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情商教育”的噱头迷了眼
2017-03-16墨人
墨人
在南京的一些闹市区,情商教育培训班的宣传-单经常会被递送到路人手中。这时常会让人产生疑惑:情商教育机构教些什么?孩子们是否真的能从中有所收获?记者对此展开了走访调查。记者来到位于中山东路的某品牌情商教育机构,随机走进一间教室,这里正在上“情绪课”。据该机构负责人介绍,他们的招生对象主要是0-15岁儿童,而其中依据课程设置又详细划分为0到3岁、3到6岁、7到12岁等不同阶段。每次教学课程至少长达一年,每年学费约在一万元左右,每周一节课,一节课45~90分钟。(2016年10月16日《现代快报》)
学费动辄上万元,花费这么多去学“情商”,说明时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情商发展很重视,这与众多父母对奥数、作文培训趋之若鹜相比,突出了以人为本,值得肯定。
然而,要让孩子参加“情商教育”,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情商”。情商(Emod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研究员,曾四度荣获美国心理协会(APA)最高荣誉奖项的戈尔曼和其他研究者认为,这种智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是情商的真正含义,同时也说明情商所囊括的范围之广,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樣。通常人们理解的情商是什么呢?不可否认,在一些人的眼中,“情商”仿佛就是厚黑有道、工于算计,就是善于溜须、深谙世故,就是油嘴滑舌、见风使舵,就是察言观色、扩展人脉。若是这般,恐怕发明“情商”概念的戈尔曼也不能答应。
人们对情商概念的理解尚且有如此偏差,情商教育的功效就更值得担忧了。现实当中,一些披着情商外衣的各种培训班,美其名曰教孩子们提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但实际灌输给孩子们的却是些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和旁门左道,树立的一些所谓高情商成功典范,传递出来的也都是“能来事”、“会做人”的价值导向,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倒成了“不灵光”。这对于成长期的孩子们而言,可不是什么催人上进的励志哲学,倒是过早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明争暗斗、光怪陆离的名利场。如果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情商教育从小就认准了关系学、成功学那一套,千方百计投机取巧,谁还有心去踏实读书、学习技能,哪里还有定力去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此“情商教育”,功利十足,误人不浅。
即便是一些正规的情商教育机构,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起孩子们的高情商来。众所周知,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教育机构的灌输就可实现。或许在培训中孩子确实学会了一些与人相处的技能,但这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情商,而单纯是一种技巧。将成人交往规则搬到孩子中,尽管有时能得到老师的赏识,但可能会和孩子的思维格格不入。而真正的情商不是在虚拟的社会及空间中练就的,而是在实际的尤其是同龄人的交往中慢慢习得,也只有这样情商才真正具有魅力。那种小大人式的情商,不但让人感到异类,还会感到太“俗”。
情商教育本身并没有错,但家长们千万不要被社会上一些打着“情商教育”噱头的培训机构迷了眼。卢梭有句名言:教育即生长。说到底,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有幸福的未来和感知幸福的能力。笔者以为,素质教育也好,核心素养培养也好,只要是真正科学完善的教育都不会忽视学生的情商培育。为此,情商教育的主战场绝不是在各种社会性的培训班中,而是在孩子们活动时间最长的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才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教练。专注于学习,快乐地生活,应是每一个孩子值得拥有的时光。愿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家长在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方面切不可操之过急,而应顺应教育规律,找准最佳时机,树立正确的情商教育观念,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和全方位的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引导孩子调适好情绪,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情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