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7-03-15张立滨
张立滨
摘 要:文章概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与变化,研究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目标,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并介绍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的构成与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126-03
在创新融合、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产生、传播与加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也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组织和信息服务机构,需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用户的信息需求差异,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各类信息服务,探索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实现路径,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1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1.1 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1989年,美国ALA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在其发布的报告中将信息素养解释为是能够识别、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信息素养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标准,包括信息技术、社会责任等,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素养理念得到不断延伸,涉及信息伦理、技能、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互联网+”时代以智能化、泛在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为人们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求人们具备与之相应的信息素养,具备信息获取、交流与利用能力,而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
1.2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不同行业的融合,增加了信息资源的类型与数量,也使信息资源的构成与传播方式更加复杂,面对繁杂的信息人们往往无法有效识别、分析和利用,这就要求人们提升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担负着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能。“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不再只是通过课堂学习、讲座等形式使用户获得信息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类数据挖掘与信息管理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更加多元化,不仅有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还有在其他行业融合链上的网络用户,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1.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变化
国务院在2015年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大智力建设力度,通过整合智力资源和联合培训的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图书馆也改变了传统的讲座、选修课等教学模式,变为利用已有资源和基础设施,以智力建设的方式拓展教育途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信息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利用各种多媒体工具主动获取资源,甚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2],很多信息用户不仅可以利用博客等网络平台制作和编译信息,同时对不良信息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用户的独立思考研究及问题处理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即时性,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2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目标
2.1 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
“互联网+”时代用户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提高对信息检索、识别和利用的兴趣,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的新变化。因此,培养信息意識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职业的用户获取的信息存在差异,并且信息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只有在学习、工作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引导用户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向其灌输信息资源理念,树立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3],并根据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方式,提升用户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提高用户的信息技能
随着信息传播载体的日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及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引进各种现代化设施及构建基于移动网络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了解信息环境的结构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递提供便利;举办信息检索专题讲座、信息知识培训等活动,指导用户掌握各类信息技术,使其熟悉在线信息检索的常见工具和基本渠道,提高其准确检索、识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用户了解不同学科信息之间的差异,掌握特殊信息资源(如知识专利、技术报告、教学文稿等)的检索技巧。
2.3 增强用户的信息利用能力
高校图书馆只有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提高用户的信息利用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信息利用能力包括信息处理、交流、组织及评价能力等,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需求目标、文化背景等差异,向其介绍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使其准确地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得信息;提高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评价能力,使其能够批判性地利用各类信息,结合信息组织的逻辑知识体系,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掌握信息查找、加工的线性过程,并对检索的每一步决策进行客观描述,掌握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策略转换方法,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吸收利用[4]。
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应该坚持用户本位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用户的学习积极性。“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制定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开设包括讲座、网络课程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环节,针对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制定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及评价工作,不同专业的教师各司其职,通过合作式学习提高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兴趣,指导其掌握正确的信息获取技能。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图书馆员应与教学人员及相关机构密切配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用户创造协作学习环境(见图1)。
3.2 利用新媒介开展移动在线教育
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媒介工具的应用,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便捷,方便其开展移动在线信息素养教育[5]。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采用在线信息交流的方式,了解用户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资源导航等相关服务,提高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构建移动图书馆的方式,使用户利用手机可以随时访问图书馆资源,快速获取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或者综合应用PowerPoint、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由图书馆员与教师联合制作教学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通学科博客,由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并且及时发布学术讲座、课程通知等信息,不但发挥了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
3.3 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将信息知识嵌入用户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这种方式可以使图书馆员近距离接触课堂,并且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图书馆员的交流了解用户需求,完善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另外,图书馆员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平台等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利用QQ、微信等平台与用户进行交互,通过发表日志、分享信息以及设计公共主页等方式,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素养教育资料,帮助其解决如何利用信息资源的问题。如:长江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QQ群吸引用户加入信息咨询服务,主动为其解答有关信息资源检索、数据库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信息素养教育效果。
4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知识体系,建设由信息资源层、功能模块、技术支持、用户界面构成的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对图书馆的技术、服务、专业人员的高效整合,全面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率,还可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见图2)。
4.1 信息资源
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其中包括馆藏资源、专业学科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等[6]。信息资源有视频、图片、纸质文档等形式,均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方便用户了解信息检索与处理方法,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信息资源的内容有学术资源、课程资源、技能培训资源等,其中学术资源及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在线检索功能免费获取,这些资源对拓宽用户视野,提高其信息素养大有裨益;技能培训资源主要是与信息检索、加工、评价相关的内容,如数据库使用指南、馆际文献互借方法等。
4.2 技术支持
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层主要应用JSP(Java Server Pages)、JDBC(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等技术将信息资源融入系统各个结构,保障网络平台的有序运作。其中JDBC技术能够统一数据库存储格式,采用网络中间服务器调用数据信息,无须引入数据驱动程序,保持了不同类型数据库的独立性;JSP引擎帮助设计者开发动态网页,通过嵌入Java网页代码和编译字节码执行指令[7]。用户向平台发出请求指令后,系统首先根据网页配置文件调用JSP页面,然后再对请求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访问平台信息资源库,在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获得優化结果,最后以HTTP协议的方式将结果返回用户界面。
4.3 功能模块
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有信息源选择、检索技术、课程管理等,可以提供丰富的文本编辑界面,方便教师编辑、上传和管理课程内容,全面分析用户信息需求,指导用户选择适合的课程资源,帮助用户掌握必要的信息检索利用技术。如:信息源选择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导航、学科门户、搜索引擎等常规工具,方便用户灵活变换检索方式,学会准确辨别信息,提高对信息资源的识别及评价能力,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在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入在线测试、单元小结等栏目,方便用户对教学内容进行客观评价,最终达到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目的。
5 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是21世纪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是公众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掌握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变化,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发挥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的优势,协同合作、信息共享,增进与用户的情感交流,帮助其提高信息资源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益民,胡雅凌.开设“大学图书馆利用”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图书情报工作,2015(S1):226-228.
[2]葛传兴.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71-172.
[3]王国英,张苏,张澎,等.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41-43.
[4]田静,李轩.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优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5):41-42.
[5]李娅,韩长志.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评价标准研究进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117-120.
[6]郝媛玲,沈婷婷.数据素养及其培养机制的构建与策略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58-63.
[7]高元先,朱丽.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大学生信息素养差距的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8):27-29.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