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方多声部音乐的沿革历史

2017-03-16何瑜琳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主调奥尔加

何瑜琳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浅谈西方多声部音乐的沿革历史

何瑜琳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多声部音乐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即在单旋律的基础上纵向加入多个不同声部的音乐形式。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当单声音乐满足不了人们对音乐的探索需求时,这种更能充分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音乐形式,便开始萌芽、实验、逐渐发展成熟。多声部音乐主要包括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这两种不同体裁的音乐形式彼此关联、互相渗透,极大地推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本论文将列举西方不同时期的部分多声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阐述西方多声部音乐发展的沿革历史。

多声部音乐;和声;复调;无调性音乐

从中世纪到现代,无论何种音乐体裁,都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西方多声音乐的发展脉络复杂,梳理它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学习西方多声音乐的文化、作曲理论等都有重要作用。

一、复调音乐的萌芽

(一)奥尔加农

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音乐的源泉,作为中世纪天主教早期的礼仪音乐,服务于宗教礼拜,一般为无伴奏的纯男生演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而奥尔加农的产生有猜测说当圣咏的合唱中有男声,有童声,有女声时,由于音区的不同,所有人都唱同一声部的音调实在强迫,于是就划定声部来避免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只是作曲家们单纯为了圣咏旋律更加丰富动听,继而开创性地使用奥尔加农的形式进行创作。

1.平行奥尔加农

把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下方,上方附加一个与之相距四或五度且完全平行的声部。

2.自由奥尔加农

11世纪时,低音圣咏与上方声部构成平行,斜向,还有对音的反向进行。

3.花唱式奥尔加农

12世纪左右,低音圣咏中的曲调被拉长,为了加强旋律感,上方的附加声部则被赋予了跳跃性,即兴性。庄严与活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4.定节奏奥尔加农

盛行于12到13世纪,所有声部都用以下6种节奏模式来组织。

谱例1

(二)经文歌

在华丽奥尔加农中,由于圣咏的音符被拉长,歌词被肢解,拉丁文的节奏感也消失了。作曲家们为了增强旋律的律动感和规律性,便在上下两个声部中都用定节奏奥尔加农的6种节奏模式来组织音乐语言。并称之为狄思康特。

在12世纪时,经文歌以克劳苏拉的形式出现,音乐简单且称不上完全独立,只是用来代替圣咏的片段。当它被填上词后,经文歌便作为歌曲独立出来,并且圣咏的定旋律更加形式化,不再限定于6种节奏模式的创作,第三声部被作为主旋律得到重视,下方声部被视为伴奏声部。到了14世纪新艺术时期,音乐走向世俗化,人们需要用新的音乐手段来表达音乐内容。创作内容也不限于宗教音乐等,这都大大拓宽了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创作技巧也相对规范许多。

二、复调音乐的兴盛

(一)复调的成熟

在文艺复兴时期,各种世俗与宗教的复调形式的体裁如尚松、弥撒曲、经文歌、歌谣曲、卡农曲等作品越来越丰富繁多。尼德兰乐派中很多著名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与技巧对复调音乐的成熟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说,勃垦地乐派的迪费,他是第一个将世俗曲调和经文歌四声部运用到弥撒曲中的作曲家。而班舒瓦的作品中,还能寻找到三和弦的印记。

在1450-1600年的法国北部,佛兰得斯乐派的一批优秀作曲家把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了鼎盛期,他们开始强调复调音乐各声部的平等与独立性,赋予各声部呈现主题的功能。并且重视丰满的音响效果,正格终止与变格终止开始被运用。拉索的对位化写作和对位和声化写作,奠定了复调音乐的两种创作形式,并且他还初建了主到属、属到主的和声功能圈。这对后来巴赫复调思维与主调手法并用的创作技法起着重要作用。

(二)复调音乐的顶峰

在巴洛克时期,随着乐器制造技术,演奏技术的提高,作曲家们也开始为器乐谱曲,于是各种多声部音乐体裁也越来越多。有着“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之称的巴赫在复调这一领域有着极大的造诣。他总结了复调音乐的创作技巧,把它发展到了巅峰,还有意识地把复调思维与主调和声并用。下图为《音乐的奉献》BWV1079片段。

谱例2

如以上谱例所示,可以发现,和声功能已经被巴赫运用在复调音乐中,下方声部的第一小节完全可以看做是主和弦的分解,然而在第二小节开始又能把上下两个声部分别独立。两条旋律运动时,有着若有若无的衔接。

三、主调音乐的发展

(一)和声功能的框架

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调音乐在当时占据了重要地位,很多音乐体裁不光得以完善,由于大小调体系的完全形成让和声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作曲家们把音阶中的七个音级都分别赋予了功能名称,并且分为三个重要的功能组。即主、属、下属功能组。还形成了T-D,D-T的正格进行,T-S,S-T的变格进行,还有完全进行T-S-D-T,在终止式中运用广泛的S-K46-D-T也是古典时期的产物。还有需要注意的是,D-S是不被允许进行的,这样的进行具有反功能性,半终止最好用D或S,这样作品才会更有推动力,段落终止则一定要用T,乐段也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二)和弦的多样性

从古典主义后期开始,和弦开始变得多样性,导七和弦、那不勒斯和弦等等一些不协和和弦的加入,使得谱写出来的音乐越来越不拘泥于严谨。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开始宣扬主观情感和个性,在这个时代里,不和谐和弦被运用的更加自由。不稳定和弦与稳定和弦强烈对比而形成的和声色彩冲突,还有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半音模进,以及和弦外音的使用,都是突破传统和声的创新。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片段。

谱例3

其中属到主的解决还是和弦进行的中心,德意志增六和弦所带来的极高紧张度随后便被解决到了它的上四度和弦上,更有意思的是作曲们融入了等和弦,原本是三级上的降五音导和弦(升E,升G,降B,D),更像是它的等和弦德意志降六级和弦(升G,降B,D,F),因为这样才能更合理地解释后面紧跟着的属七和弦。

自浪漫主义开始,作曲家们的创作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和声运用上也是各有千秋。如在中世纪时期经常运用的迪皮卡终止式,即音乐结束时在小调的主和弦上升三级,这样就有了同主音大调的主和弦终止的音响效果。在浪漫主义时期又重新被作曲家们利用,而且在现代的很多音乐中也经常能够听到这种终止形式。

四、现代的多声音乐

20世纪时期,各种音乐流派百花齐放,他们有的宣扬早期古典主义及更早之前的音乐体裁,有的延续着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主义音乐,有的则是用新的乐器或者新的发声手段来创作音乐等等。除了噪音、飞机、火车等这些没有音高概念的发声体创作出来的音乐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外,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音乐中调性的游离,以及无调性。如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运用微复调的手法谱写了20多个声部的管弦乐作品《大气》,音响效果十分浑浊,有如大气一般的朦胧感。

表现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勋伯格创造的十二音技法,这种形式创作的音乐也有和弦,即音列的各音都分散在各个声部,但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多声音乐已没有了传统和声的音响概念。

谱例4

上图谱例摘自于韦伯恩《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在短短的一小节中,音乐把升F到F的十二个音都序列了一次,并且采用原型、倒影的手法创作。

梅西安为代表的序列主义音乐是以勋伯格十二音体系为基础的,在各种音乐元素上都运用序列的手法进行创作。

谱例5

以上谱例是截取于梅西安《时值与力度的对比》的片段,有三个声部。在节奏方面,三个声部都分别在各声部开头音符中逐渐增加一倍的时值,且三个声部的开头音符也是由I声部的三十二分音符为单位依次增加而来的。

现代无调性音乐仅仅在音高上采用了与传统音乐完全不同的体系,但它们在织体形态上依然延续了主调音乐、复调音乐的各种形态。正所谓“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音色、音响,为20世纪多声部音乐的繁荣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内容。

五、结语

本文从西方中世纪开始到20世纪,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概括性阐述了多声音乐不断沉淀发展的历程。论述了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程中,复调音乐的产生、成熟与兴盛,主调音乐中和声运用的渐趋复杂化等等,其发展趋势都呈现出必然性,是时代变迁、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必然产物,是西方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日渐增强的必然结果。面对璀璨的西方音乐宝库,我们应该汲取它们多声部音乐的精髓,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素材,施展才华与想象力,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声部音乐!

[1]刘波.论格里高利圣咏[J].黄钟,2012(02).

[2]王证宁.古典主义时期和声特色分析[J].大众文艺,2013.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何瑜琳(1993—),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主调奥尔加
化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主调
俄罗斯画家在水下作画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试论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
西方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浅析图案的色彩与配色方法
复调音乐的认识与训练
用色彩点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