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陈康伯《阮郎归 寻竹路破林扉》诗词阅读欣赏
2017-03-15杨高崴
杨高崴
《阮郎归》
宋 陈康伯
闲来溪上有云飞。①
溪光接翠微。②
江南三月落花时。
春波去棹迟。
寻竹路,
破林扉。
苍台旧钓矶。③
欲归回首未成归。
黄尘满素衣。
陈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南宋著名大臣,抗金宰相。字长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本人北上建康亲自指挥抗敌。宋军在唐岛和采石大败金兵。取得南宋历史上最大的胜利。因宋孝宗张浚主导的隆兴北伐(1163)失败,陈康伯主动辞职,担当责任。仍然推荐张浚继任宰相。隆兴二年(1164)十月,金军又大举南侵。孝宗重新起用病重的陈康伯,宋人振奋。由于金人对陈康伯复相有所畏惧,退师议和。南宋不再称臣。未久,一日上朝病发,当晚病逝于京城任所。赠太师,谥文恭,后改谥文正。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宋史》记载宋孝宗赵眘赞:“陈康伯有气量,朕扈从太上在金陵,其从容不迫,可比晋谢安。”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这首词应该是陈康伯三十-四十岁时的一首佳作。为《全宋词》收录的陈康伯两首之一。写作背景不明。尚未见到有完整的分析,本文试图作一个探讨。“寻竹路,破林扉”是词人一生的追求。写词时,词人应该是遭遇障碍,理想不能实现。康伯的青年和中年,因为坚定的抗金理念,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也受到秦桧的阻挠。《宋史》记载,秦桧当国,康伯虽与桧有旧,然淡泊自守,不事阿附。不过,朝廷和宋高宗应该对陈康伯有一定的安撫和保护。宋高宗在绍兴十九年(1149)年曾赐陈康伯《兰亭序临摹》④,可见端倪。又如,一次接待金使时,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康伯拒绝金使的过分要求,受到贬官和闲置。应该还没有受到严重的迫害。
这首词的前段描写冬天过后三月江南(公历四月)的惬意。暖洋洋的太阳,照耀着流动的溪水,小小的水花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与高山凹间青翠景色和彩云链接在一起。(“溪光接翠微”)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啊。春天要过去了,词人表达对花落,春波将去的不舍。霍然间,词人内心的激烈震荡,因为还有未完成的事业。希望能够不畏艰难,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寻竹路,破林扉!”……可惜找到的仍然是布满了苍苔的“旧钓矶”③,老的国家机器,老的人和老的办法。对遇到的重重的障碍,词人表达理想不能立刻实现的惆怅和失望。“欲归回首未成归,”陈康伯有回到家乡好好的做学问期望⑤,可又不能放下朝廷的期待和人民福祉。所以有了“黄尘满素衣”的感叹。
南宋朝廷积重难返。陈康伯不愿意与当权者为伍。可是又不能回归内心希望去的地方。1155年前,陈康伯一直在基层,中层任职,也在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陈康伯曾任军器监,看到勇将李宝的刀非常锋利,便于实战。复制了很多,供给将士。(见《宋史李宝传》)
陈康伯与他的学生门人属下朱熹贴、辛弃疾、陆游不同,陈康伯在晚年时候等(得)到了为国效力的机会。当然也与他的努力分不开,秦桧掌权时,陈康伯因为主张抗金一直受压制。其中有十年时间闲置。秦桧之后,也就是绍兴二十五年之后,陈康伯被迅速提拔到权力中枢。他平反冤案,清明政治。使经济发展,气象一新。特别是在紹興辛巳宋金大戰中,词人力挽狂澜排除干扰,率领南宋军民,大败金军。保卫了南宋和中华文明。⑥
作品译文
惬意的春天去山间观赏溪水白云。暖洋洋的太阳,照耀着流动的溪水,小小的水花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与高山凹间青翠景色和彩云链接在一起。可是春天要过去了,花落和春波也将会离去。可不能留恋这些美好的风景,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业等待着去完成,“寻竹路,破林扉!”当披荆斩棘去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可惜终了,找到的仍然是布满了苍苔的“旧钓矶”。真的很想回到自己(心底)原始的归宿,可是做不到了,因为朴素的衣衫上沾满了厚厚的尘埃。
“寻竹路,破林扉。”也是词人一生宏大事业的写照。宋维国先生在《中国宰相大全卷20陈康伯篇》总结道:“陈康伯一生清廉高洁,刚直不阿,在南宋高宗末年、孝宗初年两次出任宰相。当时正值金军大肆南侵、南宋王朝处在极其危难之际,他临危不惧,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投降和南逃。他指挥若定,调兵遣将,力挽狂澜,给金军以沉重地打击,扭转了当时的不利战局,保卫了南宋江山。”
注释:
①“闲”也有作“间”,或为误。
②翠微,青翠掩映的高幽山腰景色。山腰青翠景色
③苍台(应是同“苍苔”),青色苔藓。钓矶,是指在突出水面的岩石或礁石滩,用于垂钓。这里应该可以指南宋恢复事业。“苍台旧钓矶”旧钓矶上布满了苍台(苍苔),很久没有人来了,或很久没有人来清理了。
④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拓《安素轩石刻》宋高宗临兰亭序
⑤朱熹提到陈康伯对孟子《大学》的一个解读。
⑥从现代史学和全体中华民族大局出发,金朝迁都北京努力汉化及希望中国统一,其出发点还是可以商榷的。
(作者单位:美国华盛顿特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