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树立劳动观的重要性及意义
2017-03-15唐田田姚建刚史保萱
唐田田 姚建刚 史保萱
[摘 要] 劳动是最平常、最熟悉、最不引起重视的活动,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束缚,个人的生活习性和生命价值标准不同,人们对劳动的认识感受迥异,轻视劳动、拒绝劳动的现象十分严重,劳动思想教育亟待改进。只有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强化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品格,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才能完成人生完整的教育。劳动展开大学生的生命世界,实现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大学生在劳动中体悟人生真谛,实现劳动的意义,借助劳动实现人生理想目标。
[关键词] 社会劳动; 生命价值; 创造奉献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64-02
一 大学生劳动观缺乏的危害及根源
劳动是每个人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大学生不愿意劳动,是因为对劳动的认识缺乏真正了解。大学生首先要明白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虽然有差别,但随着社会进步,差别会越来越小。大学生重脑力、轻体力的观念需要改正。这种误区是由对劳动的认识理解片面、模糊造成的。拿最普通的做工与种田为例,一个普通工人辛辛苦苦做工20年,居然比不上炒一套房的利润。农民种粮是艰辛的农业劳动,春耕秋收,付出很大的体力和时间,辛苦一年到头来,一亩地只产出千斤粮,按市场价计算,等于在农田劳动一年挣了千元,远远比不上经商之类的行业几天的收入,天壤之别的经济利益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也是造成许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最根本的原因。然而,没有最基本、最普通的劳动生产做基础,一切都是空谈。高校教师应当针对此种现象强化对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改变大学生对劳动的片面认识,消除投机取巧心理,使学生正确看待劳动,转变劳动认识,领会劳动意义,不被慵懒的享乐思想俘虏,树立正确的人生劳动价值观念,服务社会为先,个人收入为次,不做“宅男女”“啃老族”。
高校教师如何使“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勇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人生坐标,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大学生厌恶劳动、拒绝劳动的根源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舆論过于推崇脑力劳动,忽视对体力劳动的重视宣传,使大学生产生“从事体力劳动羞耻,从事脑力劳动光荣”的片面思维。劳动有体力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是对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劳动的曲解。脑力与体力劳动是平等、相互促进的,体力劳动开启人的智力潜能,脑力劳动提高技术水平,逐步减轻体力劳动强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离。家庭教育中,父母娇惯溺爱,不忍心子女出力流汗、吃苦锻炼,只希望子女过有质量的富足生活,职位体面,收入丰厚,为达到这一目的,代替子女做了除学习之外本该子女从事的一切劳动。从个人角度看,大学生受封建享乐思想的影响,好吃懒做的本性滋生蔓延,加上投机心理作怪,只关注他人的得失,不正视自身弱点和强项,往往眼高手低、迷失自我,只想占有、不愿奉献,只想得到、不肯付出。
二 劳动价值观培育路径
1 理论指导
中华民族具有崇尚劳动的美德,长期辛勤的社会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一次次辉煌文明。纵观人类历史,哪个年代的民众只要同甘共苦,齐心协力,那个年代的社会必定繁荣昌盛。劳动价值观不正确、甚至缺乏的人,难以有所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小处看,关系到个人的发展道路;从大处讲,事关民族的希望未来。高校教师在教育中要避免干巴生硬的说教和讳深莫测的理论传讲,采用形象、生动、感人的鲜活事例,展示劳动者的迷人风采,体现劳动的伟大和美好,诠释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使大学生对劳动产生敬意和热爱,明白拒绝劳动的严重危害,积极主动用高昂的激情响应生产劳动的感召,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施展才能,从事劳动创造。大学生要依靠劳动理论指导劳动目标,依靠理论学习明确发展方向,懂得拒绝劳动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依靠投机取巧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不仅羞耻而且十分危险。只有不把劳动看作苦差事,肯定劳动,乐于劳动,享受劳动才是一个人劳动观树立的最佳结果。
2 劳动实践
人类的生存经验是在理解参悟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的存在意义正是通过理解的实践得以展现。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直观的教育榜样,在日常教学中用扎实的工作态度诠释劳动的真谛,尽职尽责的工作表现,不马虎不草率的认真态度,就是对大学生身体力行的最好示范教育,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与思想修养同步。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压力能否用平和的心态化解,体现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作风。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劳动的榜样,更多的要寻找抓住一切参与劳动机会,带领大学生走进生产一线,感受劳动技能的重要,品味劳动创造的艰辛,正视劳动从而逐步热爱劳动。大学生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深刻了解自身知识的欠缺,反过来更好地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这样,既磨练了劳动意志又增强了学习兴趣,还借助劳动文化涵养了品德修养。事实证明,越是热爱劳动的人越有活力和品位,越是懒散的人越萎靡消沉、浑浑噩噩。实践教育赋予大学生广阔的劳动空间和自由展现能力、弘扬精神的舞台,劳动实践对己、对他百利无一害。
三 生命靠劳动体现价值
动物依赖自然生存,人类却能依靠劳动智慧改造自然,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共同改造自然的过程便是社会劳动,墨子说:凡天下群工,车、轮、陶、冶、匠,个人从其所能。就是说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从而兴国家,富人民。大学生只有劳动观念还不够,培养劳动技能非常重要,劳动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实践锻炼形成的,技能是体现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的最佳手段。然而,时下劳动观念正遭受封建懒惰思想和西方享乐主义的深度挤压,极大束缚劳动伟大品质的扩展空间,享乐主义思想无时无刻不侵蚀人的灵魂,消磨人的意志,使人的生命在碌碌无为中失去色彩,成为大学生前进道路上必须越过的障碍。大学生要深知:再高深的理论,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劳动实践是提高个人技能的唯一途径,是人生命存在意义的最佳方式。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既然劳动是有目的参与外部世界的活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劳动建设的承继者和主力军,要不断体悟劳动乐趣,踏踏实实听从劳动召唤,任劳任怨实干才能熟能生巧、掌握劳动技能,把有限的劳动时间投入无限的劳动事业中展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劳动需要体力、智力和决心,吃苦耐劳是人最美的品质,大学生要明辨无度享乐的危害,感知劳动的妙用,将光荣的劳动当作毕生的追求目标,在奋斗中收获成功的荣耀喜悦。劳动需要知识,知识来自学习,劳动需要体能,体能依靠锻炼,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劳动情怀,情怀是对劳动的热爱,而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无奈劳作。既然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劳动,生命价值在于创造,那就义无反顾去坚持劳动创造。当然为个人还是为国家劳动体现出道德思想境界的高低,境界越高劳动潜能越大。劳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每一次质的飞跃是人类劳动智慧的升华,大学生只要具有了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在愉悦的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幸福,那么距离责任使命的完成也就越来越近。
四 劳动的传承及现实意义
人不仅为生存更为有卓越的生活而劳动。大学生未来从事的劳动形式千差万别,只要对他人、对自己有益的工作就是具有意义的劳动。社会绵绵无期,劳动永续不止,劳动增进了人的智慧,智慧是人类不断进化中的劳动结晶,智慧增进劳动的步步深入,劳动经验越丰富,劳動技艺越精湛,科技含量则越高。要保持劳动创造的持续辉煌,离不开传承与弘扬,劳动传承是技术层面问题,劳动弘扬则是精神鼓励。首先,高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激发出狂热的劳动激情。激情是一种洋溢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珍贵的精神,是对工作的热衷热烈喜爱。传承不是照搬硬套,是要在学习中借鉴,借鉴中进一步发现创新,劳动是自觉的热情的,不是强迫的被奴役的工具。劳动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职业是劳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劳动的正确目标,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当前“学而不用、学而无用”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大学生所选专业,并不是本人真正的喜爱,学习仅仅是为了文凭、为了谋求体面的职位,我们陷入了教育误区,也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特长与弱项,喜爱与厌倦,选择最佳的人生发展道路,少走弯路,不留遗憾,无怨无悔才是上策。有时因为思想道德的欠缺,大学生追求养尊处优的生活,拒绝参加劳动实践,即掌握不了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不出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长此以往,劳动人才的匮乏必将导致生产倒退、社会混乱,后果难以想象。虽然看上去是个人的小问题,却隐藏巨大的隐患,不可不重视。教育是传承文明的最佳手段,高校教师要把劳动教育理论扎根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技能经验传承的同时,活学活用、依靠聪明智慧达到劳动创新的最终目的。只有激发大学生不竭的创新动力,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使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永久发展壮大。人类文明需要代代相传,更需要推陈出新,没有传承难以持续,失去创新发展无力,没有了劳动,一切便戛然而止。传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创新是关系到社会未来进步的大事。每一个大学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掌握到一定的劳动技能,将其应用于正迫切需要的社会实践,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完善自我,升华生命。
参考文献
[1]宁虹.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然统一[J].教育研究,2006(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陶永进.为生活而工作[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