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Good morning,teacher”为例看中式英语的文化内涵

2017-03-15罗思齐欧阳旷怡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式英语老师

罗思齐+欧阳旷怡

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英语就像历史上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来到中国后一样,都不可避免被中国化,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创的“中式英语”,也逐渐成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本文以“Good morning,teacher”为例,看中式英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式英语;老师;上下有异

在中国校园里,常常能听见“Good morning, teacher”这样的问候语,“teacher” 作为称谓语被广泛使用,人们似乎已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但这种用法却遭到学者质疑,认为这是中国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创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指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硬套漢语规则和习惯,使用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长期以来不被接受。但是,“中式英语”产生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有利于语言的多样性,还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应具有可接受性。例如,“teacher”一词在英语文化中仅仅表示一种职业,并不能当作称谓语使用。然而“teacher”一词在汉语言文化中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崇高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中国人“上下有异”的礼貌观。

一、“老师”的崇高地位

《尚书》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礼记》又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自古以来,教师在我国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承担教育职能的“士”与“大夫”并列,“师”与“天、地、君、亲”共享着世人的尊崇。

(一)称谓来源

“老”字来源于形容词“老”字,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师”字,最初表示“众人”。“师,众也”(《尔雅 释诂》)。“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卷六)。“师”字引申有众人表率之义,又引申为统领众人的师长之称,泛指具有专门知识技艺和德高望重之人。“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当时前辈学者如田骈、慎到等皆已过世,荀卿与同行者相较,最为年长,因此说荀卿“最为老师”。后来,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老”字的意义产生了偏移。儒家重孝厚古,重孝必尊老,年长者见多识广,其为人处世也更能契合传统道德的要求。在不断演变下,“老”最终与“师”固定连用,不仅表示了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意,也显示了人们对教师的尊敬之意。

(二)社会职能

“礼者,所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修身》)。荀子所说的礼,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礼节仪式。作为国家之命的礼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呢?需要靠老师的教化。没有老师传礼,人们就不知礼的正确,就不能自觉地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对维护社会安定、政权巩固的作用是巨大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大略》)也指出,是否尊重老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老师既是社会传授知识的人,又是“圣贤文化”的代言人,甚至可以说,在他们身上所发挥的精神领袖的职能远远大于其所承担的传授知识的职能。

(三)“礼”的重要组成

从古代开始,学生面对老师就有一整套严格的礼数法度,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礼记》里曾说:“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里的礼仪将君、师并列,足以看出师在“礼”中的重要地位。

尊师之礼有如“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礼记·典礼》)。又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泛拚正席,先生乃坐”(《弟子职》 )。除了平民,天子也许尊师。“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礼记·学记》)。此外,学生在家或者学校拜见老师时需对其行使“四拜”大礼,其仅次于父母的“八拜”之礼。这些尊师之礼是人们对老师道德认同的进一步肯定,也体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

二、“上下有异”的礼貌观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何自然(1998)曾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应考虑话语是否得体和合适,即礼貌问题。礼貌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但在承认其普遍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礼貌的相对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各不相同。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数千年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1992)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约汉语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

第一,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而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

第二,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第三,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第四,求同准则: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第五,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汉语的礼貌原则中,称呼准则是极其重要的一项。这意味着在汉语文化中,使用适当的称谓语是实现礼貌的重要手段。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互相称呼时需按中国传统等级观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等级观念影响,从内部看,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长期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不仅仅指礼貌,而是一种制约人的行为的社会秩序。荀子在《礼论》中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从外部看,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几千年,可以说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统治阶级依靠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层层控制,用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长期如此的社会坏境使“上下有异,贵贱有分”的观念根植于人们的大脑中。

称呼准则实质上就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观念的沉淀。根据上文对“老师”的内涵分析,其在汉语文化中远不仅仅表示职业。第一,“老师”从职能上体现了崇高地位;第二、“老师”从称谓上体现了高尚形象;尊师之礼自古以来是“礼”的重要组成。在社会关系网中处于有利地位。将其用作称谓语,符合称呼,从而遵循了礼貌原则。

三、结论

“Good morning, teacher”是中国校园里常常出现的问候语, 而“teacher”在英语文化中原本只能用作职业而并非称谓,因而被视作中式英语不被接受。本文通过对“老师”称谓来源、社会职能、尊师之礼分析可以看出,“老师”在汉语言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次,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发现“老师”的使用正好可以体现中国人“上下有异”的礼貌观。因此,“Good morning, teacher”不仅代表了崇高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中国人“上下有异”的礼貌观。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5).

[5]唐兴红.中国学生英语称呼行为的语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9).

[6]谭颖.英汉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中式英语老师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
论《中式英语》 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