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政府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2017-03-15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 365000)

论高校、政府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张静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 365000)

大学生就业往往陷入理想和现实两难的困局中,要想破解困局,需要从学生个体、高校和政府三个层面突围。学生个体要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端正择业心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高校办学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水平,保持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政府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政策帮扶力度,消除政策壁垒,营造自由、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大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大学生择业;高校改革;政府调控

我国的教育早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此时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综合素质的手段,把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在为了满足公民的个人要求以及服务更广泛的社会需要的层面上。大学毕业生如何选择理想的职业目标,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每一位学子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就业,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崭新课题,需要学生个体、高校、政府群策群力,综合引导。

一、做好充分就业准备

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绝大多数学生以及家庭的夙愿。然而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误区却阻碍了择业理想的实现,具体体现在:①一心向往美好的职业前景,却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苦怕累又想拿高的工资,忽视了美好的享受必须建立在艰苦创业的前提上;②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较为普遍,追求背离现实,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较高;③定位不准确,没有全面准确的自我评估,没有搞清楚一个人的职业定位最终归结于他的能力,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往往取决于他自身的潜力;④稳定性差,稍有不顺就辞职跳槽,忽视了人的职业发展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以至于一年换了多个工作还是一事无成。因此,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合作意识、精神),学会生存(即立业、乐业、创业),并形成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终身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持清醒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敬业精神,尽善尽美地完成本职工作,其本质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包含了对公司、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其次,要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只有踏实肯干,勤奋好学,不计个人得失的员工才能对事业有执着追求,才能在工作中攻坚克难,取得成功;再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未来的职场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员工如果善于学习并乐于学习,其职业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舟共济,才能取得整个团队的共赢,任何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都是对团队和谐的破坏;最后,要有准确的自我认识定位,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同时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职业技能,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1〕。

(二)勤奋学习,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操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注意日常的积累,努力考取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上岗证书等,掌握职业岗位必需的所有专业能力。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对有较强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毕业生尤为青睐。为此,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职场道路的光明前景不懈努力。①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参与社团、学生会等组织,锻炼提高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以便能更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②在校期间注意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无论是求职自荐的文字材料还是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交流,都离不开表达这个关键的环节,培养较强的表达能力,其实就是要求表达要准确、鲜明和生动;③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还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生活和事业的顺利与否;④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和职场的客观需要。

总的来说,要找到一份理想职业,大学生必须苦练内功,端正思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地看待“好工作”,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调整求职与发展预期。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夯实岗位专业能力,强化关键通用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二、加大高校改革力度

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受市场主导支配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的强度与日俱增。这些竞争,一部分是毕业生应聘时临场发挥的技巧,但核心和根本还是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毕业生优良的素质和过硬的能力来自哪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是来源于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环境和办学水平。高校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用现代化的人才观来全面要求和培养学生〔2〕。

通过调查问卷和录音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男性泰国学生在致歉时使用诸如“非常”、“十分”、“真是”、“实在”等加强自己感情色彩的程度副词共28次,而女性泰国学生使用这些词语共57次。这就可以说明女生更喜欢使用程度强的用语来加强自己的感情色彩。而男生大多是在向对方表达否定性评价的时候,使用上面这些程度较重的词语。

(一)调整专业设置,提高高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市场经济环境下,自主择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互相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高校是“工厂”,而学生成为了“产品”,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质量有没有保障,只有经过市场和社会的检验才能证明。因此,高校办学一定要突出风格,显示亮点,摆脱“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特点的人才类型。要根据办学宗旨适时进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贴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扩大专业的多样性,加强基础教育,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强原有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力度,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多开设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选修课程,如商业礼仪课程、公关口语交流等,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制度模式,拓宽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口径,向第二第三专业学科扩展,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砝码,缩短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过程,帮助学生职业理想的实现。

(二)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

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人才需求逐渐朝着专业化、专门化的趋势发展,高校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邀请用人单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还可以把一些专业性要求很强、适用面却很窄的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直接挂钩,积极推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机会,甚至可以由企业承担部分培养费用,这样既赢得劳动力市场的优先权,更降低了这些专用性职员的失业概率并有助于教学相长,提高了办学成效。高校还要积极与企业洽谈合作,建立尽可能多的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以课程化、制度化的形式安排社会实践、见习和外出调研等活动,通常可以在大四甚至大三的时候就安排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阶段性教学实训,通过教学实训这样的“预就业”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以及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从而把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有效融合起来。

(三)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自高校扩招以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大量的毕业生想要顺利择业实现就业梦想,就意味着要和众多的同样高学历、高素质的劳动者同场竞技,共同竞争,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态势教育,加大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宣传力度,使他们不仅仅是感性地认识到就业的困难,更要提供生动详实的数据和理论解读使他们在理性认识上也同样得到验证,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环境认知。其次,高校要着重进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倡导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的深层价值,从而转变他们狭隘的“地区”“行业”“专业”的就业理念,树立崇高的、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相适应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价值中彰显人生的崇高价值。加大对“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服务欠发达地区”等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大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到西部、基层等国家急需的地方工作。再次,高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就业专题讲座、面试模拟训练等,通过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择业的主动性,提高就业的能力和技巧,对确定的合理的就业目标就要把握时机,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取得成功。最后,从低年级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讨论会、竞赛等活动,增加学生个体的参与率和积极性,并通过行业专家的个性化点评、个体辅导等形式,丰富职业指导的内涵,提高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成效。同时,高校要注重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启动以创业促就业的新型就业模式。要大力宣讲国家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传授创业知识、启发创业思维、鼓励学生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条件、能力和市场后理性创业,最终实现以创业带动他人就业的良好愿景〔3〕。

(四)建立配套的心理咨询服务,养成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重要条件。但在现实求职中,很多毕业生经常出现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不是自我感觉太好,自命不凡、盲目乐观,就是过于自卑、妄自菲薄、消极倦怠。这些负面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职业选择失败的一大原因。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端正的求职态度,负责的处事原则,是客观认识自己,实现理性择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强自身能力,更好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开展就业心理咨询辅导,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愿与动机,及时排除和减少毕业生择业时遇到的不良心理困扰和情绪反应,增强心理抗挫力和压力承受力,引导毕业生用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利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进行心理测验和社会适应能力检测,使毕业生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扬长避短,激发潜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科学合理的人职匹配〔4〕。

(五)信息服务与就业法规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守信维权意识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管理机构应该根据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各种渠道收集、审核、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搭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①“走出去、引进来”,编印当年毕业生资源档案,去用人单位派发宣传,直接搜集需求信息;②在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做好毕业生供求信息的收集、过滤、汇总,义务为毕业生进行就职辅导、创业培训等服务;③积极构建国家、地方和高校的三级联网模式,实现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的信息联通、资源联动,使毕业生就业服务规范化、现代化和一体化;④加快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向他们寄发需求信息征集函,建设校园网络数据库,逐步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和“校友信息库”;⑤在举办校园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的前提下,发挥数据库优势,尽可能多地召开网上招聘会,充分利用广泛的校园网络覆盖率和网络快捷低廉的信息传导特点,第一时间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招聘信息,提高招聘会的质量和成效;⑥启动全员育人导师制度,调动专业老师共同做好择业信息的收集和分类,积极推荐学生到适合个人发展的岗位上,并及时收集总结学生择业中的思想动态,为学校下一步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针对一些非法的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经常以高薪诱骗涉世未深、求职心切的大学生所设的求职陷阱,高校应该进行一定的就业法律法规的宣讲:《劳动法》及相关法律的重要规定、签订劳动合同遵循的原则和形式,警惕劳动合同中的侵权条款、劳动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等,大学生自己要学会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择业道路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三、强化政府调控职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衡量一个国家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治国水平的依据。国际社会通常把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收支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以及提高就业一起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如果大量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生活来源便无从谈起,时间久了就会被社会边缘化,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不稳定因素。这使得我国政府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社会责任。政府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创业投资的环境,鼓励、扶持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一)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消除政策壁垒

毕业生择业时通常愿意留在城市里谋求薪酬高、工作固定、社会保障完备的职业,而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他们抱着“非马不骑”的心理,甚至宁愿暂时性失业,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劳动力市场求职。要想解决这种宁缺毋滥,自愿失业的矛盾,根本上还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拉近城乡差距,模糊城乡区别。因此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化体制改革,破除政策性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减弱户口对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牵制,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健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选择思路。

(二)制定政策,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政府要加大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帮扶力度,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体系。第一,健全大学生扶持制度,设立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他们去基层、去乡镇、去西部、去非公有制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第二,健全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政府向确实存在着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直接有效的就业援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第三,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对一时找不到工作,同时又适用社会保险条例的困难毕业生简化程序,“应保尽保”,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并通过公共培训机构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便于他们早日上岗;第四,健全大学生失业预警制度,政府要及时掌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做好统计引导工作,为就业调控政策的出台提供现实数据。

(三)政府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自由竞争

政府要着力培育和完善就业市场的建设,不断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导向作用。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控力度,积极创建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的供需选择、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不断建立健全就业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择业、招聘、签订劳动合同等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塑造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良性环境,保证高校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要赋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高校面向劳动力市场,评估设置自身专业,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匹配程度。这样促进了大学之间自由、平等的竞争市场的形成,增强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和互动,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四)政府要制定创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政府是制定创业政策,扶持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主要力量和重要主体。政府必须大力宣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创设能够成功创业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人们意识到创业其实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不错的职业选择。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励人们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活动:①政府通过创业知识的宣传和典型角色的树立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社会创业风气的营造,点燃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可以设立一些政府奖项以鼓励大学生的个人创业行为;②政府可以制定制度和正式立法等方式,简化对初创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立的企业的申报成立手续,降低企业创立门槛,加大帮扶和资助力度,减少企业的行政负担;③政府开设相关的培训机构和创业指导窗口,进行多层次的创业教育,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增强新建企业的生存概率和活力〔5〕。

〔1〕李志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局与双向突围〔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1):72-76.

〔2〕陈宁春,谢洁.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4(11):92-94.

〔3〕吴迪.新时期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1-3.

〔4〕张品.从大学生择业观念透视当下高校教育中的缺失〔J〕.理论与现代化,2007(3):114-116.

〔5〕何艳玲,高芸,王蒴,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07-111.

On the Role Defini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Zhang Jing
(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0,China)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tends to fall into the dilemma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It needs to be broken from three aspects:the individual stud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government.Students need to prepare for employment,remain in good mental statue,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individuals;universities need to take market into consideration,adjust the degree programs,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with the guidance of employment and reform to keep students'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mployment;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job market,intensify policy assistance,eliminate the policy barriers,create a free,fair and open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o promote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encourage and support college students to start up a busines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government regulation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1.023

G647

A

2096-2266(2017)01-0108-05

(责任编辑 党红梅)

2016-09-26

2016-11-05

张静,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