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2017-03-15陈娟虹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寓言庄子

陈娟虹

摘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这些寓言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寄理于寓,借寓言理;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也正因为如此,《庄子》寓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和后世小说的产生;此外,还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司马迁记载: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底率寓言也。”[1]庄子自己也说:“寓言十九,籍外论之。”可见其书可以说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试作分析。

一、《庄子》寓言的艺术价值

(一)意出尘外,想象奇特

《庄子》寓言表现了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可謂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6]《秋水》篇中“望洋兴叹”的故事,写在秋水上涨时节,大大小小的河流奔腾跳跃汇入黄河, 使黄河更加宽广,气势更加雄伟,它波涛汹涌,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作者从黄河写到大海, 写得混混茫茫,形成了开阔而壮观的境界, 这种高超的艺术境界, 正是得力于作者那丰富想象力表现出来的。

《庄子·应帝王》篇中,“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最能表现庄子那奇特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作者凭空撰出倏、忽、浑沌三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怪诞之人, 通过这三个怪诞之人的故事, 来阐发“无为”的深刻哲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很少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大都是作者通过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庄子为了表达他的“无己”、“忘物”的思想,创造出了绝对自由的“神人”和“至人”。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神人”形象,他“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 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在《达生》篇里,庄子又创造了一个“至人”, 他能“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而且能使“天下平均,无攻伐之乱,无杀戮之刑”。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神人”、“至人”是理想化的人物, 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存在的。在庄子所创造的人物中, 除了“神人”、“至人”这一类超尘脱俗的虚构的理想人物外,还有一些千奇百怪, 面目奇特的人。《德充符》篇就是其代表。在此庄子精心为我们创造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支离无唇五个不同的身残丑陋的怪人。而且这五个人物都写得维妙维肖,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二)寄理与寓,借寓言理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奥玄妙,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庄子采用了“寄理与寓,借寓言理”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用生动形象的寓言表达出来。而这样既能够被人理解,又容易被人接受。

在《庄子·秋水》篇中,有一则“濠梁之上”的寓言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从这则寓言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表现了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它以寓言的形式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问题,以及认识主体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7]这一哲学思想本是晦涩难懂的,抽象至极的,但庄子却通过想象,把其深奥的哲学思想用寓言表现出来,即形象生动,又使人易于理解。

在《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泽雉不蕲樊中”的寓言故事,寓言说道: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作者借助这则寓言故事,意在说明养生不应该因追求物欲的享受,而付出自由代价的道理。通过以上寓言,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善于把哲学思想化为寓言故事的,他通过寓言故事,将抽象的思想哲理与形象的理想境界完美的结合起来,使深邃的哲理中洋溢着生动的情趣,使寓言成为哲理的依附。

(三)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庄子寓言主要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来阐发其哲理思想的。所以, 丰富而生动的形象是庄子寓言的又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庄子善于通过细致的描写, 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如在《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寓言中,庄子通过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解牛技术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同时, 庄子还细致地描写了庖丁遇到一些筋骨交错的地方时的谨慎小心及迎刃而解时的神态,而且这些刻画都很细致生动。“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时, 庖丁则“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至此, 庖丁的形象、神态, 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庄子寓言的生动形象及丰富多彩与庄子那丰富的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在《盗跖》篇中, 庄子通过人物对话, 生动地刻划出了盗跖和孔子的形象。文中开始写孔子去见盗跖,谒者传报, 跖闻之大怒,斥责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摇唇鼓舌,擅生事非”、“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 愿望履幕下。”跖说:“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下面, 除了孔子的一段话外,全是跖指斥孔子的,跖的语言尖锐犀利,把一个虽名为盗跖,却通达世事,无所顾忌,强悍豪放的盗跖形象,生动地刻划出来。作者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人物行动,神态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了近乎完整的人物形象,且故事有头有尾, 带有传奇色彩, 颇具后世小说的雏形,从短篇小说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写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庄子寓言的重要的美学价值之一。

(四)别具一格的独立性

对《庄子》寓言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庄子》寓言并不是只能彼此依附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一个问题或一种思想,而是每个寓言都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在《庄子》全书中,任何一个寓言都可以从整篇文章中独立出来,自成一文,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同时,这种独立性又丝毫不会破坏作者的创作原意以及全文的整体效果,而这一点,也是庄子寓言区别于其他作家寓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庄子的开篇之作《逍遥游》,整篇文章中有“鲲鹏”的寓言,有“蜩、学鸠讥笑大鹏”的故事,有“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有“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有“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的故事等等,都是有形象,有事件,可以独立成篇的寓言。在《养生主》一文中,从“缘督以为经”的主旨出发,通过“庖丁解牛”、“右师单足”、“泽雉不蕲樊中”、“秦失吊聃”等故事说明养生之道。首先,他从“庖丁解牛”的故事揭示养生的奥妙所在,认为养生应该像宰牛一样要善于摸索规律,要顺应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紧接着,庄子用“右师单足”的故事讲述了形残心安、安命忘忧的生活态度。紧跟其后,他又用了“泽雉不蕲樊中”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了养生只有知足忘欲,才能达到身心愉悦、精神自由的境界。最后,庄子用了“秦失吊聃”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主旨。文章最后,庄子安排了“薪尽火传”的比喻,以此总结全文,四个看来毫不相干的寓言故事,庄子却能根据它们与文章主旨,将其串联起来,使之与文章相通,为全文服务,而且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但是,如果将这些寓言分割开来,它们又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能够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独立性也成为庄子寓言显著的一艺术特色。

二、《庄子》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寓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自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作家几乎都受到他的影响。郭沫若认为“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闻一多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一)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和后世小说的产生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可谓是最善于把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加以运用的。在他的笔下,寓言不仅仅是说理的辅助工具,也具有独立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他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如唐代韩愈的《马说》、《龙说》,柳宗元的《三戒》,明代刘基的《郁离子》等,使寓言逐步脱离论说文、史传文而独立成体,更为重要的是,先秦寓言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庄子》寓言中关于混沌、黄帝、广成子等的刻画,都采用了神话的题材,其变幻莫测的想象与夸张,也与古代神话风格相似,但它又发展了神话的简单形式,其寓言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有对话,有细节,直接影响了后世小说的产生。《庄子》中许多寓言记述或者虚构了鬼怪异事,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之一。《庄子》中“鼓盆而歌”寓言故事,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被发挥成《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庄周梦蝶”、“髑髅见梦”等也被后人演变为《三勘蝴蝶梦》、《大劈棺》等戏剧。[8]

(二)《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其次,《庄子》寓言,篇幅短小,形象生动,增加了寓言趣味性与生动性。《庄子》寓言启发了后来人,使寓言故事逐渐演变为儿童文学,并且深受儿童喜爱。同时《庄子》寓言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这些寓言吸取了民间口语,在经庄子加以提炼升华,成为铿锵有声,富有生動的语言,这些词语典故在古代诗文中使用,形成了意境深远典雅古朴的中国风格,如“不龟药”,则被宋朝黄庭坚化用“收的千金不龟药,短裙漂洗暮江寒”。“目无全牛”则被李白化用为“长桑晚洞视,五载无全牛。”《庄子》寓言为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2124.

[2]陈引驰.庄子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15.

[4]于丹.于丹《庄子》心得[M].2007.49.

[5]符国栋.庄子哲学的天籁[M].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3.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寓言庄子
时装寓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