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2017-03-16田久鑫
田久鑫
一
中年以后的鲁迅似乎很喜欢回忆往事,童年的点点滴滴就像刻在树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不但没有磨灭,反而随着树的壮大而更加清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这个百草园是真的还是假的?周作人曾写文章说却有其地。可是现在似乎又难以找到这样的地方,就连周作人本人也不得不说,那园子是早就荒废了的。一个荒园,为何在鲁迅的笔下这样趣味横生?或者,那个令鲁迅魂牵梦萦的园子,竟然只是个荒园?
冰心说:“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就在那似真似幻,似虚似实的一刹那,我们似乎能瞥见鲁迅沉思时的一抹微笑。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少年闰土的形象是鲁迅心中一个永远的梦,上述场景并非鲁迅亲见,而是闰土给鲁迅描述的。在闰土看来也许是一件极其简单而不值一提的事,却在鲁迅心中存留了一辈子。怀着这个梦,鲁迅后来去故乡“寻梦”,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成年闰土的一句“老爷”,一下子就把鲁迅的梦打碎了。那一声“老爷”也许是鲁迅心中永远难以消除的痛。梦毕竟是梦,现实依然是现实。现实有时逼得人无路可走,连做梦也不能。
鲁迅在1927年编完《朝花夕拾》时,曾经不无动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旧事重提》,我替它改了一個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鲁迅真的很想重温那旧日的时光,但是毕竟时光已去,朝花不待夕拾,早已枯萎难寻,留下的仅仅是那一丝淡淡的回忆和“含泪的微笑”。鲁迅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果,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就得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声,使我时时反顾。”
这样温情而忧伤的句子在鲁迅的文集中的确很少见,至少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另一面:那个温情的鲁迅,那个喜欢回忆的鲁迅,那个有着淡淡忧伤的鲁迅。即使被现实逼得无路可走,也要寻路去走;哪怕梦碎,也还要做梦——这就是鲁迅。
二
在编定《朝花夕拾》的前两年,也就是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第一次写信给鲁迅,内容不外是请教鲁迅如何战斗的问题,称呼是“鲁迅先生 ”。后来,写着写着就一发不可收了。
鲁迅也保存着给许广平的回信,内容开始也是关于国家大事,社会战斗之类的,他称呼许广平为“广平兄”。
我们翻一翻《两地书》,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许广平由称呼鲁迅为“鲁迅先生”逐步变为“鲁迅吾师左右”,又变为“鲁迅师”,接着 是“my dear teacher”,再后来变为“先生”“迅师”,“B.EL”(林语堂称鲁迅为“白象”,世上灰象很多,但白象极少,林的意思是说鲁迅是很难得的人才。“B.EL”就是“白象”的意思),后来又变为“EL.DEAR”,甚至到后来,许广平称比她大17岁的老师鲁迅为“嫩弟”“我的小刺猬”,其中情意可见一斑。鲁迅亦非无情之人,他对许广平的称呼也有所改变,最开始是“广平兄”(鲁迅常见的客套话),后来是“H.M.D”(因为女师大风潮时,校长杨荫瑜骂许广平等学生为害群之马,所以鲁迅一直这么戏称许广平为“害马”,简称为“H.M”,但其后却加了一个Dear),再到后来,鲁迅便称许广平为“乖姑”“我的小莲蓬”。随着称呼的改变,当事人的关系自然也就逐渐深入了。
时间再转到《朝花夕拾》编定的后两年,也就是1929年5月15日,那是鲁迅独自到达北京的一天晚上,刚刚安定下来,他就给许广平写信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这次写信用了两张寓意颇深的信纸。第一张上的画,是一枝淡红色的枇杷,枝叶间结了三个果实,两大一小,旁边印有一首诗:“无忧扇底坠金丸,一味琼瑶沁齿寒。黄珍似梅甜似橘,北人曾作荔枝看。”第二张纸上画着两个莲蓬,一高一矮,充满子实,左侧亦有诗云:“并头曾忆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箇中侬自解,西湖风月味还多。”许广平十分喜欢吃枇杷,而且此时已有身孕。鲁迅比许广平个头矮。恋爱期间,鲁迅与许广平可以称得上蜜月之旅的,就是游西湖,除此之外,鲁迅不喜欢四处游玩。鲁迅选定这两张信纸的寓意也就相当深了。局外人当然难以明了其中深情,可是当时许广平却是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这也是鲁迅。在那板着脸,充满忧思的巨大雕像下,坐着一个穿着玄色长袍,吸着纸烟,沉默不语的普通老人。
鲁迅曾写《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难免使人想起英国诗人西格夫里的名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在毫不妥协,铁骨铮铮的背后,也有着几丝难以察觉的柔情,这就是鲁迅。
三
1936年9月5日,离鲁迅去世还有43天,鲁迅在这天写了一篇类似遗嘱的文章: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极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去世的10天前,他还写下一篇纪念他的老师章太炎的文章: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怀念老师的同时,鲁迅其实也是在明己志。他曾经不止一次对许广平说自己想做一个战士,就像《野草·这样的战士》里的那样,拿着最原始的投枪,努力投向那无物之阵。
明知不可而为之,即使绝望也要坚持反抗——这就是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