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文教学
2017-03-16赖泽华
赖泽华
古诗文是经千百年的锤炼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东西。古诗文有着精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绮丽的瑰宝。学习古诗文,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现阶段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学习兴趣低,积累少,教学效果不佳。面对这些问题,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感受古诗文的深厚底蕴,引发思想的共鸣。因此,结合我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教学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来展开。
一、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领悟诗文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的重要途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能感知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这真正体现了“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更能起共鸣”。
古诗文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而篇章中的欢快、沉郁等韵律节奏的变化,都反映了作者的内在情韵。为把情感领悟与诵读体会结合在一起,我在教学时,会特别安排诗歌朗读课,促使学生不断去斟酌朗读的节奏,思考是否准确传递出了诗句的情感。如我上古诗《蜀道难》一课时,开头两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蕴藏怎样的情感?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噫吁喊”是惊异之辞,是对蜀道之高的惊叹。“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显出情绪之激昂。“噫吁喊!危乎高哉!”,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在这一声惊呼中,让人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经过我的引导及学生的积极讨论,有学生用深感惊讶和无限感叹的语调朗读了一遍,顿时有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得到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不是千古佳作。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在声音唇齿之间给人无穷的回味,获得审美体验。而这一切,单凭教师理性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感悟到的。以往“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倘若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领悟、体验”都将无从谈起。只有反复吟诵,才能感受诗文韵律之美,才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领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领会诗文的意境美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活动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根据语境揣度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我认为应重视对诗文语言的品读,领会诗歌意境。
在新课程中,我们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总是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图景。品味诗歌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抓住“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快速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王维《山居秋暝》首联一个“空”字写出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营造出清幽澄净的境界,“空”字不仅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以抒发淡泊归隐的情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细细品读语言的精妙,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文意境美,才能领悟作者情感所在。
在古诗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言的表现力,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自主地发挥想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并借助多媒体将雄奇壮阔的乱山大江呈現出来,这样学生能更直观地领悟到一个雄奇壮阔、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心胸也为之开阔!
反复诵读,感受诗文的音乐美;品味语言,适当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领会诗文意境美。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学习活动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提高审美素质和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