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3+4”的经验与探索
2017-03-17
编者按:
本期内容是“‘优秀是怎么炼成的”系列专题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省中高职衔接专项课题研究里获得“优秀”评审结果的唯一一项“3+4”衔接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关成果。如果说“3+3”“3+2”等衔接方式基本上还只是创新了职业教育内部学制衔接的形式,那么“3+4”就是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范畴,真正连缀好现代职教体系中纵向贯通的重要一环,打通了职业教育向上进阶的途径,因此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观察此项研究价值的视角,不仅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成功地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育过程的衔接,在学制衔接方面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其探索了本科阶段进行专业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运行和改革提供了一個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另外,该项课题牵头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所在地的常州市也归纳了他们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相关服务、保障、引导工作的经验,为从区域整体层面推进该项任务树立了范例。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4”;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07—15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
一、概述
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
(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
(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和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需求;方案中本科段的通识课程和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相衔接,学科专业课程和中职段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两段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技能证书相衔接,两段的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时间上尽量做到不脱节、必要的适度交叉基本上不重复。
(四)由于4年本科段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进行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1年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特别适合“3+4”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而形成了“3+3+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五)本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3个问题:
1.中职和本科学校的生源。
2.中职生低端技能岗位的就业。(对47个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91%的企业需要招聘本科学生。)
3.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的计算机网络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基本信息
(一)不同阶段专业名称(略)
(二)招生对象(略)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3年(中职)+4年(本科)
学位:工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
四、职业(岗位)面向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范围
(二)继续学习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必需。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方向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目标,学生具备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升入“3+4”对接本科院校做好理论和技能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宜兴中专“3+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相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与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专业相衔接,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该序列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班级3个,分别为14—16级(13级以93.9%的高转段率顺利升入江苏理工学院学习)。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一体设计、分段培养、整体优化。
按照“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订评价方法”的思路制订三四分段中高等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负责实施前三年的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其中第六学期为过渡学期。以培养本专业合格毕业生为导向,立足教学过程,对教学模块进行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给学生提供一个毕业后多渠道发展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2.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围绕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的毕业生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快速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态变化。
3.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施四大对接。
强化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中职学段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贯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思路。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课程,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专业实践课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选修课程设置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等三个类别,兼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4.强化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力培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引进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5.注重创新,突出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体现在专业定位和工学结合,反映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质量的要求,具体方案按照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工学结合的要求统一设计,突出“专业+技能证书”的特点。同时,分析专业实际情况,分析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对技术的不同要求,不同实习实训条件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三)培养目标和要求
1.综合素质。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
(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3)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具有熟练的中英文录入能力,掌握文字排版技能。
(2)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操作和应用办公软件的高级能力。
(3)掌握计算机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
(4)具有計算机的硬件拆装、系统安装和简单故障的排除及维护能力。
(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能力。
(6)具有使用数据库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基本能力。
(7)掌握网络技术基础概念,具有网络技术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
(8)具有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安装、设置与维护能力。
(9)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具有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能力。
(10)掌握网络布线和布线测试的技术,具有网络布线设计与施工的能力。
(11)具有使用计算机处理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论证
按照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培养目标,反映目前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学时设置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规律。
(一)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三个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重组了理论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分为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人文素质选修课。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改革后的理论教学体系淡化了学科色彩,根据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按照教学进程合理安排的原则,部分课程实现了综合化,各模块引入了新技术、新知识。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自成体系,注重能力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为主的实习、实训教学为主线,形成了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学生社会实践与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职业资格证书)三头并进的体系。做到“一个中心、两个提高”,即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做到能力培养与技能提升的有机结合。
(3)素质教育体系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教育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素质教育思想的渗透为重点,以课程开设为主要形式,围绕技术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建立本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业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开设创业(创新)讲座、就业指导,开展社会实践(假期勤工俭学、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公益劳动等)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做到“虚功实做”——狠抓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自管理”——加强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隐形教育”——以优美环境育文明学生,“四能四会”——能歌会舞、能书会画、能言会写、能拉会奏,切实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2.实施四个循环。
(1)第一循环的主要任务是打基础
包括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初步的专业基本知识基础。通过这一循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明确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2)第二循环的主要任务是基本技能训练
通过这一循环的教学实践,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能够应用所学知识,逐步过渡到独立进行实验。
(3)第三循环的主要任务是专业技能综合训练
包括综合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较为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四循环的主要任务是应用能力综合训练
包括工程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技能训练两部分。在这个循环中,通过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比较、安装调试、诊断与排除故障,最后撰写设计报告。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具有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持五个不断线。
(1)英语教学与应用不断线。
(2)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不断线。
(3)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
(4)产学合作办学不断线。
(5)综合素质教育不断线。
(二)专业主干课程
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编程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有计算机录入技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培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工考证、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实训、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实训、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等。
(四)继续学习专业
毕业生可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
(五)转段升学要求
1.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工证书。
3.课程考核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必须达到70分)。
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若审核出现2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者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2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中专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4.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高级工或以上证书。
5.对“3+4”班学生提出参加技能竞赛的鼓励性建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参赛人数为班级人数的10%)。
6.轉段预审时间: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转段终审时间:第六学期末。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七)教学计划安排表
1.说明。
(1)每学期按照20周安排,其中16周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授课时间,周学时为28;3周集中实践,以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实习和实训任务;1周考试。
(2)学分计算方法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16学时为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按30学时安排,1周为1学分。
2.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编制说明
本方案依据教育部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类(第一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以及中职学校现状、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编制。
四、课程改革论证
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措施(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综述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精神,加强“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制订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4年批准设置并招生的,目前下设3个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非师范),其中网络工程方向是2007年增设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按照学校《关于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文件及修订意见,在参考中国计算机本科教学参考计划(CCC2012)及国内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地方经济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三步骤进行:公共通识课程由学校确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院、系确定,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由系级确定。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实行按类教学;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对接产业。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2.任务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衔接贯通。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逻辑顺序,科学设置各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贯通。
4.统筹兼顾。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保持前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5.协同开发。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联合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开发衔接课程体系,广泛听取其他院校、企业意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鉴定,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三)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针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我院的情况,专业定位是以应用型为主,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开发和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技术训练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技术训练水平,能从事计算机网络维护、网站开发与网络组建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方向拟以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科技服务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掌握微机硬件系统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与修理技能;
3.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网络规划设计、维护、操作和应用的能力,并且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了解計算机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学习创新的职业素质;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论证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采用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方式,并按照网络工程方向对人才进行培养。为此,在制订专业课程体系时,除了课程体系的组成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反映目前网络理论与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外,还遵循“需求驱动、能力导向、宽厚基础、强化实践”的理念,坚持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强化工程素养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科研、工程和应用工作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
(一)需求驱动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需要根据包括中专院校、设备厂家、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公司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等对网络工程专业方向非研究性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精确定位: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养;明确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核心知识单元,并依此制订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实施计划,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能力导向
根据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和归类,将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四大方向,如图1所示。
1.网络设计模块包括网络硬件系统设计与研发、网络协议分析设计与研发、网络理论与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新技术研发等内容。
2.网络应用模块包括基于应用的网络服务系统设计与研发、基于行业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研发、网络计算模式与网络应用新技术的研究等内容。
3.组网工程模块包括企业网络系统结构设计与规划、组网方案设计与论证、网络系统实施与部署、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等内容。
4.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模块包括: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协议及相关技术研究,网络管理系统与网络安全系统设计、开发与部署,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性能评估,网络安全策略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等。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学习能力选择一个或多个模块的课程进行学习,适应本科专业“宽口径”的特点,培养“一专多能”,为将来在多个岗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基础宽厚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技术的不断交叉、融合,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扩展而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学科和专业。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计算机技术基础、通信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系统基础等多个学科基础,如图2所示。只有掌握基础知识,在面向未来网络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时才能触类旁通、应对自如。
(四)实践贯穿
从用人单位调研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计算机、网络工程等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能力不强,企业需要进行6个月以上的岗前培训才能让他们胜任第一任职工作。为了缩短岗前培训时间,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制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着重培养相应的实践能力,包括相应操作工具、开发环境、系统软件的熟悉与使用、网络硬件设备的开发过程、网络系统软件和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网络组网工程的训练能力、主流网络应用的行业背景与领域知识的熟悉与了解等,使学生熟悉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业务需求,初步掌握相应的技术与技能。
(五)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沿用CC2012课程体系的做法,将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一个新的专业,因此,网络工程专业涉及以下专业知识领域:
网络设备和系统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设备和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与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体。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必须包括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又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技术技能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所继承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裁剪,使之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中部分知识进行加深、拓展和融合,以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熟悉一般计算机系统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网络系统(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为将来成为研究型人才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网络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再如,在掌握一般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网络系统以及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集成、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基于上述思路,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详见如下课程安排表(注意:从“3+4”七年一贯制的角度考虑,本科段从第七学期开始,到十四学期结束,共8个学期)。
三、课程改革论证
(一)采用“3+1”和四年企业实践不断线的模式
为体现能力培养的特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比重,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占到专业课程的90%,形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五个层次实践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专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3+1”模式的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即前三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第四学年安排12周专业综合实训、6周毕业实习以及16周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专业综合实训以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进行。校内实训是由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和到学校兼职的企业网络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并结合与星网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校外实训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基地直接对学生进行网络工程方面的企业项目实训,同时还可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就业。
1.第1学年:专业导论,专业见习,以专业认知、企业程序设计规范训练(代码、流程图、文档和文化)为目的。
2.第2学年一第3学年:专业实习,以学科课程群(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为目标,代替软件综合课程设计。
3.第3学年:社会调查(课余时间),新技术讲座(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和高校研究生导师做讲座、报告等形式),以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
4.第4学年:专业综合实训(含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含顶岗毕业实习),目的为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规范、标准、开发流程,掌握至少一门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积累1~2年企业工作经验,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就业竞争力。
(二)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更注重中、本课程之间协调,内容上既不过度重复,也注意前后衔接。
1.将“程序设计基础(包括课程设计)”调整到第7学期(本科第1学期),要求在中职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掌握程序设计高级编程技术,以会熟练应用为目的。用“项目驱动法”或者“案例法”教学方式、“作品+报告+答辩”考核方式,将答辩时间也计算在课程学时中。
2.将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提升为“网站设计与开发”,再增加一个“网站综合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环节。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采用“网站设计作品+报告+答辩”的教学方式。即,凡是不需要网络的单机软件课程设计均转变为“中职原理课程或技术基础+本科段技术提高课程+课程设计”模式。在技术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布置作品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方法和思路,作品主要在课后完成,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掌握学生作品进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书面语、口语表达能力。
类似的课程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3.为了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网络工程方向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基础、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基礎等课程供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4.为体现“分型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进行选择,此外还增加了拓展模块。
四、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保证(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包括路由交换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融合通讯实训室、IT技术实训室等。根据专业的特点,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
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专业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开发、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布线与工程、服务器配置、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
(三)专业技能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实用程序编写基础能力;具有综合布线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技能,重个性。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职教育阶段有些课程内容只是普通高职课程的简化,理论知识讲述多了一些,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也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改革现行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信息行业的新成果、新设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时代性、层次性、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的管理方式,推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强化激励管理。以管理促进步、促提高。
改革单一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试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制作等。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既考学得怎么样,又考老师教得如何。条件成熟时,将国内、国外机构认证同课程考试相结合。
建立专業教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校外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
通过以上改革,构建体现本专业特点、科学实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其中要有明确的质量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以及与培养模式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及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抓好“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改善师资结构,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地域优势,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确保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实践工作经验和教学工作水平能够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及实训室建设的需要。实行专兼结合,适应专业改革的要求,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理论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的界限,使教师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通过培训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组织一线教师参加各类短期专题培训班、学术研讨班。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课题开发、技能竞赛辅导工作,鼓励教师申请专利,带项目进校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的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作为职务职称评聘、晋升、奖惩以及部门和个人评优的重要依据。提高专业教师的精神境界,形成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整体考虑,以学科建设来带动专业建设,依托相关专业的教学条件进行扩展补充。加强软硬件投入,与相关专业共同搭建平台,最大程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改革实训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三性”实验项目(即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相互衔接
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按照以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四大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模块课模块、综合实训课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以“必需、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原则,围绕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职业岗位对应的能力——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网络组建能力、网络管理和维护能力、网络应用开发能力来设置课程。针对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常用工具软件、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针对网络组建能力开设了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局域网络组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互联技术等课程;针对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开设了网络运行管理、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针对网络应用开发能力开设了网络数据库、WEB开发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课程,既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实现与相应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常用工具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专业模块课包括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局域网组建、网络互联、网络运行管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数据库、Web应用开发和网站建设与维护等课程。综合实训课主要以基于职业岗位应用能力的综合案例实训为主,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Win-dows2003 server综合实训、综合网络搭建实训、网络管理综合技术实训、动态网站开发实训等。
六、改革教学内容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基础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夠用为度。专业课要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按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综合实训课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全部采用真实职业岗位的工程案例。专业模块课只要有条件的都尽可能采用案例和项目开展教学,体现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由于IT行业技术更新快,所以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适应职业岗位技能可能的变化。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学校组织了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教学案例等,并建设了相应的课程网站。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中的电子教案、课件熟悉课程重点、难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学习;还可以利用课程网站中的习题库和自测题进行自我检测。课程网站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实用的校本教材是建设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关键。传统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不能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新的教材还不太成熟,有些是纯实践操作,没有理论知识内容,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对照课本的实例会做,稍有变化就不会。学校组织本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并邀请网络行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校本实验报告,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适应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术更新快,实践技能要求高,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和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七、深化校企合作
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在一起,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包括联合开发新产品、指导毕业生搞项目设计等,都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可以派我们的学生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技术问题,提高企业参加校企联合办学培养的积极性,实现学校企业双赢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