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区域数学元素打造快乐特色课堂
2017-03-16张建斌
张建斌
[摘 要]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尽相同。作为农村教育而言,教师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从区域生活环境、地域特色、区域文化等特点,以多角度去挖掘区域地缘文化环境内蕴含的数学资源,让其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转变原有不利教育发展的弊端,体现因材施教、快乐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区域地缘文化;数学资源
义务教育给中国教育发展奠定了大众国民教育的基础,然而区域教育仍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同一个地级市而言,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共用相同教材,这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具有统一性,然而区域内城乡在师资力量、教学配套设施、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差异,影响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平衡性。为此,作为乡村教师而言,不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当引入区域内的资源,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为教育教学服务。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如何更多地从区域教学资源着手,尝试挖掘区域地区特色,结合城乡元素,优势互补,劣势强补,提升城乡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让城乡区域内学生获得应有的数学教育,快乐学习。文章结合笔者授课与听课的教学案例,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巧借农村场景,感知身边数学
新课程曾明确要求,教师要利用周边的日常生活资源、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亲近感。为此,区域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视野不妨对外拓展,从城乡不同的生活环境切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熟悉感。教师需要依据班级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的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入手,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教学内容相结合,巧妙利用农村场景,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让其感知身边真实的数学。
例如,在一次校际教学活动中,一位老师在讲授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学习中,这位老师以马山农场采摘场景为主题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你和爸爸妈妈去过马山农场采摘水果吗?在那边你都可以采摘哪些水果?能不能给我们大家说说你在农场那边发生了什么有趣事情?(学生的亲身经历,抛出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积极性非常高)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农场采摘水果喽!瞧,这个农场真热闹,吸引众多小朋友!再看,这里的水果太丰富了!看看今天我们能采摘什么水果?请同学们说说今天的赶圩市场都有哪些商品?(学生争先恐后、兴致高昂)
师:教师在PPT课件上出示了这些水果(蓝莓、樱桃、百香果、台湾甜油桃、树葡萄等),现在请大家对这些水果从颜色、大小、生产季节进行简单分类……
由于福安市溪尾镇马山农场对孩子们不陌生,很多孩子同家人去过采摘。这样的农场学习情境,基于学生对场景的熟悉且有真实的经历,让学生参与这些数学活动,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不自觉地学习数学本课教学内容。
二、融入地域特色,改编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同地市教材版本前提下,教材所展现的各种数学元素往往倾向于城市学生认知水平,间接影响区域内乡村学生学习数学,在学习难度与学习障碍上存在诸多影响。作为教师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平衡一下教育资源,在遵行教材教学内容与教材编辑意图上,适当地对教材内容结合区域地域文化进行改编,从而也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学中,教材选入了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油菜籽总产量的数据。鉴于学生对这些农产品不太熟悉。在备课教学中,笔者就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地域情结,作为有经验的教师需要做好准备。笔者对教材的数据进行适当地改编,在我国政府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及相关政府网站查询得到如下数据(表1)。
从上表不难得出,从不同地域范围人口数值不同。这时,笔者再以这些数值来学习十万、百万、千万、亿等特殊的计数单位,给学生普及了我国的国情教育知识。同样的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教学布置作业环节,高年级老师借鉴笔者的做法,查询《2010年宁德市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得出如下统计数据(表2),根据《2015年福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教师还制作了福安市内经济发展数据(表3)。
通过对比表2这些数据,让学生了解宁德各县市内人口对比,了解福安市人口情况及其在宁德市的人口排名,加深了学生对福安本市的了解程度,简单明了的数据既让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数学知识,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情感。而在表3从另外一个层面了解福安市情况,鉴于下表的数据需要教师课堂上简单介绍,以便让学生读懂数据。
对比两个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入人口数据的信息作为教学内容的改编、补充,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人口国情教育、乡土教育。可见,教师在认真备课过程中,在揣摩教材、编辑选材的同时,结合区域地缘文化的改编、补充教材教学的内容,是一个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一个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应有的本质体现。
三、体验社会劳动,创造实践机会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载体。对于区域地域环境而言,城区公园、社区服务场所、城郊湖泊、农村溪流、山地丘陵、房前屋后……都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在其成长的乐园中,寻找为其参与融入数学元素的数学教学实践的平台,让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获得数学知识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内容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多边形,笔者就让学生在校园内实地测量学习。教师提供丈量工具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按照班级小组对学校的花园、走廊、教学楼、操场(涉及圆形的面积暂时不考虑)等进行实地丈量,待学生把丈量好的数据整理后,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占地面积是多少?学校的花园占地面积是多少……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能不能通过刚才丈量的数据进行计算?
由于这些数据是学生实地丈量得到,利用分割与组合的思想,计算学校各个功能区的面积以及学校总面积就容易多了。源于社会实践的数学知识,学生容易接受,正如上文提到的马山农场采摘情境,也能让孩子亲切地接受数学知识,感知数学世界的魅力。
四、结语
“生于斯长于斯”。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区域地域文化资源,探究数学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教师在领会教材编辑意图的基础上,将地域内的教学素材引入数学课堂,这不仅是一个教研工作者愛岗敬业的体现,而且是心系地方教育的那份精神的折射。
[参 考 文 献]
[1]苏君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2]裴昌洲.发掘数学课堂互动深度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20).
[3]陶柳青.充分挖掘生活元素,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教育科研论坛,2008(3).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