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诗歌社会功用的嬗变

2017-03-14王承略

关键词:毛诗功用正义

郑 彬 王承略



先秦诗歌社会功用的嬗变

郑 彬 王承略

最为原始的诗歌是适应原始生产和原始生活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泛神崇拜”产生后的“神为人主”时代,诗歌的主要用途则变为“降神”“娱神”。国家产生后,诗的创作和流传又主要变成社会治理的工具,《诗经》之三《颂》歌唱先祖有“神性血缘”“从天之德”以稳定社会局面;二《雅》诗以告诫历代周姓子孙须效祖宗之法而自我修德;十五国《风》诗来观民风、察时政、知得失以巩固政权。《楚辞》的大部分篇章也有谏政功用。

先秦诗歌; 生产功用; 宗教功用; 政治功用

在“文以载道”的中国古代社会,作为文艺形式之一的诗歌,其产生和流传无不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故而上古诗歌的社会功用,也从用于“倡(宣)导其民”以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现实需求的生产功用,变为“降神”“娱神”“颂祖”而为神灵之用的宗教功用,再变为“谏君”“改政”而为执政者用作社会治理工具的政治功用,呈现出随着社会需求而不同的历史性嬗变。

一、诗歌的产生及其与早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关联

原始生产和原始生活的现实需求,用器乐表达,产生了原始的音乐;用肢体表现,产生了原始的舞蹈;用语言表述,产生了原始的诗歌,因而《礼记·乐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③《礼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6页。。

总之,不管是诗歌、舞蹈还是音乐,都是人们在原始生产和生活中“本于心”的感情表达,都是心声的外化形式,是先民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舞三者“本于心”“乐器从之”,道出了诗歌、舞蹈与原始音乐相互配合、密不能分的关系。诗、歌、舞三者合一,是早期娱乐的原始特点。在人们相互协同生产的上古时代,不但物质生产是内容混合、形式综合的,精神生产也同样是内容混合、形式综合的。对此,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强调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乐辞,《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弦。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5页。按:范本“乐辞”下有“云”字,“空弦”原作“空绮”,均据范引唐写本等删改。。刘勰认为,上古时代乐含诗,诗辅乐,乐诗相合,诗乐相融。

诗乐不分,是上古原始艺术形态的特点之一。这种合二为一的最为原始的音乐、舞蹈和诗歌,是顺应原始生产和原始生活中“宣导”先民的“郁阏滞著”之气、疏通先民那“瑟缩不达”的筋骨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它们与人类早期社会生产需求密切关联。

二、“泛神崇拜”后诗歌由生产生活功用向宗教功用演变

诗、乐用途由生产生活功用向宗教功用演变,考古发现也提供了证明。音乐界学者依据晋南陶寺文化(距今四五千年)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成对木鼓、石磬、陶异型器(土鼓)等,肯定帝尧时期确有“鼓”、“磬”等乐器*张志刚:《〈大章〉乐舞的时代特征及审美价值》,《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考古界学者也依据晋南陶寺遗址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认为,这“足以说明它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个部落联盟古国的国家载体”*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文物世界》2001年第2期。;宗教界学者提出,部落联盟时代随着“地域广阔的最高社会组织”的形成而“出现了天神及其下属群神”*吕大吉:《宗教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78页。。在尧、舜前后那个“神为人主”的时代,世人在神灵面前战战兢兢,神是世人的主宰,有享受人间美事、美味的优先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自己认为最为高级的精神享受——听诗乐、看舞蹈,虔诚地奉献给神灵,君王公卿只是在祭祀中作为配角来陪同欣赏。对此,著名学者刘师培说:“盖《周官》‘瞽蒙’、‘司巫’二职,古代合为一官。乐、舞之用,虽曰‘倡导其民’,实则仍以降神为主也。”*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437页。引文中“宣导”应作“倡导”,见前引。可见,由“倡(宣)导其民”到实际上以“降神为主”,舞蹈与诗歌、音乐的社会功用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两周诗歌用途由宗教功能向政治功能演变(上)

帝尧时期至周初前,“倡(宣)导其民”或“降神为主”的原始诗乐舞的具体情况,文献阙载,我们已不能知,而周初至春秋中期的部分诗歌,却因官府的采集、编辑而有幸流传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诗经》,即先秦人所称的《诗三百》或《诗》。其中《风》诗160篇,反映的是各地域的民风民情;《雅》诗1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反映的主要是王朝政事或君臣生活;《颂》诗40篇,反映的主要是对祖先神的敬畏和祷诉。

导致西周诗歌由敬天转到颂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周初年社会政治形势的需要。

祖先“有德”故能“配天”以为“天之子”,是周初争取士人支持以稳定社会局面的现实政治需要,因此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颂祖、敬祖的诗歌。周初的诗歌用途,已由“神为人主”时代的“降神为主”变成“颂祖先”以争正统地位而为社会政治服务了。昭穆以降,随着周人版图的开发、国力的增强和政权的稳定,这种争正统地位的社会现实政治需要逐渐减弱,故而颂诗的创作也逐渐消歇了。

四、两周诗歌用途由宗教功能向政治功能演变(中)

在这种谏政机制所带来的谏政风气的推动下,催生出两类诗歌:一是追述祖先业绩的诗歌,二是揭发当政者失德的诗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文意识的萌生,君王渐生享乐之心。负责训诫君王的列士或瞽史等因此创作或搜寻那些揭发或警示当政者失德的诗,在朝廷上念诵。此即《左传·襄公四年》所记述的“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春秋左传正义》,第1933页。。于是,被后人称为“变雅”的诗篇逐渐多起来。

“变雅”诗或明言训诫,如《大雅·抑》:“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毛诗正义》,第556页。《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毛诗正义》,第554页。此说可与《国语·楚语上》所载左史倚相语互相参考。“……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耋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朦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国语》,第551页。孔颖达则以为卫武公追数周厉王之事,欲以“前代之恶”,追讽以戒后王*《毛诗正义》曰:“如(韦)昭之言,武公年耄,始作《抑》诗。案《史记·卫世家》,武公者,僖侯之子,共伯之弟。以宣王三十六年即位。则厉王之世,武公时为诸侯之庶子耳。未为国君,未有职事,善恶无豫于物,不应作诗刺王。必是后世乃作,追刺之耳。正经美诗有后王时作,以追美前王者,则刺诗何独不可后王时作,而追刺前王也?诗之作者,欲以规谏前代之恶。其人已往,虽欲尽忠,无所裨益。后世追刺,欲何为哉!……往者之失,诚不可追,将来之君,庶或能改”(《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554页)。。昭穆以来,随着世风日降,讽戒诗作日渐众多,以诗讽谏成为臣下训诫后世君王、追慕周初君王之德而自我警戒的常用手段。正如孔颖达所说:“诗者,人之咏歌,情之发愤,见善欲论其功,睹恶思言其失,献之可以讽谏,咏之可以写情,本愿申己之心,非是必施于谏。往者之失,诚不可追,将来之君,庶或能改。虽刺前世之恶,冀为未然之鉴。”*《毛诗正义》,第554页。

“变雅”诗或曲意比说以劝谏,如《大雅·荡》:“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毛诗正义》,第553页。《诗序》:“《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毛诗正义》,第552页。笔者按:召穆公,姬姓,召氏,名虎,谥穆,故称后世称其曰召(邵)公、穆公、召穆公。郑笺更为具体:“厉王弭谤。穆公,朝廷之臣,不敢斥言王之恶,故上陈文王咨嗟殷纣以切刺之。”*《毛诗正义》,第553页。《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第9页。如此高压环境下,召穆公只好引周文王“咨嗟殷纣”之历史训辞来劝诫周厉王。诗意委婉曲折,款款之情可见。

依据《诗序》所解,《民劳》《板》《卷阿》《崧高》《烝民》《节南山》《巷伯》《桑柔》《何人斯》《四牡》《四月》等,皆是臣下劝诫君王之诗。这类诗,被后人称为“变雅之作”。

五、两周诗歌用途由宗教功能向政治功能演变(下)

《诗经》中,收诗数量最多的是十五国《风》。其收诗内容约略有二:一是反映各地民风民俗之诗,二是补察时政之诗。采集民风民俗之诗,可以起到“观民风”的社会作用;采集补察时政之诗,可以达到“知得失”的政治效果。

反映各地民风民俗的诗被称为“正风”。“正风”或写民间劳作,如《芣苢》写采摘收获,《七月》写终年劳作;“正风”或写战事,如《兔罝》歌颂武夫伟壮,《无衣》表现同仇敌忾,《东山》写战士久戍在外。“正风”中,数量最多的是写男女情恋,如《关雎》写男子求偶,《卷耳》写怀念远人,《草虫》写思念君子,《野有死麕》写女怀春而吉士诱,《静女》写男女幽会,《氓》写弃妇之怨,《采葛》写男女相盼,《溱洧》写男女偕游,等等。

那些补察时政的诗被称为“变风”。“变风”多谴责君侯不仁不义,如《鹑之本本》谴责君主不良,《黄鸟》斥责生人殉葬等。这类诗,《诗序》多冠以“刺”字来解说:如曰《考盘》“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国语》,第321页。;曰《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毛诗正义》,第352页。;曰《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毛诗正义》,第372页。;曰《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毛诗正义》,第378页。;曰《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毛诗正义》,第378页。;曰《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毛诗正义》,第384页。;等等。

这类《风》诗的聚集,亦与周人的社会治理观念的发展有关。周人认为,先王所作所为,得到上天的嘉许,被颂为有德而受命,故后代君王必须效先王法式来从政,以继续得到上天的嘉许。上天嘉许与否如何体现出来呢?《尚书·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尚书正义》,第203页。上帝或厌弃或嘉许,主要由民情表现出来。得民心者得天佑,失民心者遭天弃。天志、民情二元合一,天道远人道近,于是在人世社会中,实际上只剩下民心民情作为衡量君德的社会现实标准。周文王、周武王得八百诸侯拥戴而伐纣,靠殷卒倒戈而灭殷,从而得天下而建周朝,确为有德之王。但后世诸王却日趋昏愦,荒淫不堪,道德日渐低下,终于导致民心丧失、天下易主。

民心成为探查“天意”的社会现实标准,催生出周人的采诗、献诗制度。周人设立“采诗之官”,使“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然后“献之太师”“以闻于天子”*《汉书》,第1708、1123页。。同时,又“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第9页。,命他们将自己或派人采集的民间诗,献给天子、国君,使之观民风以知施政得失,这就是《风》诗社会功用的变化。

楚辞中的大部分篇章也有这类谏政功用。在《离骚》中,屈原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告诫楚王效尧舜而背桀纣,防“党人”专权而使得楚国“路幽昧以险隘”*王承略校释:《离骚全图》,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第11页。。这种警告、这种担心,与《诗经》中的谏政诗所表现出的心情异曲同工。更应指出的是,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屈原,在向楚王发出警告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衷肠和扶政决心——“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王承略校释:《离骚全图》,第11页。楚王不了解屈原的内心想法,听信谗言,对屈原加以贬斥。屈原也深知留下会有祸患,但他在有能力离开的情况下依旧留在楚王身边,坚守与楚王的约定,辛勤为国事奔走,力使楚国政治恢复如先王时清明。这种在《诗经》相类诗歌中未曾出现的政治坚持,与战国时期的人文觉醒相关联。随着诸侯国争夺战争的日益剧烈,各诸侯君王礼贤下士。士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致使孟子有“贵戚之卿”“异性之卿”之分,有“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之论*《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746页。。作为楚国“贵戚之卿”的屈原,他不能像“异性之卿”那样“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又不能、也无法“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就只能倾衷肠而劝,表忠心而谏,因而留下了这凄婉百转的歌词。其他如《九章》《远游》,宋玉及汉代一些作家的作品如《惜誓》《七谏》等,也有这方面的内容。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最为原始的音乐、舞蹈和诗歌是顺应原始生产和原始生活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引来“阴气”以调节“多风而阳气畜积”的气候,并以“遂草木”、“奋五谷”等原始农作为主要描述内容,其用途在于辅助原始生产和调节生活环境。“泛神崇拜”产生后的“神为人主”时代,音乐、舞蹈和诗歌的主要用途则主要为“降神”“娱神”之用,诗歌的社会用途发生了由“倡(宣)导其民”到“降神为主”的变化。国家产生后,诗的创作和传播又主要变成执政者所用的社会治理工具。作为“宗庙之音”的《颂》诗由敬天转到歌颂祖先有“神性血缘”“有大德”以回应殷遗民疑问,从而争取士人支持以稳定社会局面;作为追述祖先业绩和揭发时政者失德的《雅》诗,告诫历代执政的周子孙,欲永承天命而长保国祚,必须效祖宗之法,自我修德;《风》诗也具有观民风、察时政以“知得失”而延国祚的社会政治功用。楚辞中如《离骚》等大部分篇章,同样具有这种劝谏君王而改革朝政的社会政治功用。先秦诗歌的社会功用,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责任编辑:以 沫]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Ancient Poems’ Social Functions

ZHENG Bin WANG Cheng-lue

(The Advanced Institute of Confucia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The most primitive poems’ productions were in need of the primitive production and primitive life. In the period of gods were master of human after the period of pantheism, the functions of poems had become seeking immortality and giving pleasure to god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country, poems had become tool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ocial situation, Song praised ancestors which had divinity blood and virtue from god. Ya told the descendants of Zhou clan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ir ancestors. Fifteen Feng reflected the situation of society and politics to consolidate the governance. Most essays of Chuci also had the function of suggesting political affairs.

Ancient poems; Production functions; Religion functions; Political functions

郑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王承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

猜你喜欢

毛诗功用正义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敦煌写本《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考异
《毛诗》与三家《诗》异同研究综述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
法律与正义