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遗址区旅游资源展示与利用初探
2017-03-17刘文文
刘文文
摘 要:课题主要研究未央宫遗址区旅游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挖掘未央宫遗址潜力,增强其活力和对当地居民及外地参观者的吸引力。在整个汉长安城遗址的开发保护中,未央宫遗址区的考古勘探工作最为完善,希望将未央宫遗址区作为范本,为整个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开发寻求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未央宫;遗址;旅游资源
一、背景和价值评估
(一)历史背景
未央宫是刘邦称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在西汉以后是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划归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时间达360多年。1961年3月,未央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56年起我国陆续对未央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勘探了椒房殿、前殿、中央官署、少府、宫城西南角楼、未央宫角楼等遗址。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护世界遗产地,西安市做出了巨大牺牲,改革开放初期,在亟待发展的背景下,西安市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拒绝了高效益企业(例如二汽等),以避免对遗址的破坏;数万安土重迁的居民搬离自己的家园,居住到远离未央宫遗址的地方。
未央宫遗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但长期以来,遗址区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发展与保护都不足,规划方案没有落到实处。
(二)遗址旅游价值
汉长安城遗址区是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大的遗址区,未央宫遗址区是整个汉长安城遗址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整个汉长安城遗址区内,此处是目前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旅游价值巨大。其中可作为旅游焦点的价值:
1.区位优越
位于西安市北三环,在西安市北部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2.环境良好
是西安市区最大的绿地,可以成为西安市居民方便的休闲场所,对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影响。
3.底蕴丰厚
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未央宫的选址、建设规划和功能布局,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与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小结
未央宫遗址虽经两千年来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但基本保存完好,其文化底蕴丰厚,作为旅游资源十分具有开发潜质。
二、现状评估
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国家为未央宫遗址的发掘保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近几年,汉长安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具有巨大升值空间。但是,在笔者几次调研过程中,认为遗址区作为世界级重要的遗产地,它的参观者过少,在旅游开发方面,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仍没有充分发挥,无论对本地市民还是外地参观者都仍然缺乏吸引力。
若与大明宫遗址公园作横向对比,大明宫遗址公园前的大片市民广场,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参与。相较之下,未央宫遗址区有大片空地,但基础设施极度欠缺,荒草丛生,仅有非常有限的参观者在放风筝、野餐等。若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做纵向对比,汉城湖景区显然比未央宫遗址区更具吸引力。
未央宫遗址区在以下几方面仍有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对外宣传
遗址区对外宣传力度十分欠缺:对于外地参观者来说,在途牛、携程旅游等网站,都查不到未央宫遗址旅游的信息;对西安市民来说,管理人员缺乏对当地居民的在地性教育,非专业学者甚至无法辨识其世界遗产地的重要性,对遗址好感严重不足,甚至由于搬迁问题,对遗址有所憎恶;周围楼盘的广告也以紧邻的汉城湖为宣传焦点,而没有重视未央宫遗址的底蕴。
(二)建设不足
在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西安市整体有了飞速的发展,但遗址区出于保护和资金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反而并未发展起来,周围村落成了城中村,实是没有处理好发展與保护的关系。遗址区的建设并未站在参观者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参观者来说,严重缺乏可读性、可达性。
1.展示工作滞后
遗址区地上遗迹均处于自然露天状态,缺乏展示措施。展示内容过少,展示布局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展示方式单一,未形成有效展示路线。4.8万平方公里的宏大规模的场地内,参观者可以观看的地上遗址十分有限,而整个场地内缺乏景观节点和视觉吸引点,极易产生疲劳感。
2.交通发展滞后
在遗址区保护的推进中,未央宫片区的村落陆续搬迁移出,周围仅讲武殿南村尚存,呈“孤岛”之态。随着村落搬迁造成公交车的停运,除了来往于村落和遗址区之间拉客个体的“小蹦蹦”之外,遗址区与村落没有产生其他联系,它们之间产生了交通上的“空白距离”。
(三)管理欠缺
大多数经过发掘后的地下遗迹采取简单回填的方式,没有采取有效保护和展示措施,不少已发掘过的遗迹再次遭到破坏。
管理人员不足,前殿遗址前由于荒芜,竟然有车辆在练习驾驶,实是对遗址区旅游资源的破坏。
遗址区内并未配导游,在参观者深入了解遗址区内涵方面有滞碍。
(四)小结
在西安市众多旅游资源中,未央宫遗址区并未列入参观者出行考虑,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西安市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对其改造计划刻不容缓。
三、改造方案
(一)改造目标
发展负责任旅游,站在参观者角度给未央宫做出改造。旅游不是破坏和污染,而是吸引和保护。旅游开发过程要保护原住民,避免次生灾害和旅游的负效应。改造计划在现有规划格局的基础上,对未央宫遗址进行整治和改善,加强文化氛围和感染力,增强遗址可达性、可读性,充分唤起其活力和对外吸引力。
(二)改造定位
强调可操作性,在资金不足、管理欠佳的形势下,投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吸引村民对遗址的自发性保护,以得到“性价比”最高的效果。
(三)改造对策
根据对考察现状的整合分析,提出初步改造对策如下:
1.规划游览路线
加强与汉城湖景区的联系,使两个景区连成整体;利用高校资源,加强与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的交通联系。通过这两点发挥旅游资源聚集效应,达到“1+1>2”的效果。
在遗址区内部,由于未央宫遗址场地过于宏大,而整个场地内缺乏景观节点,对于旅行者来说,极易产生疲劳感。鉴于此,用改变交通方式和增加景观节点两种方式来解决该问题。
改变交通方式:计划提供自行车租赁和马匹租赁两种方式解决交通问题。
增加景观节点:通过增加景观节点的手段,使场地成为“趣味中心”,缓解观览人群在观览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疲劳。
2.提供市民活动场地
对于市民来说,他们的主要活动场地是北宫门南侧的大片空地。就调研情况来看,市民以自驾游居多。计划利用此处给城市提供大量公共空间,例如发展网球场、足球场,提供放风筝场地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如民间节庆活动、鼓乐、杂技、饮食、建筑艺术、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民俗。
此外,有不少人自带音乐播放设备,可见此处有此需要,汉代乐府发展完善,可以借鉴大雁塔北广场的设计思路,在场地内引入汉乐府音乐诗歌,增加情调和文化内涵。
改善生态环境
将未央宫遗址区作为西安市北郊绿肺,缓解日益加重的雾霾。
4.改造展示环境,增强文化氛围
(1)对已开发部分展示进行包装和更新换代,增派管理人员,加强管理
(2)复原展示
①大型模型
出于妥善的考虑,改造以“负责任旅游”为指导,充分保护遗址,增强场地可读性,使更多非专业学者对未央宫遗址有更深刻地感受,提供可供参观者穿行驻足的大型模型,增强体验性、趣味性。
②虚拟现实展示
利用新技术给参观者以多样体验。利用光电技术,显示古代遗迹和建筑的三维模拟复原影像;或用轻型材料,模拟展示古代建筑的结构。虚拟展示可在馆场内进行,也可尝试在不对遗迹本体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在室外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虚拟和模拟复原展示。例如汉代服饰VR体验、汉代都城模拟体验等。
③增设乐府站或博物馆
开设汉乐府展示、秦砖汉瓦、陶器、服饰等专题性博物馆,让参观者进一步了解汉代文化,领悟遗址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注意对遗址基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控制)
5.适度发展商业
发展市民农园、有机农场等。在此片区引入商业,以低污染型和环境友好型为主,强调品质和特色,以纪念品售卖为例,要保证所售卖商品具有汉文化或丝路文化特色,不能与其它他景区千篇一律,否则只能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了保证此措施的实施,需要监督管理者参与。
6.回收资金措施
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大量资金,除等待政府和相关部门拨款外,在发展初期遗址区需要先发展可以自给自足的产业,收回资金,一步步建设和发展,使资金流动起来。驯马场、纪念品售卖、特色餐饮、虚拟现实体验、汉文化模拟体验,都可以作为经济来源。
这一系列措施也可以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周围村落的经济发展。
7.加強当地居民的在地性教育
缓解因搬迁而和当地居民造成的矛盾,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和对遗址的好感,促使他们自发地保护遗址。
(四)小结
长期以来,未央宫遗址区不缺优秀的规划方案,但如今开发保护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实际是资金、管理等众多现实问题造成障碍的原因。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的改造方案,注重可操作性,在改造前期,尽量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对整个未央宫遗址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分时段的改造。在此过程中,以遗址的开发带动周边村落经济的发展,增加附近村民的就业机会,增强他们对遗址的好感,形成保护遗址的自发行为,使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当地村民的生活相互协调,依附共生。
四、结语
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未央宫遗址的旅游价值潜力不可估量。但目前未央宫遗址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外相比有较大差距,遗址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严重,诱发为追求经济利益破坏遗址的行为不断加剧,在挖掘其旅游价值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给遗址造成次生灾害。
若能充分发挥遗址旅游价值,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经过有效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未央宫遗址,将对整个汉长安城遗址甚至整个西安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