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钢琴作品《斯拉夫舞曲》op.72研究
2017-03-16李冰清
李冰清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德沃夏克钢琴作品《斯拉夫舞曲》op.72研究
李冰清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1886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斯拉夫舞曲》op.72,是德沃夏克在钢琴创作方面最有民族性代表的作品。这首舞曲的创作同样也是德沃夏克一生中创作的转折点。《斯拉夫舞曲》op.72从创作手法、音乐表现、乐曲结构、民间音乐素材运用方面都表现了作曲家扎实的音乐创作功底与惊人的艺术天赋。
钢琴作品;德沃夏克 ;斯拉夫舞曲;民族民间音乐
捷克在地理上位于欧洲的中部,虽然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却是灾难不断,在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与奴役下极其艰难的生存与发展,捷克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处于和邻国战乱不息、国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的艰难处境之中。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为18世纪末开始的民族复兴运动中捷克的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觉醒埋下了伏笔。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捷克社会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内,创作描写民族特性、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作品大量涌现,捷克的民族乐派也应运而生了。德沃夏克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或多或少带有斯拉夫特征,不过他最重要的创作还是在其创作生涯的中期产生,德沃夏克的两套《斯拉夫舞曲》是这个时期最具斯拉夫民族性的作品,同时也是德沃夏克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德沃夏克的第一部《斯拉夫舞曲》(Slavonic Dances) (1878年)为他赢来世界性的赞誉,这套作品一共包含8首舞曲,作品编号46号。德沃夏创作的这8首舞曲没有文学标题并且是按照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模式来进行创作的。虽然他创作《斯拉夫舞曲》时是按照勃拉姆斯所创的模式进行创作, 但德沃夏克完全超越了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高雅的音乐形式和富有民族性内涵的音乐内容成为德沃夏克贯穿他整个音乐生涯的特性。
第一套《斯拉夫舞曲》出版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广受好评与欢迎。德沃夏克也因此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波西米亚作曲家 。八年以后,在出版商答应支付两倍稿酬后德沃夏克才又答应写了第二套《斯拉夫舞曲》。而这次钢琴二重奏版本的第二套《斯拉夫舞曲》的创作仅仅花了一个月时间。这些舞曲各具特色,既包含活泼、欢快的民族舞蹈特征,又有极具内涵的旋律, 作品中充满了欢快气息与生机勃勃的活力,极度的抒情性也是它们的重要特征,还有变化多彩的和声运用,同时,德沃夏克除了大量运用各种来自波西米亚民间舞曲的素材之外,还广泛采用和吸收了斯拉夫地区的民族民间舞曲形式,这些舞曲时而热烈狂放,时而高贵优雅、时而甜美、时而忧郁惆怅,毫无保留地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灵魂和斯拉夫不羁与忧郁的特性表现来出来。
德沃夏克第二套《斯拉夫舞曲》与之前创作的第一套不同,第二套除了采用捷克民间舞曲,更多采用了捷克以外的斯拉夫民间舞曲,例如南斯拉夫的科洛舞曲和乌克兰的杜姆卡舞曲还有斯洛伐克的奥特茨梅克舞曲、波兰舞曲等。八首各有特色的舞曲包含了整个斯拉夫民族舞曲的特色。此时的德沃夏克对杜姆卡这种民间叙事歌的形式兴趣浓厚,在作品72中一共写了两首杜姆卡。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清新的热情逐渐消失, 德沃夏克更多描写了一种深挚、忧郁的情感氛围。
《斯拉夫舞曲》作品72全部八首作品中有七首作品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并且是稳定的再现三部性结构,这种结构极大表现了音乐发展中的对比性和多样性,作品又在曲末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第一首作品为快速舞曲,B大调,音乐调性明确稳定。并有平稳的中间部。整首作品富有斯洛伐克地方的奥赛梅克舞曲节奏,是极其典型的波西米亚风格。这首作品展现了舞会现场热闹欢快、生气勃勃的场面,音乐情绪轻巧而且明亮,音乐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跳跃、时而平稳。第二首为优雅的小快板速度,是德沃夏克采用乌克兰杜姆卡舞曲风格来进行创作的,这是一首e小调作品。第三首舞曲的创作特色与第二首e小调作品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的使作品之间调性变化丰富多样、色彩之间对比非常的鲜明。不同的织体也导致音乐氛围截然不同。前者调式是小调,八三拍子。后者是大调,四二拍子。第四首舞曲是一首小俄罗斯舞曲,降D大调,3/8拍,也是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篇幅较短小,主要采用了主题在各个声部层次转变,主题变奏等创作手法,调式调性变化频繁,除此之外还有局部的速度变化。第五首作品是一首短小的希巴基尔卡舞曲,整首作品速度标记为中速,主要采用了主题在各个声部层次调换,短暂的离调等创作手法,旋律听起来悠长而饱满。4/8拍作为舞曲节奏的非常少见,在整套作品中也只有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采用了二部曲式的结构。首部织体采用了四种织体形式,变化十分丰富。最具特色的是全曲旋律以降b小调为主调,段尾却是结束在降D大调上。第六首是一首小波兰舞曲,降B大调,结构短小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旋律围绕着基本主题的色彩性音色变化十分优美动人,主要运用了主题在声部层次转换、离调、织体变化等创作手法。第七首舞曲是一首南斯拉夫可洛舞曲,C大调。作品以“急板”气势蓬勃的引子作为全曲的开始,通过连续不断的地发展新的主题材料而富有多彩的变化,主题丰富且互相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近似波尔卡舞曲。该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主要采用了调性变化,声部转换,连接等创作手法。第八首是是一首捷克的苏雪特斯卡舞曲,降A大调,“近乎圆舞曲速度的优美慢板”感觉近似圆舞曲。篇幅较小旋律婉转而又动人。
德沃夏克这部作品中大部分主题都来自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他极度重视民间素材在他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德沃夏克基本保留了斯拉夫民间曲调最初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斯拉夫舞曲》中的第3首和第5首就是引用了民间歌曲的曲调,第3首舞曲为斯科切那风格,舞曲中有一个附属主题旋律引用了《在橡树的下面 , 在橡树的后面》的部分曲调,这是一首波西米亚有名的民间歌曲。德沃夏克用很巧妙的手法改变了原来曲调的特性,第三首舞曲中有4小节是取自《在橡树的下面 , 在橡树的后面》的中间部分(谱例1)。不同的地方是德沃夏克将调式从大调改为小调并且在开始下行跳进中的每拍之前加入倚音及力度标记使音乐发生力度上的变化 ,旋律中下行音阶中音的度数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谱例2)
谱例1 波西米亚民间歌曲《在橡树的下面, 在橡树的后面》
谱例2 《斯拉夫舞曲》 作品72 F大调舞曲
斯拉夫舞曲中的第5首舞曲斯帕希尔卡是德沃夏克还在维索卡夏日避暑时,在维索卡观看民间舞蹈,受到这个舞蹈启发的而创作。斯帕希尔卡舞曲由两个部分组成:慢步舞和快速圆圈舞。这个两部分最初在波西米亚的民间舞曲中是严格按照结构来进行的(谱例3),然而在德沃夏克的作品中(谱例4),原先的调式调性由大调调式变成小调调式,每小节的最后一拍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快板部分开始的第2个小节只是简单的模仿,随后德沃夏克进一步加以大量的变化与发展,同样加上了大量的力度标记,音乐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力度上的对比。
谱例3 捷克民间舞曲斯帕希尔卡
谱例4 德沃夏克 《斯拉夫舞曲》Op.72,第五首
第二首为优雅的小快板速度,是德沃夏克采用乌克兰杜姆卡舞曲风格来进行创作的。这是一首e小调作品,作品在主题的一开始,深挚、忧郁的音乐氛围由 e和声小调那优美而又满含深情的主题旋律将人们带入, 这充分显露出作曲家德沃夏克对杜姆卡这种舞曲体裁的风格特征进行的探索与发展。作品中忧郁而温柔的e小调第一主题旋律在八三拍子和优雅的小快板节拍速度表情中表现的极度抒情而动人。复三部曲式的主部主题音乐旋律优美纤细,通过主题一次次变奏将内在的忧伤慢慢地流露出来,音乐既不渲染也不张扬,听起来非常“揪心”。然而作品的中部主题音乐却非常欢快而且活泼沉稳,与内敛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乐色彩上的对比十分鲜明,充斥着纷乱与悲喜交加的思绪。倦怠的暗淡感是作品的基本主题,中间部主题与主题的对比非常鲜明,是具有节奏性并且色彩明亮的。篇幅比较短,旋律极其优美抒情,舞曲场面也是庄重典雅的。
第四首《bD大调杜姆卡舞曲(OP.72No.4)》抒情中又多了几分朴实无华的哀婉与悲痛之情,这首作品中部的对比也十分突出,音乐渐而激昂奋进, 音乐缠绵反复咏唱像对光明美好未来的追寻。第一主题由于不具备悠长的气息,还使其主题表现出对于光明美好未来强烈的渴望,痛苦的哭泣音调营造出叹息、哀怨忧愁的气氛 ,充满着悲愤伤感的无奈思绪。
与第一套《斯拉夫舞曲》相比较而言,第二套《斯拉夫舞曲》中音乐创作的句法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甚至出现为了表现音乐情绪而在乐句结构方面破坏舞蹈性方整结构的现象,例如第5首《b小调斯帕斯卡舞曲》,这一首作品是《斯拉夫舞曲》中最热情最简短的舞曲,以快速斯帕斯卡圆舞曲风格创作的。在这首作品的舞蹈主题出现之前,首先出现的是一个柔板主题,这个柔板的主题也同样是非方整性结构。这个主题上半乐句为4小节的结构,但下半乐句变为7小节,描写了两个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与在关系大调bD大调中对终止式的重复,所以乐句的结构变为7小节。乐曲通过极富表现力的灵活旋律和情绪上对温暖的渴求,使舞曲清楚展现路了贵族阶层舞会热闹辉煌的氛围。
第二套舞曲中保留着浓郁的斯拉夫民族性与波西米亚乡村淳朴的气息,我们不难看出,德沃夏克在国外取得极大成功时候他也依旧保持着他那简朴、谦逊的捷克人本质与对斯拉夫民族深深的热爱之情。德沃夏克还大量运用了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等其他斯拉夫民族民间舞曲素材, 将舞曲结构中所有的因素都描绘的丰富多彩而层次多样,具有戏剧可塑性。使德沃夏克民族主义更具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创作而是走向了对整个斯拉夫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吸收与发扬的创作道路 ,加强了对个人情怀的抒发与对整个斯拉夫民族的热爱。
[1]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杨燕迪.音乐的人文俭释—杨燕迪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4]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德]汉斯·海因利希·埃格布雷特.(Eggebrecht,HansHeinrieh)西方音乐(MusikimAbendiand),刘经树译[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6]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7][俄]谢·斯克列勃科夫.音乐风格的艺术原则[M].陈复君译,黄晓和校,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8]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9]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0][德]瓦尔特·基泽勒(Gieseter,Walter).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M].杨立青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1]黄体文.德沃夏克<`美国'弦乐四重奏>[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
[12]朱琴.斯拉夫舞曲(OP.46)前言[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
[13]刘畅.德沃夏克四部作品的和声研究[D].硕十学位论文,中央音乐学院,2009.
[14]韩思憧.浅析德沃夏克钢琴作品<杜姆卡与富里安特>[J].黄河之声,2010.
[15]丁相杰.德沃夏克中的古典音乐架构和民族主义特色[J].齐鲁艺苑,2008(06).
[16]刘畅.德沃夏克<诗意音画>的和声技法研究[J].黄河之声,2009.
[17]汪健.德沃夏克创作的成功之路[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音乐学院,2008.
[18]祁琳琳.德沃夏克钢琴作品<诗意音画>的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
李冰清(1992—),女,籍贯:湖南省岳阳市,单位: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高师器乐教学。
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YJS2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