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017-03-15邬德勇
邬德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进一步弘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通过总结和发现某种生活经验蕴含的数学原理。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实践经验,发现数学中的已知定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简单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多策并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课堂上的知识就行,没有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教学主题不明确造成的结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和目标,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开展学习,并在学习中领会合作、创新、求真求实、独立自主等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懂得道理,让学生从内而外的喜欢上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另外,教师要告诉学生,自主学习是自我实现的捷径,是自律的表现,只有走出被动学习的泥沼,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并从自主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习的效率因学生而定。学习是学生自愿的事,教师无法代替,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放手让学生自行感受事物,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习到事物的真理。
其次,教师要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就要先肯定学生的独立性,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学情和思想认知的发展规律。
最后,每位学生都有独立的需求。学生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争取自我的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位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只有自己做到,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使教师明确要教给学生哪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康健教授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需求,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需要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不然生存就要受到严峻的挑战,这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先让学生自学,发现知识点中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然后根据剩下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剩下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教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规律,独立自主地总结,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善于总结、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设置课程目标时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促使学生领会数学学科的现实意义,产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另外,教师要重视塑造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共同性,对于张扬个性的人缺乏应有的宽容,对于孩子,更不能用相同的模式来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从长远出发,从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数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备课,强化课后练习,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情境,使学生有时间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高塘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