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7-03-15黄焜
黄 焜
(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 眉山 620800)
对行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黄 焜
(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 眉山 620800)
目的:研究对进行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彭山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进行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情况。根据这40例患者病情的轻重,使用不同的抗凝溶栓疗法对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这40例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这4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治疗成功,有8例患者治疗失败,治疗的成功率为80%。其中,低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为100%,中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为91.7%,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为30%。结论:对进行外科手术后并发低危型、中危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好,对并发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不佳。
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抗凝溶栓治疗
肺栓塞是指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使肺循环出现障碍,导致患者发生呼吸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此病是进行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此病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主要方法。为了进一步研究此疗法的效果,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彭山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这40例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2008年版)规定的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标准;2)病情均经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肺部CT检查和肺部MRI检查得到确诊;3)近期进行过外科手术;4)在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发热、咳血、呼吸困难、咳嗽、发绀、肺部啰音、心率加快、肺动脉高压等症状及体征;5)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这40例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患有原发性急性肺栓塞;2)患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3)存在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4)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在这40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22例;其年龄在3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7.8)岁;其从发病至病情得到确诊的时间均在3周以内,其中从发病至病情得到确诊的时间在2周以内的患者有29例,从发病至病情得到确诊的时间在2~3周的患者有11例。他们中有进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18例,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例,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4例,进行肿瘤手术的患者5例,进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3例;其中有存在低血压的患者12例,存在发热的患者13例,存在咳血的患者5例,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12例,存在咳嗽的患者13例,存在发绀的患者28例,存在肺部啰音的患者20例,存在心率加快的患者18例,存在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1例;其中有低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18例,中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12例,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10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这40例患者病情的轻重,使用不同的抗凝溶栓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其中,对于低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190)+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123)对其进行治疗。低分子肝素的用法为:取10 ml的低分子肝素,将其加入到100 ml的生理盐水中,用此药液为患者静脉滴注,每12小时用药1次。华法林的用法为:口服,10 mg/次,连续用药3天。需要注意的是,在低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期间,临床医生应密切监测其PT-INR的变化情况,以确保其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对于中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其病情若较为稳定,可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对其进行治疗,这两种药物的用法同上。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若其无使用尿激酶的禁忌证,可使用尿激酶(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10003)对其进行治疗。尿激酶的用法为:取8 U的尿激酶,将其加入到100 ml的生理盐水中,用此药液为患者静脉滴注,每12小时用药1次。对于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若其存在使用尿激酶的禁忌证,可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对其进行治疗,这两种药物的用法同上;若其不存在使用尿激酶的禁忌证,可使用尿激酶对其进行局部介入治疗[2]。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这40例患者治疗的效果。疗效评定标准:1)治疗成功:经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无生命危险。2)治疗失败:经治疗,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这4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治疗成功,有8例患者治疗失败,其治疗的成功率为80%。其中,18例低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全部治疗成功,其治疗的成功率为100%;12例中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有11例患者治疗成功,有1例患者治疗失败,其治疗的成功率为91.7%;10例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有3例患者治疗成功,7例患者治疗失败,其治疗的成功率为30%。低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和中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均明显高于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是进行外科手术患者危险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合并急性肺栓塞的原因较复杂,可能与其术后出现高凝血状态和长时间卧床有关。由于急性肺栓塞的致死率较高,因此,临床上应对进行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以确保其生命安全[3-4]。
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肺栓塞的常用方法[5]。目前,临床上在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时,使用的药物主要为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尿激酶。其中,低分子肝素是一种由普通肝素解聚制成的分子量较低的肝素。该药对凝血酶和凝血活性因子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可起到抗凝的作用。华法林属于香豆素类抗凝剂。此药具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抑制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故具有抗凝和溶栓的作用。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液中分离出的一种酶蛋白。该药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纤溶酶原催化裂解成纤溶酶,故具有溶栓的作用[6]。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40例进行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结果显示,这40例患者治疗的成功率高达80%,而且其中低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和中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均明显高于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这说明,对进行外科手术后并发低危型、中危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好,对并发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不佳。故临床上应在对此型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其他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以提高其治疗的成功率。
[1]高丽,孙德俊,马国强,等.外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23例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12):67-70.
[2]刘锐,沈倩云,刘小孙,等.胃癌术后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11):1279-1281.
[3]王宏,魏洁,翟林敏,等.腹部手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和风险防范[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6,31(6):114-114.
[4]郭方明.心血管介入术后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9):98-99.
[5]李畅,李琳,林轶静,等.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栓塞2例诊治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1):2123-2124.
[6]王燕,牛侨,李雪琴,等.急性肺栓塞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47-48.
R563.5
B
2095-7629-(2017)15-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