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静,“跨界”而来的作家

2017-03-16周宇

美文 2016年24期
关键词:柴静权威老家

周宇

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柴静

一提到柴静,或许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她在鏡头前含而不露微笑的记者形象。然而一部《看见》,使她又多了一层作家的身份。我顺着这条蜿蜒的小路摸索,略略窥见了作为作家的她,内心与其外表反差略大的坚韧与执着,勇敢与思考。她,跨界而来。

跨越生死之界的坚强。2003年春,一个食人的怪物张牙舞爪地中国大地上肆虐,它令人闻风丧胆,它冷血无情。它,就是非典。在那段灰色的记忆里,街道无人,邻里寂静,仿佛人被疾病挤到了地下。在漆黑的地下,人们仍然渴求着外界的信息,尤其是疫情状况,但人们却很少关注那些为了获得最新情况而深入病穴的探寻者。柴静就是当年深入非典第一现场的记者之一。疫苗稀缺,病毒肆虐,而她却义无反顾地深入一线,为了记录最真实的事实,为了给恐慌的人们带去一份希望与期盼。“不畏惧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不畏惧自己恐惧的人才会成为真英雄。”她也曾害怕采访完会被感染,触着脉搏,说这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后来,无数的非典病人们乐观的精神感染了她。从此,柴静成为了一个不愿低头的坚强者。她面对非典说:“我不怕它,我憎恶它。”

跨越权威之界的勇气。柴静作为一个追求事实真相的作家,自然会在探寻之路上遇到种种“权威”,但她从未止步。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她记叙的《山西,山西》。她的老家在山西,而山西煤炭开采的快速发展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无法修复的重创。她毅然前往,追查起因。当地的领导开始并未重视,直到后来,事实漏洞越查越多,才开始关注。一位官员得知她的老家是山西临汾,便带着一点讥笑望着她:“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她当即回答。一个求访的记者,一个纪实的作家该做到什么?这就是。

跨越真伪之界的执着。《看见》可以算作是柴静十年以来的成长录,而其中的“看见”,又到底是看见什么?她的第一个回答是真相。她执着于真相,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广阔社会真实的四面八方,考虑或许我们从未注意的小问题,关注理解那些或许平生都不会有交集的人,她说:“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或许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但仍有人在执着探寻。

梁实秋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柴静的文章如清流,如柔雾,没有绚丽的辞藻,也没有起伏波澜,扣人心弦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平凡的沾着尘土的人。他们或许不伟大,甚至不友善,但在简洁的一问一答间,你总会被他们感动,感动于人所共有的内心柔软。

“看见”的第二个回答是看见自己。柴静通过记下一个个有着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从她的记叙中,我懂得了什么叫“三省吾身”,从她的剖析中,我懂得了什么叫“冷静思考”。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社会中,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思考。而柴静用她的冷静的文字与话语,让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思考世界。

猜你喜欢

柴静权威老家
我的老家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退路
在老家过年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最穷主持人”柴静:让生命像火柴一样燃烧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