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2017-03-15
(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郭珍磊,尹晓娟
(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高校贫困生是社会上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让贫困生共享改革的成果,提升贫困生的获得感是人们需要关注的问题。阐述获得感的内涵和意义,探讨影响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主客观因素,提出通过完善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锻造积极向上人格特质、提升人际关系水平、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等策略,从而提升贫困生的获得感。
高校贫困生;获得感;幸福感;情绪体验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更多普通家庭的子女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有机会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但不同地区、家庭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许多寒门子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挣脱了命运的“枷锁”进入了高校,但昂贵的学杂费成为了摆在困难家庭面前的一道难题,逐渐在高校中形成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并且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近些年来人们对贫困生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如何让高校贫困生共享改革的红利,提升获得感,成为了衡量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含金量的标准之一。
一、获得感及其价值意义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科学统筹改革的各项任务,拿出一批含金量高的改革方案,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1〕,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由此“获得感”一词迅速在社会中流行开来,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讨论的暖心热词。
(一)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取得;得到”,根据获得的来源可将获得分为具体的获得和抽象的获得。“获得感”主要是指个体在获取某种利益之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感受,是一种满足和幸福的积极情绪体验,而这种感受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获得基础之上。
获得感分为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主观感受,其中物质层面上的获得感为“具象的获得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获得感为“抽象的获得感”,前者是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上产生的感受,同时也是衡量改革含金量的硬指标,而后者需要个体进行心理调试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感受。获得感既有有形的物质得到体验,也有无形的感官得到体验。
(二)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区别与联系
获得感不同于幸福感,但又与幸福感紧密相连。获得感强调实在的物质“得到”,获得感的提出使人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性,同时获得感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获得感要让人们在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精神层面又让人们有理想和追求,活得更体面、有尊严,能够享受同等的权利。
相比于获得感,幸福感强调的是个人以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估,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目前尚无科学准确的指标方法衡量幸福感。获得感贴近民生,符合民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更加充实,人们在共享改革红利的条件下获得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幸福感。目前,获得感的使用范围正趋向固化,多用作指人们在共享改革成果后所产生的幸福感。
(三)获得感的价值意义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获得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增进人民福祉,共圆中国梦。同时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硬指标,改革方案的好坏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标尺,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
强调获得感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诉求。获得感包含着“给”与“得”的辩证关系,人们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为激发市场活力、拉动需求提高消费增长提供了机遇,从而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影响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因素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在教育领域高校的贫困生如何才能更好享受改革的红利,提升获得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贫困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内部因素影响。贫困生的获得感既来自于利益的获取,也源于个人的奉献。
(一)自尊水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都有尊重需求,尊重需要的满足能增进个体的自信心,使个体体验到存在的价值意义。自尊水平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高自尊的个体行为多表现为自信、开朗、乐观;低自尊的个体在生活中行为多表现为胆怯、懦弱、自卑、消极、悲观。研究表明,贫穷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贫困个体的自尊水平低于非贫困个体。高校贫困生的自尊水平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贫困生的自尊水平明显比非贫困生的自尊水平低。经济上的贫穷影响着贫困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获得了国家的资助,经济上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贫困生的自尊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低自尊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心理,据调查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着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2〕。较低的自尊水平使得贫困生负面情绪体验大于积极情绪体验,因而获得感很低。
(二)人格特质
不同人格特质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获得的情绪体验也不同。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分别是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依据人格模型分析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在外倾性上,贫困生由于经济状况差,受大学里奢侈攀比等不良现象的影响,却困于囊中羞涩,而内心深处又期望融入非贫困生群体,面对经济上的困扰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外倾性比非贫困生低;在神经质上,贫困生由于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焦虑状态,消极情绪体验明显多于非贫困生,情绪的稳定性差;在精神质上,贫困生的精神质特征比非贫困生显著突出,表现为冷酷无情、孤独、行为怪异、仇视等特征。贫困生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在具体事务中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比非贫困生低,因此获得感不强。
(三)人际关系水平
人际关系水平影响着贫困生的获得感体验,不同人际关系水平的贫困生获得感受程度不一样。人际关系水平高的贫困生,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沟通,主动交往的积极性高,在社交活动中结交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容易得到来自朋辈的认可和关爱,因此积极的情绪体验多,获得感强;人际关系水平低的贫困生,性格偏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虽然可能内心有意愿同他人沟通,但缺乏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一旦交流出现障碍,受挫感会进一步降低他们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交际障碍,产生较高的疏离感,因此消极的情绪体验高于积极的情绪体验,导致获得感不强。
(四)归因倾向
归因倾向分为内部归因倾向和外部归因倾向,不同归因倾向者面对行为结果的处理方式不同,内部归因者往往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外部归因者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归因倾向的不同影响着贫困生的获得感,选择内部归因并积极地应对学习生活中挑战的贫困生获得感明显要高于选择外部归因消极面对困难的贫困生。同样是面对家庭经济的贫困状况,内部归因倾向的贫困生将此看作学习和生活的前进动力,并没有将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归结为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获得感强烈;外部归因倾向的贫困生将家庭的贫困看作是学习生活中的绊脚石,认为所有的挫折和失败皆源于家庭经济情况差,缺乏自省意识,没有奋斗目标,消极的情绪体验较多,获得感不强。
(五)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来自于父母、亲朋、老师、同学等给予的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是个人在社会上得到关注和认可的重要表现。受到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个体拥有较高的获得感,贫困生的获得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生活的满足感越充分,积极的情绪体验就越多,获得感就会越强烈。尤其是在高校中,贫困生受到老师和同学言行上的关爱之后,能够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产生积极的情绪,身心的满足感得以提升。
三、提升贫困生获得感的策略
存在决定意识,客观上得到的物质越多,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就越深,获得感就越强烈。通过客观因素的改善来提高贫困生的获得感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客观因素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对贫困生的影响也是短暂的。提高贫困生的获得感还需要从主观方面着手,贫困生个人要努力调节好心理状态,积极乐观、胸怀理想,通过勤奋求知改变命运,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更体面。
(一)完善落实资助政策,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物质层面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是提升贫困生获得感的基础和前提。为切实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例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通过完善资助政策,解除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切实让贫困生感受到国家资助政策带来的利好之处,提升学习发展的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加获得感。
此外,高校可以积极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物质报酬,从而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经实践研究发现,贫困生通过个人劳动获得经济上的奖励比直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激励作用要强,前者是主动的获得,因此积极的情绪体验强烈,而后者是被动的接受,积极情绪体验短暂且弱小,前者带来的获得感要高于后者。高校同样可以向企业、校友等募集资金设立特殊奖学金,用于对勤奋求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贫困生给予奖励,增进社会支持。
(二)重视人格塑造,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会有着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勇敢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攻克挫折和困境〔3〕。大学阶段是贫困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特质尚未定型,积极乐观、外倾、内控特质的人获得感明显高于消极悲观、内倾、外控的人。乐观向上的人对所处的环境以及行为的结果持积极的态度,能够恰当地处理面临的生活困境,对生活目标抱有很好的期望并充满自信心去获得良好的结果。外倾性的人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内控者善于从自身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并加以总结思考,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重视贫困生人格的塑造,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磨砺意志品质,提升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经研究发现,贫困生群体中积极乐观、性格外向、善于总结反思的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获得感要比消极悲观、性格内向的贫困生强烈。
(三)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升人际关系水平
贫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出对人际关系很敏感、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人际交往趋于被动等现象,容易形成自身的孤独感〔4〕,同时马斯洛认为个体都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渴望得到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和照顾,由于一些贫困生内心存在孤独与自卑,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良,而内心深处又渴望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这种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对于人际关系的需求显得更为强烈。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水平的提升是增进贫困生获得感的重要策略。
贫困生要想提升人际关系水平首先就需要去“标签”,放下贫困生的标签身份,克服内心自卑与胆怯,树立交际自信,以一名普通大学生的身份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降低与他人的疏离感,让更多的人了解你、认可你、接纳你,在交流中获得自我。同时,老师和非贫困生也要去“标签”,不能因为家庭贫困而对他们另眼相待,无形中贴上贫困生的“标签”,反而需要关心、靠近、尊重、保护他们。高校需要搭建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创造条件主动地与贫困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同窗情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温暖,提升获得感。每年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走访贫困生”活动,加强与贫困生交流与沟通,这也是提升贫困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贫困生家庭的实地走访,一方面了解贫困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另一方面也会让贫困生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四)勤奋求知,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
在大学生活中,学习始终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其中学习成绩是否优异对个人自信心和满足感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获得感,而学习成绩对贫困生获得感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某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获得奖学金情况的随机访谈中发现,获得奖学金的贫困生自信心和满足感明显要高于其他未获奖的贫困生。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成绩优秀,不仅能够在物质层面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校内奖学金,缓解经济上的压力,还能在精神层面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有利于增强个人的信心和生活满意程度,因此,学习成绩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获得感。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因而必须通过努力求知,励志成才,才能改变个人命运。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带来的满足感,弥补家庭因素造成的自信心缺失,从而增强获得感。
(五)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人格特质、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都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中得以体现。提升贫困生的获得感,首先,高校需要努力改善校园环境,提高软件和硬件实力,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提升贫困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使贫困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辅导员和班干部的作用。心理咨询老师要对贫困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困境与挑战;辅导员是贫困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进行重点关注,进行动态化、常态化的管理,经常找贫困生谈心谈话,鼓励他们通过勤奋求知改变命运,让人文关怀深入到贫困生的内心深处;班干部应担负起责任,主动走近贫困生,理解和帮助他们并建立起良好的同窗友谊。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贫困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发挥个人的价值,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从而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高校应积极搭建青年志愿服务平台,鼓励贫困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从而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获得感。
总之,提升高校贫困生获得感需要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和贫困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个人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因此贫困生在求学期间需要努力增加获得感的客观体验,保持积极的情绪。随着国家的改革深入发展,民族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幸福感逐渐增强,高校贫困生的获得感水平同样会得到提升。
〔1〕习近平.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
〔2〕吴滇,郭宪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81-83.
〔3〕胡佳新,蒋明宏.积极人格特质:当代大学生逆境生存的“抗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2):36-38.
〔4〕桑海云,强冬梅,咸大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109-110.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Sense of Gain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o Zhenlei,Yin Xiaojuan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Anhui 233000,China)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a special group who can not be ignored.So how to help these poor students benefit from the reform and improve their sense of gain are the problems that call for attention.Focusing on the sense of gai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nd provides the strategies: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subsidy policy,exercising 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improv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campus environment for elevating poor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gain.
poor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gain;sense of happiness;emotional experience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1.017
B844.2
A
2096-2266(2017)01-0078-05
(责任编辑 杨朝霞)
蚌埠医学院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BYKY16133sk)
2016-08-02
2016-11-02
郭珍磊,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