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缸罐里的美味

2017-03-15潘爱娅

食品与健康 2017年3期
关键词:山芋邻家柴火

潘爱娅

“缸罐”是我们家乡人的叫法。装得下三四碗水的叫缸罐,稍大的叫侉罐,也就是陶瓷的煨罐子。罐的一侧有个小嘴,另侧有个耳子,便于拎起好倒水。这缸罐不值钱,三四毛钱一只,一般人家都拥有多个。为了节省柴火,会过日子的人家,一年四季灶洞里都少不了它。可以煨开水,煨汤,煨饭,还有人家用它煨茶。在缺少柴火的年代,缸罐是有很大功劳的。

一般人家都是把煨水的缸罐和煨汤的缸罐分开使用,为的是不串味。烧饭过后的灶洞里埋个罐,煨点热水洗碗或洗脸,或者是煨点菜饭给小孩子吃,在我们家乡自古以来就有之。尤其冬天里,缸罐就成了保温杯,那热乎乎的灶洞就充当了保温柜。

煨汤,基本上都是靠缸罐来完成。我的邻家嫂子坐月子,她的母亲天天起早把鸡杀好洗净,放在缸罐里。待把全家人的早饭烧好后,就开始煨鸡汤了。嫂嫂的母亲很有经验,她用火钳把灶洞里的余火掏出一个圆圆的圈子,然后把缸罐放在圈子中间按一按摇一摇,再用火钳把所有的炭火拢到缸罐的旁边。

要不了多长时间,灶洞里就有了“突突”声,接着,老母鸡的香气在空气中飘散开。这香气无孔不入地钻进周围人的鼻子,对于食物尚不丰足的年代来说,似乎是有点残酷。人们在鼻子享福之余,心理上就要大受折磨了,并且要持续一个月之多。我的母亲怕孩子们受不了,有时也杀个小鸡安慰一下。

我母亲煨的鸡汤,就更好喝了。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常说的“天下最好的美味,是母亲的味道”,还因我的母亲有点喜欢追求完美,所以可以做出特别浓郁的美味。她煨汤,总是把原材料洗净,切成小块,放在油锅里炒得变色后,再放入缸罐里加水,加调味料,然后才放进灶洞。那鸡汤只有喝过的人才能明白“香”的要义。

农村人家还喜欢用缸罐煨饭给小宝宝吃,说是营养、香,孩子爱吃。我亲眼见我那邻家嫂子把腊肉切成细丁放在缸罐里,再从锅里捞一勺开锅的米(水和米刚烧开),然后用皮纸把罐口封住,等锅里的饭香了,就把缸罐塞进灶洞里。

到半下午时,把缸罐从灶洞掏出,掀开皮纸揭开盖,那腊肉和米饭的香气直袭人的喉咙,令人口水在喉中打滚。宝宝闻到后伸出小手,嗷嗷的要吃,口水都流到了下巴上。每天的半下午,邻家嫂子都是用这缸罐煨饭给孩子加餐,宝宝长得是又白又胖。没有腊肉了,就用一些时令小菜和米一起煨,也是很香很诱人的,宝宝照样爱吃。

以前的乡村,黄鳝和鳖没有现在这么高贵,农民很容易就能逮到。好多人家都是把这些野物,放在缸罐里加点作料煨熟。一是为省工夫和柴火,也是为了那缸罐煨出来的香美口味。老年人说:这样煨出的东西除了好吃,更养人。

我的母亲为了省柴火,有次把山芋和米一起,放在大侉罐里煨。我是最怕吃山芋的,心里自然就不高兴也不打算吃,宁愿去吃剩稀饭,并且和母亲闹起了别扭。母亲心疼我吃稀饭不耐饿,好言劝导我试试那煨山芋饭的滋味。待她掀起侉罐上的皮纸和罐盖时,一股香气就让我屈服了,并乐滋滋吃了一大碗。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那一碗山芋饭的香味。

缸罐是“落后粗陋”的器皿,在人们的固定思维中是上不了台面的。随着柴火灶的消失,基本上也隐进了历史里。缸罐所煨出的独特美味,也就这样从人间蒸发了。想来,这实在是飲食界的一大损失,很是让人惋惜。

猜你喜欢

山芋邻家柴火
山芋飘香的春天
山芋飘香思绪浓
倪进明
弄柴火
弄柴火
弄柴火
“这儿暖和”
捉迷藏用
清明
山芋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