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017-03-16王跃
王跃
摘 要:在引导初中生对大中型探究课题进行研究时,教师应协调好两个维度的分解工作:一是化整为零,将整个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二是合理规划探究步骤,引导学生步步为营,有序推进整个探究过程,并在交流中共享探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大中型探究课题;实验;猜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2-0078-3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内容较多,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项较大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策略的探究性学习呢?笔者是这样来进行操作的。
1 在情境创设中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在黑板上用酒精画出一个笑脸符号,等待片刻,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物理概念来表述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笑脸消失,这对应着液体的汽化现象。
提出问题:你能列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吗?
学生陈述:洒在地上的水慢慢变干;体育课下课时大家大汗淋漓,在教室里歇了一会儿,身上就变干了;洗过的衣服被晾干……
教师追问:地上洒上水,是晴天干得快,还是阴天干得快?运动之后,怎样让身上的汗水更快变干?洗过的衣服怎样才能更快变干?
学生解释:晴天环境下,地上的水更容易干。运动后,用毛巾擦擦,再用电风扇吹吹很快就干了。洗过的衣服在太阳下暴晒,或是置于通风处,都会加快其变干的速度。
教师再问:上述都是比较温和的汽化现象,更具体些它们属于什么现象?
学生陈述:属于水的蒸发。
教师追问:我们在刚才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中,联系生活实际,探索了加快蒸发的措施。那么系统地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设计思路】 通过实验快速引入对汽化现象的思考,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液体汽化的实例。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列举现象的基础上,指出蒸发现象的存在,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开始思考即将探究的问题: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 在思考讨论中形成猜想
教师预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围绕探究课题进行思考并讨论,鼓励学生用更加科学化的语言来表述猜想。在此過程中,教师积极巡视,并适时地介入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的争论。
教师让各讨论小组陈述自己的讨论成果,并将相关内容整理在黑板上。
(1)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温度影响;
(2)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面积影响;
(3)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风速影响;
(4)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液体类别影响;
(5)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空气流速影响。
教师让学生对比各种说法,并提醒学生注意第3项和第5项内容存在重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从而更加合理地将猜想表述为:
(1)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其温度影响;
(2)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其表面积影响;
(3)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其表面的空气流速影响;
(4)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受液体种类影响。
【设计意图】 初中物理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教师引出探究问题后,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分析,积极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前概念体系,合理建立猜想。同时,也正因为学生猜想的依据大多是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回忆,这必然导致学生的结论是离散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整理,一方面对重复的内容进行归纳,另一方面让语言表达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
3 在师生互动中优化方案
在一系列猜想已经整理出来的前提下,探究活动过渡到实验环节,而这一环节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初中生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才刚刚起步,教师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部署实验计划的重要性。本探究课题涉及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规律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控制变量法的框架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1.结合已有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进一步将各小组划分为4个不同的研究方向,针对不同的验证任务。
任务1:探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任务2:探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任务3:探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
任务4:探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
2.引导学生结合活动单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过程的操作细节,完成活动单的前两项,活动单如图1所示。
3.方案设计汇报和优化,教师鼓励各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其他同学则对该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和改进的建议。
【设计思路】 科学化的实验方案设计是高效完成探究任务的关键,搭建规范而严谨的实验方案能有效避免学生操作的盲目性,推进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这也将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所以教师在安排学生正式进行实验之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鼓励学生将方案在班上展示,从而在相互评价和讨论中完善并优化方案设计。笔者认为,初中生的规范化实验设计能力尚有不足,必须辅以活动单进行引导,而在设计活动单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实验框架的完整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同时在问题设计上,教师要尽量以开放性的问题来呈现,既要具有启发性,同时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4 在实验操作中搜集证据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化分工,使得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防止个别学生游离于实验操作之外。教师还需实时关注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细节,纠正学生操作上不正确的地方。同时,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注重鼓励和启发,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当一系列实验结果呈现出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实验,引导他们在相互争辩和质疑中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进而验证相应的猜想,完成活动单的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完全推向前台,偶尔的提醒也只能点到为止,应该侧重于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甚至争论都将有助于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发展。
5 在交流展示中归纳结论
在学生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分别结合自己的任务进行交流和展示。操作的顺序是,针对每一个子任务,都让对应小组的学生派出代表来阐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结论都不予以评价,而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你认为刚才的分析可靠吗?你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呢?”学生很自然地参与讨论,他们的发言会进一步完善原先学生的结论。最终,多个子任务的结论一一汇总则形成了本课最终的探究结论。
【设计意图】 本课所涉及的探究内容较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每一个探究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预先对探究活动进行任务划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精心完成对应的任务,在汇总过程中实现结论的整合。交流和讨论也将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彼此的阐述中分享完成对应任务的体验,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感悟整个探究过程。
6 在课堂小结中呈现规律
教师将学生的探究结论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以更加规范和科学的语言来表述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相关规律。
【设计意图】 初中生在物理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尚有较大缺失,因此在总结规律的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合理的措辞进行描述。
7 在探究反思中激励成长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段,教师要预留时间,让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探究活动,并鼓励他们交流探究心得。此外,教师也要当场评价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对于探究过程中,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湿度对液体蒸发速度的影响”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 人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因此在课堂最后时段预留反思环节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常态。另外,对于学生普遍没有关注到的湿度因素,教师将其安排成課后探究,这就把探究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在更加自由和开阔的空间进行物理研究。
巧妙的情境创设引入课题,启发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进行猜想,编写活动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并在交流和展示中汇总探究成果,最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反思探究。
参考文献:
[1]骆炳贤.物理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叶谰.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J].物理教学探讨,2004,22(7):1-3.
[4]张连之.如何设计“过程与方法”——新课改进过程中的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6,24(21):27-28.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