植物景观
九华山风景区地处亚热带,所属常绿阔叶林带。由于山峰海拔缘故,自下而上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在海拔900米以下,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灌丛,其间有高大乔木鹤立于上。九华山山麓存有相当面积的马尾松林,此为贫瘠荒山荒地的优势树种。在小天台和甘露寺均有金钱松分布,亦可见到高大的毛红椿。百岁宫附近存有第四冰川孑遗植物天女花。景区内药材、树木、花卉生长态势良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4.硬质景观
九华山风景区内,寺庙多以石碑明示,殿前青铜香炉,顶有多层屋檐,四角分别用瑞兽装饰,悬挂有铃铛,在与炉身连接处用雕刻有鸟兽的柱子支撑,炉身用八足相托。大殿门前,常有石雕白柱,与周围的石塔经幢相衬,四周墙上浮雕多为菩萨传道授业,形象栩栩如生。有青石路连接佛堂,其间有大理石铺就神似莲花形状,显出禅意深远。雕像貔貅置于店面之前,有镇邪护宅之效。景区之内,多有亭台楼阁,与周围环境活泼地融为一体。
5.评价
整体来说,九华山景区利用佛教文化和山峰自然风光的巧妙结合,沿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布置原理,合理设置主殿和配殿,香炉、石塔经幢、浮雕等装饰小品让整个景区都环绕在佛教艺术的殿堂。景区内树木茂盛繁密,药材、花卉几乎随处可见,极具观赏性。寺庙景观空间布局合理,装饰小品玲珑精致,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但是,九华山景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第一,随着九华街面积的不断扩大,周围农田逐渐被建筑物替代,原有的部分植被已成为碎石堆積;第二,随着游客数量的与日俱增,导致九华街的生活用水影响到山麓的水源,并影响整个景区地下水分配额度;第三,景区由于开垦导致部分林木遭到砍伐,保护原有的树木园林应成为亟需解决之事。
(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分析
1.基本情况
普陀山,位于浙东舟山群岛东侧莲花洋,又称白华山。所在岛屿陆地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因其观音道场而闻名内外,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风景区,以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为中心,连接东西各处的寺庙景点,形成中心轴网状景观格局分布。
2.空间布局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融合中国寺庙景观布局的轴线对称特征,采用平面方形、南北轴线对称式布局结构,以逆时针方向经南海观音像、不肯去观音院到达普济寺,顺势而上可达法雨寺,沿途可欣赏到海边风景,后可达佛顶山,最后到慧济寺后可下行到达摩峰以及其他景点,并巧妙地将园林式建筑风格融入,寺庙殿堂、回廊凉亭与群山、树木、顽石、流水之间的相互呼应,赋予整个景观以宁静幽深的特点和意境。景区内寺院建筑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这样的南北轴线布局,前后建筑连接在一起,形成前后呼应之效。
3.植物景观
普陀山景区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四周呈环形分布。山坡多为灌木草本植物,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布较广。全岛植被面积1300多亩,顺着梅岑路到达普济寺,沿途可看到樟树、朴树、池衫、女贞、乌柏等,让人心旷神怡;在法雨寺一带,可看到枫香古树,让人心生美感。慧济寺的普陀鹅耳枥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不肯去观音院紫竹路上的紫竹林让人心情舒畅。景区内看到的罗汉松、银杏树等植物,嫣红柳绿,清幽宁静,颇具观赏性。普陀山风景区内的装饰小品颇具特色,路灯仿制成倒扣铜钟形状,增添一丝古韵;浮雕墙面,屋檐加盖,祥云瑞兽,隽字俊秀;观音佛像前,腾云龙柱,栩栩如生,鉴真东渡浮雕画展,内容逼真详实,护栏刻有经文禅语,蓝底白字更显得内敛;佛殿中央,香炉也是形态各异,妙音殿旁的巨大石碑让人心生震撼;普济禅寺殿前流水潺潺,金鱼觅食,古树倒垂,石桥横跨,桥上建有亭阁;围古树的护栏与长凳合二为一,在夏日为游客带来凉爽;路沿的护栏用树状形态,让人仿佛徜徉于绿色海洋的世界。
4.评价
普陀山风景区将秀丽的风光同佛教寺院巧妙地结合,具有宗教和旅游的双重功能。景区以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为中心,东西相通,形成分布的网状结构。全景区以敬佛为主,寺庙大部分处于山林之中,形态多姿,不仅有摩崖石刻、亭台楼阁,还有颇具匠心的装饰小品,更有寺内多种植物的翠绿长青,加之盆景的摆设,给人以清雅恬淡的感觉。
但是,普陀山景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缺陷:第一,寺庙内佛殿缺乏统一规划,景观在过渡时并不自然;第二,部分佛殿建筑恢宏,在装饰小品和植物景观方面不甚如人意;第三,寺庙建筑空间布局存在不合理性,焚香敬佛污染严重;第四,植物景观辨识度不高,缺乏鲜明特色。
(三)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现状调查分析
1.基本情况
法门寺文化景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西距宝鸡市90公里,东距西安市110公里。其占地1300亩,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佛像雕塑组成。主要景观以建筑风格大气恢弘的山门广场,北街的佛光大道、大道偏北的法门寺寺院、北侧的六渡桥以及庄严肃穆的合十舍利塔为主。
2.空间布局
法门寺文化景区以轴线对称的方式,以南北大道为纵轴,以菩提大道为横轴,将规划区域分为四大区域,将佛教文化景点设置于轴线两侧,形成以佛像为中心的礼佛路线。从入口处以山门形式展现而出,广场式景观给人恢弘的感觉,向内深入则依次穿过佛光大道和舍利塔广场等景观,到达合十舍利塔前,给人以万佛归宗之意境。景观内,将法门寺的殿堂楼阁与幽静古色的园林景色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古寺藏景”的旅游效果。
3.植物景观
法门寺文化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風气候,四季分明,有着一定的雨量和较为温和的气候,因而保留有如水青树、银杏、马甲子、连香等植被。在佛光大道两旁分列高大松针树,给人整齐划一的感觉;佛殿之前,花坛被绿色植物所包围,营造绿色海洋的世界;法门寺寺院之内,在塔柏绿色的基调之下,修剪成的花园展示出千年古寺之风范。法门寺文化景观在佛光大道两侧置有10尊菩萨,形态各异,雕像栩栩如生,周围浮雕佛香四溢。大道西侧有南佛传教和汉佛传教等多组主题景观雕塑,将佛教文化的逼真形象给予淋漓尽致地展示。菩萨雕像前有长香炉,八足相托,炉身刻有瑞兽,两侧有油灯造型相伴。景区内,有多光路
灯源,亦有景观灯,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广场放生池,水色粼粼,静心池两侧圣兽青狮,威严镇邪。
4.评价
法门寺文化景区内主体建筑高大分明,景区划分明确,并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多数佛像和园林雕塑小品组成,借助对称式布局将佛教三宝分为佛、法、僧三个区域,呈“品”字布局,将佛教资源与佛教园林进行结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但是,法门寺文化景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广场多采用现代化建筑,所用材料比热容大,夏季温度过高,影响游客礼佛游览效果;第二,道路两旁以及建筑周围树木过小,林荫少,缺乏中国寺庙园林之风格;第三,建筑高大有余,但景观过于单调乏味,与佛教文化格格不入;第四,法门寺寺院偏于一隅,丧失了对千年古寺的尊敬和保护;第五,景区内提供的服务设施过少,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
(四)香积寺佛教寺庙景观现状调查分析
1.基本情况
香积寺位于西安城南7.5公里的长安区郭杜镇,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庭。该寺处于终南山子午谷正北方向,坐北朝南,南临滈河,西傍潏水,北接风光无限的樊川。
2.空间布局
香积寺坐北朝南,寺院以轴线布局,第一轴线依次为牌坊、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分别设有钟楼、鼓楼和法堂等,第一轴线西侧为第二轴线,依次经过地藏殿、僧房和斋堂。从牌坊而入,径直行过山门殿,左行可通过小路到达善导舍利塔。善导舍利塔为仿阁式,以砖砌扁柱、栏额和斗拱等形式,为唐代所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植物景观
香积寺内,树木环绕,与周围的佛寺殿堂相互融合。通往善导舍利塔的小路两侧置有整齐、稀疏、有序的柏树,法堂门前的银杏树也是引人注目。天王殿前的小花坛里,绿色植物盛开,高低不一,形态各异,与中央放置的雕塑相互衬托,更显得寺内生机勃勃,充满了佛寺园林的意境。香积寺牌楼五门六柱,气势宏大,牌楼东侧刻有“净土祖庭”石碑,山门台阶之间刻有浮雕,花木瑞兽,形态逼真。天王殿前,五重檐盖香炉,下有三足,两侧各有大碑长廊,陈列着文人墨客的书法墨迹,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小路以青砖铺路,与陀罗尼经幢相互衬托,显得庄严肃穆。除此之外,香积寺的夜景也是能突显特色的。
4.评价
对于法门寺来说,香积寺景观规模较小,香积寺采用中国佛寺园林的中心轴对称布局结构,寺内建筑结构分明,运用递进式结构,层次分明。寺内树木枝繁叶茂,银杏、松柏等树与殿堂处于和谐环境之中。寺院装饰小品简单别致,颇具特色,在寺院古色的前提下,又增添了活泼和动态之美。
但是,香积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第一,香积寺的外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与周边建筑风格形式不融合,南山门外道路空旷、景观不佳、缺乏规划。第二,寺内植被种植面积较小,没有形成绿色园林的规模;第三,寺内装饰小品过于稀缺,未能提供游客休息区等设施;第四,寺庙内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第五,由于寺内善导舍利塔年久失修,加之交通不便,与周围寺院的互动机制缺失,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导致宗教影响力下降。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调查问卷实例发现,在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处理和塑造方面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
1.景观设计混乱,生态环境体验差
在佛寺景观设计方面,设计者盲目追求建筑的气势宏伟,而忽略了对周围景观的设计,在参观游览的空间缺少起承转合的有效衔接,造成景观中心度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另外,由于盲目追求建筑气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周围移栽树木稀少,而且植株体态过小,缺乏保护原有树木的有效手段,未有效营造园林气氛。
2.水资源存在浪费和污染
在风景名胜区佛寺内,由于街区和村落的扩建,生活用水排放未受到有效控制,导致地下水体受到影响,对风景名胜区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景观体验过于单一
调研案例中,寺庙景观体验方式过于单一,仅是通过视觉的体验,缺乏与游客之间的联系。寺庙园林的布局不仅要把保护历史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也应结合当代景观造景手法,营造多种方式互动体验效果,通过有趣的景观要素引导游客进行深层体验。
4.景观小品缺乏新意,缺乏地方特点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往往在景观体验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调研案例中,无论是在寺庙殿前的浮雕壁画、休息区的凳椅、照明的灯具、指引线路的引导牌,还是点缀的雕塑、部分佛寺景观小品的新意和巧妙都有所表现,但大多数缺乏地方特点。
5.商业化过重
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是佛寺园林和旅游的结合,其必然离不开佛寺商业化的发展。各生山庄和佛寺纪念品过多地出现,严重影响到了佛寺幽静怡人的环境,也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建议
通過对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解读和分析,发现不同区域的佛教寺庙景观各具特点,这些特点可对相关研究提供某些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文化精神内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结合景区实际,加强景观设计,优化景观布局,提升游客旅游的舒适度,提高游客的生态体验性,增强游客旅游的获得感;二是依据各个景区特色,有针对性地挖掘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涵,突出侧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拳头旅游产品,保证游客游览后记得住、还想来的体验思维;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创新力度,增添一些有创意的景区旅游产品,增强游客对佛教寺庙的认知度,提升游客对佛教寺庙景观的回头率;四是减少商业化宣传和炒作,让佛教寺庙回归其本质属性,让佛教寺庙僧人能够安静学习、游客能够安心旅游;五是加强景观设计的协同配合,建立系统、全面地生态系统,减少各种污染,保护良好的佛教寺庙景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6.
[2]张朝阳.当代我国汉川佛寺庭院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2.
[3]王乾宏.结合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郑洁.风景名胜区佛教景观规划研究——以广西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规划师,2005.1(8)56-59.
[5]李祥妹.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J].人文地理,2001,(01):35-39.
[6]赵鸣,张洁.试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庙园林布局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4,(09):63-65.
[7]明易.职能错位还是精神迷失——兴教寺风波探源[J].北大商业评论,2013,(05).
[8]孙雨宸,王非,郭瑞琪.浅谈宗教建筑保护问题——以终南山香积寺保护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4(12):114-118.
作者单位: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