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地铁文化空间的构建

2017-03-17钱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号线站点南京

钱颖

摘 要:南京地铁文化空间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地铁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公众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南京的历史、南京的地域文化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传播现代城市魅力、体现城市文明。

关键词:文化空间;地铁文化;公共艺术;公共性

一、南京地铁文化空间的塑造原则

(一)人文性

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需要构建其秩序和规范,引导公众自觉遵守地铁文明规范。公益广告是南京地铁广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众的引导贡献重大。近年来,“环境保护”“保护动物、珍爱生命”“遵守秩序”等优秀公益广告在地铁中屡见不鲜,经常出现在地铁入口处的扶梯一侧,另有部分在候车的地方。在南京地铁1号线新街口换乘处有个透明玻璃屋,玻璃上贴着“金陵图书馆地铁服务点”,这是全国首个地铁图书馆。2010年金陵图书馆地铁分馆落成开放,经过这几年的良好运行,现已拥有广泛的城市知名度和稳定的读者群体,使广大市民在享受快捷便利的出行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艺术性

2005年,南京成为中国第五个拥有地铁的现代化都市。政府在规划建造的过程中就把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作为地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以墙面为载体,通过陶瓷壁画、石材雕刻、综合材料等各种手法表现切合的主题,在大幅面的墙壁上营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感的视觉效果,形成隐形的文化空间,向观众传达文化信息。地铁壁画手法多样、新颖别致,壁画作品既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又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相配,从纯艺术走向综合艺术,壁画的易表现使之成为南京地铁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南京1号线地铁共有27个站,其中16个站点选用了公共艺术品来表现南京的地域文化脉络,如鼓楼站的“六朝古都”、珠江路站的“民国叙事”等。2号线地铁共有26个站,其中11个站点的主题是表现中国法定传统节假日,如集庆门大街站的“中秋节”设有表现节日的圆雕一件,莫愁湖站的“端午节”设有艺术造型坐具一件。3号线地铁共有29个站点,其中有9个站点设有“红楼梦”主题。3号线之所以设为红楼主题,因《红楼梦》和曹雪芹与南京有很深的渊源,如南京站的“元春省亲”、大行宫站的“金陵十二钗”、夫子庙站的“除夕夜宴”、雨花门站的“黛玉葬花”、九龙湖站的“菊花诗社”等红楼故事跃然于站点通道的壁画之上,乘客候车休憩的座位也变成了雕花石凳,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欣赏壁画、体验乘坐地铁。

(三)历史性

每个国家和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地铁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它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因而地铁空间的设计需要注重这座城市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南京地铁艺术墙彰显城市深厚的历史文脉,铸就南京富有特色的城市名片。比如,南京1号线地铁鼓楼站,以“六朝古都”为创意主题,六枚铸铜朱红金印镶嵌在石墙中,表现了南京的古都特点,展现了南京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中华门站的“明城遗韵”主题艺术墙,将拱形城墙门、传统雕刻、砖铭文等多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南京明代城墙的造型特征,传递出古都南京悠久的文化积淀。珠江路站以“老照片”式的再现手法,表现了民国时期的繁华往事,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民国历史和文化魅力。

(四)地域性

此外,地铁空间设计者还结合了本地的风土民俗、城市面貌、自然环境等来塑造城市的地域文化符号。例如,三山街站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突出站点所处地域的文化特征。画面人物形象稚嫩,色彩鲜红亮丽,几十个大小娃娃手持荷花灯、莲花灯、狮子灯欢笑嬉戏,表现一种盛世的祥和与人间的欢乐。

(五)民族性

南京2号线地铁文化艺术墙,汲取国内外地铁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以中国法定传统节假日为主题创作系列艺术作品。这些表现的内容涉及我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包饺子、放鞭炮、舞龙灯、赶庙会,用艺术的形式呈现传统节庆文化,彰显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当前来搭车的地铁乘客,看到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艺术墙和其他公共艺术品,潜移默化地燃起自己的民族之情,激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设有节庆站点的文化空间有元通“元宵节”、集庆门“中秋节”、莫愁湖“端午节”、大行宫“春节”等。

(六)时代感

南京地铁艺术墙的建设,不仅融入了南京的历史文脉,还体现了南京城的现代发展。如2号线地铁元通站作为一个换乘站点,不仅表现了传统的节庆日,还再现了河西新城的现代印象,是南京现代化都市的崛起缩影。2014年南京作为青奥会举办地,必然要充分表现体育运动的主题,而奥体中心地铁站的艺术墙则承担了这一责任,地铁空间充满动感,视角广阔,体现了南京城积极进取的新风尚。另外,1号线地铁百家湖站的艺术墙,以百家湖文化广场和江宁科学园为整体的三维场景突出了江宁新区的迅速发展与变迁。

二、南京地铁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但是总体而言,南京地铁空间的艺术“公共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从选择艺术家、决定作品安放的地点、制作的历程,到完工后的呈现典礼,这里面既存在没有给公众参与的机会,也存在公众缺乏参与意识的问题。此外,南京地铁里的公共艺术品多为壁画、部分工艺品以及稀少的互动装置艺术,地铁的空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地铁的入口处、走廊通道、走道地面等,都可以赋之于艺术性。同時,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诉诸公众感官应是全方位的,而地铁里的公共艺术作品大部分只满足了人们视觉层面的需求。据某位学者在“您对南京地铁艺术墙的评价”项目的调查中,受访者有78%浏览过地铁艺术墙,18%的被调查者驻足很久仔细观摩过,只有4%的人不愿多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急匆匆地瞥了一眼地铁艺术墙,只有少部分人与艺术墙进行深入对话。让公众与艺术作品交流对话,使公众成为作品中的主体和形式上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才能够让民众更亲切地感受到地铁文化空间所传达出的意念,没有公众的交流就构不成公共艺术的空间。

(二)地铁空间的“商业性”与“文化性”

地铁的商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铁运营具有盈利性;二是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地下和地上商业运营;三是地铁商业广告。在这里主要讨论地铁的商业广告和地下运营。地铁是一个聚合载体,它将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都汇聚在一起,从而扩大效益,释放其带来的能量。例如南京新街口商业圈、仙林和江宁大学城的商业圈等都是南京地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代表。作为人们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地铁成为广告发布的重要载体,形式有灯箱、海报、大型墙贴、LED屏幕、移动TV、报站广播等。走在科技前沿的数码产品如三星、苹果、华为等,零售网站如京东、苏宁、唯品会等,电影通告、衣服和鞋饰名牌都汇聚于此,争相传播。在地铁里的广告一部分是在地铁站内的走道上、扶梯侧墙上,大幅的广告海报赫然映入眼帘,就连承重柱甚至等地铁时的车厢对面也被贴上了海报。另一部分就是在地铁车厢内部,地铁的扶手上、地铁门上以及电子显示屏里都会有广告的出现。地下店铺多为营利性的商铺,而具有人文气息的、公益性的门店却少有存在,只是个别站点拥有书店,类型单一。

过度的商业化带来的后果是城市地铁的共性越来越多,人们对地铁文化的感知逐渐弱化。商业广告是地铁收入的重要来源,地铁是一个快速流动的、行走的空间,人们等待的时间也颇为短暂,因此地铁广告想要吸引住人们的眼球,使民众印象深刻,在设计广告灯箱或海报时通常更注重标题和画面、颜色也颇为亮丽。除此之外,广告灯箱和海报的位置通常处在各个走道和电梯这些显眼的地方,不论是行走中还是等待地铁入站时都能无孔不入,尤其是像新街口这样大的客流量站点,基本上都被商业广告侵占。相比较文化艺术作品或一些公益广告,就显得不那么抢眼了,除了与站点相关的大幅壁画之外,通道的墙面或地上很少出现公共艺术的作品。另外,商业化浓重给地铁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在减弱地铁的特性,地铁作为城市形象符号的功能开始弱化,这种感觉在客流量大的地铁商圈尤为明显。

三、结语

南京地铁文化空间主要依据六大原则进行构建,地铁文化的建设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延伸,也是文化空间的拓展。虽然南京地铁文化空间的建设还有待提高,但是目前南京地铁的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南京的历史、南京的地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公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传播现代城市魅力、体现城市文明。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艺术向地铁延伸——南京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品欣赏[J].建筑与文化,2014,(05).

[2]刘宗红.南京地铁艺术墙的文化解析与传播效果调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12).

[3]李前平.南京地铁艺术墙的文化传播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

[4]陈颖,欧国庆,冯华.南京地铁壁画——流动中的城市风景[J].现代装饰(理论),2014,(05).

[5]賈宁.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城市形象,2012,(12).

[6]马树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号线站点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南京·九间堂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大连轻轨3号线发生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