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拉纪念馆资助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原因分析

2017-03-15姜士彬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芝加哥大学

摘 要20世纪初,劳拉·斯普尔曼·洛克菲勒纪念馆成立,并开始了对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资助活动,进而促进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崛起。本文主要从基金会内部资助政策成型和外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民间资本对科学研究资助政策的确立过程。

【关键词】劳拉纪念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研究;原因分析

1 引言

20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出現,并开始了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据统计,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旗下劳拉纪念馆对社会学研究的资助达到了一个亿的规模。特别在拉姆尔的带领下,劳拉纪念馆明细了对社会科学研究资助的各项方针,具体影响到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崛起。纪念馆资助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伴随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步速的加快,纪念馆朝着科学基金会的方向进行转型,由直接资助转为间接资助,即开始资助一些科学研究项目;另一方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不俗表现,吸引了劳拉纪念馆的注意,成为受资助的对象之一。

2 劳拉纪念馆社会学研究资助政策的成型

为纪念亡故的妻子,约翰·洛克菲勒在1918年创立了劳拉·斯普尔曼·洛克菲勒纪念馆,它在早期拥有74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妇女和儿童为主的改革事业,其活动很少和社会学研究有关。到了1921年,人们开始对纪念馆的表现不满,认为纪念馆的管理程序无序,并且没有进行任何和调查社会问题有关的活动。1922年春末,拉姆尔成为纪念馆的负责人,着手对纪念馆的工作进行改革。顺着科学基金会发展的方向,拉姆尔强调纪念馆要转为支持科学研究,尤其是对社会学研究的支持,具体表现在拉姆尔提出的十二条原则以及纪念馆政策总备忘上。

为避免纪念馆可能引起的争议,拉姆尔提出了十二条原则并拟定出了一份劳拉纪念馆政策总备忘。其中第七条原则写道,仅当教育机构愿意为它们人员的能力和调查精神承担责任时,才支持他们对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府问题的科学研究,如芝加哥大学。可以明显看出,第七条原则是劳拉纪念馆发展社会科学策略的垫脚石,而拉姆尔的目的也正是要通过劳拉纪念馆的大笔捐助来发展大学里的社会科学研究。总备忘的核心则是达到严格调查社会条件并分析其原因。拉姆尔认为,由于社会学知识,那些为了社会福祉而工作的人们感到很惭愧。为此,拉姆尔试图将纪念馆的兴趣延伸到科学项目当中,也就是发展社会学。针对人类的潜能和动机,要产生一套实质性的、能为人普遍接受的结论。很明显,在拉姆尔看来,很多大学的研究者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社会学研究,而纪念馆的角色恰恰能够支持大学建立起学术基地,进而产生科学的研究共同体。至此,纪念馆便开启了对大学社会学研究的资助活动。

3 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发展状况考察

回顾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社会学正处于由崛起到专业化和分化的关键阶段。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形成及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学的结晶过程 。

一方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规划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并有着卓越的设施、独特的章程以及社会学俱乐部等,在所有方面都有显著而健康的发展,且发展趋势朝向了一手的调查方法,而不再是单纯对社会理论的信赖。1892年,芝加哥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开启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发展的旅程。1895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了系刊——《美国社会学杂志》。芝加哥大学不仅快速实现了社会学内部制度的建设,更率先建立了社会学理论。1918年至1920年间,托马斯完成了《欧洲和美国的波兰移民》的研究工作,为社会学经验研究提供了范本,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研究的模式总体上又是旧时的,具体表现为研究内容是“推测性质的”,教学缺少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学生缺少研究资金,学生的研究热情受到限制。斯莫尔认为,大多数的博士论文并不包含真正的调查,没有应用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多局限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模式当中。作为在哈珀时期靠赤字运行,之后财政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芝加哥大学在这一时期仍然在组织募捐活动,从而提高和深化学校的竞争能力。显然,芝加哥大学本身显然无力承担起对社会学研究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因此,摆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研究的道路是非常明晰的,既要通过提高社会学研究的水平,提高社会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又要扩大社会学研究的资金投入,为能够开展社会学研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在综合考察了美国社会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拉姆尔最终确定开始资助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研究。对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来说,这笔捐助成功地使其完善了社会学派的基础结构,实现了大规模的合作研究,进而建立起了现代型的研究学系。

4 结语

不管是对纪念馆还是社会学来说,20世纪初都是一个过渡期。在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慈善基金会正朝科学基金会过渡,美国社会学正朝向专业化转型。基于共同的议题和兴趣,二者找到对接的切口,成为了20世纪美国科学研究和民间资本良性互动的一道风景线。

参考文献

[1]Don Martindale.American Sociology Before World War Ⅱ[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6(02).

[2]柯泽.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历史分期及理论贡献[J].社会科学辑刊,2012(06).

[3]Martin Bulmer.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Institutionalization, Diversity,and the Rise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作者简介

姜士彬(1990-),男,河北省邯郸市人。现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猜你喜欢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来信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哈珀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启示
世界一流学科的生成逻辑与建设路径
芝加哥大学校长学术治理理念研究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及其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科研人才聘任条件比较研究
芝加哥大学:选专业前先修满15门核心课程
美国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基于芝加哥大学的案例研究
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